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从检测焦糖色色率及耐盐性的试验中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采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生产的焦糖色,在610 nm处测定其吸收度值,比较其色率;用20%、25%和28%的盐水加热溶解,测定其耐盐性。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40℃、时间为30 m in的条件下生产的焦糖色,色率和耐盐性都达到最高。因此可以确定,温度为140℃、时间为30 m in是生产焦糖色的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
焦糖色对老抽酱油色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添加焦糖色配制的老抽酱油的色度(L、a、b及△E值)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焦糖色品种、浓度均对老抽酱油的色度产生显著影响.配制后加热温度达85℃以上后,对老抽产品的L、a和b值影响不显著,加热时间对老抽产品L、a和b值影响不显著,但添加焦糖色后老抽酱油L、a和b值在贮存期间稳定性不佳.本试验得到添加焦糖色的L、a和b值理论拟合曲线,可作为配制老抽酱油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老抽酱油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加入较大量的普通法焦糖色以改善酱油的着色性能,而普通法焦糖色在老抽酱油中的热稳定性对老抽酱油的色率、红色指数、氨基酸态氮、总酸、感官质量、着色效果等有较大影响.由于不同普通法的焦糖色在老抽酱油中的热稳定性表现千差万别,所以选用普通法焦糖色生产老抽酱油时其热稳定性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焦糖色素的研究及其在酱油食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通过用不同糖质原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添加不同催化剂,对焦糖色素的研究进行了试验,得出采用玉米为原料经双酶法制成葡萄糖,用氨水做催化剂生产出的焦糖色素色率高,质量稳定,并将此法生产的焦糖色素应用于酱油食醋中效果也最好。  相似文献   

5.
焦糖色对老抽类酱油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将几种焦糖色样品分别加入到生抽酱油中进行试验,观察其对酱油沉淀现象、气味及染色等感官指标的影响。认为酱油的感官指标受所加焦糖色品质的影响较大。优质焦糖色可提高老抽酱油的品质,其中以蔗糖制的焦糖质量最好,红色指数高,染着性好。  相似文献   

6.
焦糖色中的乙酰丙酸检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糖色是酱油最常用的着色剂,应符合以下条件。①色泽鲜明,呈红褐色。②不产生混浊及沉淀物。③长时间保存后,不褪色。④不破坏酱油原有的香气。⑤不使酿造酱油成分发生变化。表1列出焦糖色一般制法,均能符合上述①~④的要求。一般,正式酿造酱油中,不含乙酰丙酸,在植物蛋白酸解液——  相似文献   

7.
焦糖色素色率测定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侯振建  岳春  王可 《食品科学》2002,23(11):112-115
研究证明,焦糖色素目前的色率测定方法有误。本文确定了新的测定方法。该法可靠性良好,可反映实际呈色情况。  相似文献   

8.
陈彩英  张瑾 《中国调味品》2003,(10):34-36,38
从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对酱油色泽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酱油色泽的分析方法作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
焦糖色素的色率及红色指数与pH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通过测定焦糖色素的色率、红色指数在不同pH值下的变化,发现:在pH2.8-7.4范围内,焦糖色素的色率有一最低点,红色指数有一最高点,两个极值点均在pH4.5-5.0。  相似文献   

10.
以葡萄糖和碳酸铵为原料,优化酱油用焦糖色素的制备工艺。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助剂质量分数及糖液质量浓度对焦糖色素的色率和红色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温温度140℃,保温时间70min,助剂质量分数7%,葡萄糖质量浓度为50%(w/v)的条件下可获得具有较好色率的产品,色率可达76579BEC。在保温温度130℃,保温时间60min,助剂质量分数5%,葡萄糖质量浓度为40%(w/v)的条件下可获得具有较好红色指数的产品,红色指数可达5.569。在保温温度135℃,保温时间60min,助剂质量分数6%,葡萄糖质量浓度为50%(w/v)的条件下可获得同时具有高色率和高红色指数的产品,色率可达43632BEC,同时红色指数达到5.34,优于市售焦糖色素。  相似文献   

11.
添加焦糖对酱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酱油理化及感官指标的变化阐述了添加焦糖对酱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法测定酱油专用焦糖中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的方法。样品经水稀释,亲水亲油平衡(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洗脱液静置沉淀后,用水稀释并过0.45μm滤膜。流动相为水和乙腈梯度洗脱,经Symmetry Shield RP18色谱柱分离,在紫外检测器280nm波长条件下进行测定。该方法在0.5~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9,相对标准偏差(n=6)在2.5%~4.6%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7.1%~99.2%之间。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39mg/kg和0.041mg/kg。  相似文献   

13.
酱油、酸水解植物蛋白、焦糖色素中乙酰丙酸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酱油、酸水解植物蛋白(HVP)、焦糖色素中乙酰丙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酱油中乙酰丙酸含量较低,酸水解植物蛋白中乙酰丙酸含量较多(最高含量为15.79%),而焦糖色素中也测出含有乙酰丙酸(最高含量达8.02%)。故此认为采用乙酰丙酸指标来判定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4.
酱油微生物遗传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酱油酿造用曲菌及酵母遗传基因上的特性,来重新认识传统的发酵菌类,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微生物鉴别法.以基因片等手段快速准确地鉴定菌种,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了酿造微生物的产酶和发酵性.本文从曲菌的繁殖、酶生成、耐盐性、曲菌蛋白酶产生的多样性、固态及液态培养等方面阐述了酿造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5.
酱油防腐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酱油防腐剂剂的种类及发展,重点概述了生物防腐剂以及天然植物提取物防腐剂的研究进展情况,酱油防腐剂的发展趋势以天然化、营养化、功能化占据主导地位,正在向生物防腐、药食同源的天然植物提取物防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昌文 《中国调味品》2006,(11):9-10,49
重点叙述酱油的铁营养强化,包括铁营养强化剂、铁强化酱油与普通酱油的区别、生产铁强化酱油的要求等问题,以加强人们对铁营养强化酱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邱丹丹  刘嘉  于春焕  王超  赵国华 《食品科学》2010,31(24):322-324
采用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结合最小偏二乘法(PLS),对酿造酱油、酸水解植物蛋白液(HVP)以及添加不同比例(10%-50%)HVP而得的配制酱油进行类别分析。结果发现,酿造酱油、酸水解植物蛋白液及配制酱油在以PLS主成分为坐标的二维线性投影图中分布差异明显;通过模型相关系数(R2)和交互验证标准差(RMSECV)比较,筛选出建模光谱波段为4000-500cm-1;通过残余方差(RVV)分析,确定了最适主成分数为10。利用模型成功对21份盲样进行鉴定,证明利用PLS建立的模型能有效地检测配制酱油中HVP的添加量,且最大偏差小于3.5%。  相似文献   

18.
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在原料、微生物和工艺均有极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广式酱油酱香、豉香浓郁,而日式酱油醇香、酯香和甜味更加突出。在氨基酸分析中,广式酱油的总游离氨基酸为5.220 g/100 mL,而日式酱油则为5.903 g/100 mL,但两者氨基酸种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134种,其中广式酱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酯类(25.39%)、醇类(25.23%)、酸类(13.51%)、酮类(4.24%)、醛类(2.57%)、酚类(0.31%)和烷烃类(28.75%),而日式酱油主要为酯类(56.02%)、醇类(21.11%)、酸类(5.92%)、酮类(3.42%)、醛类(0.69%)、酚类(0.15%)和烷烃类(12.69%),酱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构成是引起两种酱油风味独特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