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铁营养与铁强化酱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铁营养的强化及铁强化酱油。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介绍了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铁营养的强化及铁强化酱油。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铁缺乏引起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其中食用铁强化酱油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铁强化酱油FeNaEDTA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硫氰酸铵比色法、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反向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单扫示波极谱法;并介绍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其原有基础上对其进行的相关优化和改进研究.  相似文献   

7.
选择了硫酸亚铁、柠檬酸铁、柠檬酸铁铵、乳酸亚铁四种强化剂进行试验,铁的添加量控制在90-180mg/kg间,观察了酱油的变化情况及进行了保质期试验,在酱油中添加600mg/kg的FeSO3不影响酱油的色香味,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8.
铁强化酱油研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铁强化剂选择、铁强化剂添加量控制,铁强化酱油添加工艺,铁强化剂测定试验等对铁强化酱油的研制开发作适宜性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围绕"铁强化酱油是否安全"问题,进入新一轮争论。11月14日,一场自发组织召开的"生态食品与化学添加剂公共决策—透视补铁酱油"座谈会上,多位研究食品、营养与法律的专家出席。他们要求在政策制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国家营养改善项目--铁强化酱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约有1/5人患缺铁性贫血,我国儿童贫血率在25%左右,妇女贫血率在20%左右,孕妇贫血率高达35%,成年男子贫血率则在10%左右。铁缺乏及贫血严重影响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及其成年后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能力,对育龄妇女则不仅危害其自身健康,更可能波及下一代健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制出的乙二胺四乙酸铁钠(NaFeEDTA)强化酱油具有吸收率高,不改变酱油自身的食用方法和口感,改善贫血效果显著以及经济安全等特点。随着人们对铁缺乏的重视以及各方的鼎立支持,铁强化酱油将得到全力推广,使百姓真正受益于铁强化酱油。  相似文献   

11.
该文调查了铁强化酱油市场销售情况以及人群铁强化酱油消费情况。随机抽取四个省会级城市,抽取城市中至少5家大型超市进行调查,了解铁强化酱油销售情况。在当地商超门口,菜市场门口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当地酱油以及铁强化酱油购买与食用情况。结果表明,42家商超中有29家商超销售铁强化酱油,铁强化酱油售价较同规格酱油售价高0.07元/100 mL。过去一年有5.02%的人食用过铁强化酱油。在铁强化酱油消费人群中,有15.6%的人过去一年一直食用铁强化酱油,有24.4%的人过去一年食用铁强化酱油时间超过2个月,有60%的人过去一年食用铁强化酱油时间不足2个月。因此仍需加大力度宣传推广铁强化酱油。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淡色本酿造酱油的生产工艺及工艺对酱油品质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酱油能明显改善焙烤食品风味,提高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3.
酱油是我国传统的调味品之一,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它依然存在着较强的生命力。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酱油行业的变革与挑战,如何发挥传统调味品的优势,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工业技术,打造国际性品牌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在原料、微生物和工艺均有极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广式酱油酱香、豉香浓郁,而日式酱油醇香、酯香和甜味更加突出。在氨基酸分析中,广式酱油的总游离氨基酸为5.220 g/100 mL,而日式酱油则为5.903 g/100 mL,但两者氨基酸种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134种,其中广式酱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酯类(25.39%)、醇类(25.23%)、酸类(13.51%)、酮类(4.24%)、醛类(2.57%)、酚类(0.31%)和烷烃类(28.75%),而日式酱油主要为酯类(56.02%)、醇类(21.11%)、酸类(5.92%)、酮类(3.42%)、醛类(0.69%)、酚类(0.15%)和烷烃类(12.69%),酱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构成是引起两种酱油风味独特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研究建立了四种不同品牌酱油的配制酱油电子指纹库,建立的指纹库能够正确识别原酿酱油、配制酱油和劣质酱油.在市场上任意选取两种不知名酱油去验证建立的指纹库,这四种指纹库均判别一种为原酿酱油,一种为配制酱油,其中老才臣和龙菲黄豆酱油配制酱油指纹库还能准确判定此两种酱油中酿造酱油添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制定酿造酱油食醋和配制酱油食醋统一完善的标准的必要性。阐述了酱油类通过氨基酸态氮与全氮的比值比较法和食醋类通过总酸、不挥发酸等成分百分比比较法确定酿造、配制酱油、食醋的依据及具体制定方法,对新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绍兴母子酱油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介绍了绍兴母子酱油工艺,并作出改进。  相似文献   

18.
日本白酱油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彩英  张瑾 《中国调味品》2004,(2):22-23,25
主要从原料及其处理、发酵、后处理几方面介绍了日本白酱油的生产工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苏媛媛  郭慧 《中国酿造》2019,38(11):125
探讨甜油和酱油中两种关键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还原糖的含量差异,分析原料不同、工艺相近的两种调味品特征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甜油和酱油存在的优势和缺点。结果表明,甜油中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谷氨酸低于酱油,甜油和酱油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5.86~23.21 mmol/L和31.69~46.04 mmol/L,其中谷氨酸含量分别为2.94~7.54 mmol/L和20.62~35.34 mmol/L;但每类氨基酸含量差距不大,比较协调;甜油中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49.41%,酱油中的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71.19%;甜油中还原糖含量(14.24~27.53 g/L)高于酱油(4.80~8.26 g/L)。因此,酱油因高氨基酸和谷氨酸含量鲜味明显、口感厚重,适合烧制菜肴,而甜油口感协调、丰满,适合炒菜和凉拌菜;另外,甜油中高含量的还原糖含量能够改善菜肴质量、色泽和口感。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无溶剂萃取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法,研究中日酱油在模拟蘸料和炒菜条件下挥发性呈香物质的差异,确定出典型呈香物质,为快速区分中日酱油的风味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模拟蘸料条件(25 ℃)下,检测到日本酱油呈香酯类物质居多,其含量约是中国酱油的2倍;中国酱油呈香吡嗪类物质居多,是日本酱油的1.6倍。在模拟炒菜条件(95 ℃)下,日本酱油呈香物质种类增加35%,中国酱油增加59%,约是日本酱油的1.7倍。日本酱油中醇类、酯类和醛类物质表现突出,乙醇为日本酱油的典型呈香物质,赋予其浓厚醇香;中国酱油中吡嗪类、酯类和酮类物质占比较大,赋予其浓郁酱香,苯乙醇为中国酱油的典型呈香物质,赋予一定的花香和果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