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沈自瑶  杨思凝 《包装工程》2022,43(18):87-94
目的 使陶瓷日用品更好地满足用户情感认知和现代室内设计要求,同时赋予陶瓷日用品现代元素,使其便于推广和使用。方法 以仿鹅卵石陶瓷调料罐为例,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结合仿拟设计及用户情感认知评价对调料罐外观造型进行设计研究。首先,依据鹅卵石外观及产品要素建立四因素三水平的等水平正交表;其次,利用感性工学方法筛选出两个最贴切的词汇,采用Likert7级量表对各个方案进行用户情感认知量化;最后,以用户情感认知的量化数据为基准,将极差分析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相结合,得到满足用户情感认知的最佳外观造型方案。结果 完成仿鹅卵石陶瓷调料罐外观造型设计,建立一种结合仿拟设计和用户情感认知的陶瓷日用品外观造型设计研究思路。结论 将仿拟设计与用户情感认知相结合,可以使产品、设计师和用户三者紧密相连,更精确地对陶瓷日用品进行优化处理,得到优化后的外观造型设计参数,同时为今后的陶瓷日用品造型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汽车造型要素与用户情感意象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峭 《包装工程》2016,37(20):14-19
目的基于汽车造型要素,探讨用户的情感意象,并对两者的关联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用户情感意象特点,为造型要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汽车造型要素中的整车体量、车身形面、前脸图形为对象,通过认知实验获取用户情感意象,采取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获取汽车造型要素与用户情感意象的关联关系,以及探讨这种关系在设计中的意义。结论一方面,汽车造型要素与用户情感意象的紧密关联毋庸置疑,但是形面和图形相比体量有更突出的语义认知优势;另一方面,相比普通用户,专家用户由于专家知识的存在,对各造型要素的意象认知更丰富,但同时统一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郭娟龄  张玉萍  李春 《包装工程》2020,41(4):207-212
目的针对健康产品形态要素进行分析,剖析产品形态特征和语义情境,从而更深入地探讨用户情感意象特点,为形态要素设计提供指导。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健康产品意象词和代表性样本。基于统计学的语义差异法,提取和分析健康产品风格语义词,进行研究,再使用案例分析法进行例证。结论一方面,通过分析得出用户对健康产品形态语义的认知及其导向性,从而为设计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另一方面,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设计师对产品形态要素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对用户的感知也可以进行多种联想。这为以后的设计活动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面向汽车内饰造型评价的情感语义池构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顾方舟  赵丹华 《包装工程》2016,37(20):30-34
目的简析汽车内饰造型的认知要素,探讨情感词语在汽车内饰造型评价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为内饰造型的评价提供辅助工具。方法以中文语境下的情感分类方式为基础,对常用情感词语进行词义定位。通过多级筛选的方法,分析情感词语的认知一致性,及其与内饰造型的关联度,获得情感类别词语相似度。结果综合数据统计分析和专家意见,构建了词义精准的内饰造型评价情感语义池。结论通过内饰造型评价的情感语义池,能够将用户认知外显化,提供科学和结构化的评价依据,对设计造型评价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丹华  景春晖 《包装工程》2015,36(12):78-82,122
目的针对现有汽车造型设计评价方法忽略设计师与用户的认知差异,导致造型评价可信度低的问题。方法以设计师和用户为研究对象,对造型意象认知和认知差异进行逻辑化与数学化表达,构建了汽车造型意象认知模型;以设计师与用户对标杆车的造型意象语义评分差作为基准值,再以设计师与用户对设计方案的造型意象语义评分差与该基准值对比,计算设计方案的造型意象与标杆车造型意象的认知差异;依此划分造型评价的可信区间,提出汽车造型可信性评价方法。结论最终以实验案例证明,该方法对于提高汽车造型设计评价的可信性以及设计迭代优化上,都取得了比较好的验证效果。此方法具有延展性,亦可以继续加入工程师、决策者等多角色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成人玩具中情感表达要素与用户认同心理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琳琳 《包装工程》2016,37(18):109-113
目的通过对人类的有效认知反应进行分类研究,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认同心理。方法从比较、分类的角度,分析多种设计表达手段与核心研究内容的关系。结论通过对特征元素的研究结果进行用户情感判定,得出用户对产品认同感的关键因素;通过设计手段进行人为心理调节,将用户深层需求显性化,增加产品获得成功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设计师和用户的汽车造型意象认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探究汽车造型设计领域中设计师和用户的意象认知的差别。方法通过访谈和语义分析的方式定义了设计师和用户的意象认知对象,并且描述了两者的认知差别。在心理学中双重编码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汽车造型的意向认知由形态认知和语义认知组成,调研了50名用户对16款汽车造型的审美评价和20名设计师对设计案例的描述,并采用语义抽取的方法获得了673个语义词。对比设计师和用户在语义词选择上的差别以及分析语义词所对应的形态特征。结果设计师与用户的语义认知差异主要集中在场景层,语义与形态特征呈现多维的映射关系,场景层语义主要映射汽车形面特征认知。结论场景层语义映射的形面认知是汽车设计师和用户的认知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8.
以服务机器人为对象运用"语意差异法",通过实验与问卷调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针对20个实验样本,从构成外观形态的点、线、面等造型元素的形态语义角度,着重分析了服务机器人情感体验细节的设计要素。实验证明了用户的情感体验与机器人外观形态的趣味性相关,并与构成要素形态语义的可接受程度成正比。研究结果还提供了实现服务机器人情感设计的形态构成要素:"点、线、面"的细节设计要求与设计指南。  相似文献   

9.
池宁骏  于童安 《包装工程》2021,42(12):115-120
目的 为了解决设计师在传统产品造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满足用户对医疗产品造型的真实需求,将心理学的基元识别理论应用到医疗产品设计领域中,形成一套规范化的设计流程,开创新的产品造型设计思路.方法 以抗血栓压力泵为例,基于基元识别理论的思想,从平面几何离子和立体几何离子两个方面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使用调查问卷和图形感性语义建立图形感性语义库,并提取出用户所需的平面语义特征,运用产品解构学和功能分析得出立体基础形,并结合用户实际需求,对产品造型可能性进行造型推导演绎.结论 将基元识别理论应用于抗血栓造型的设计与创新中,可以帮助产品设计师改善设计流程,提高用户满意度,使得原本随意、感性的产品造型设计变得顺畅高效、有据可依,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肖江浩  董石羽 《包装工程》2019,40(12):267-272
目的 从感性工学的角度研究童车外观情感意象。方法 首先对感性工学在造型设计领域的已有研究思路进行分析,提出产品外观情感意象研究流程及相关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其次以儿童自行车为研究对象,从功能性价值、审美性价值和体验性价值3个方面分析童车的设计要素,研究童车包含的设计语义。最后通过童车外观情感意象实验,从感性词汇和典型样本方面,分析与讨论童车情感意象及设计启示。结果 根据情感意象研究流程,得出“主观感受”与“客观形式”两类童车设计核心语义词,并通过典型样本构成的情感意象空间,挖掘了未来童车的产品设计机会。结论 通过情感意象实验获取到童车设计语义,并对童车语义进行聚类。童车设计核心语义词对后期的童车方案设计草绘和评价,以及童车产品机会对童车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产品外观意象激发用户的情感体验,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情感的主观性与意象的模糊性,使产品外观意象与用户情感需求的有效映射成为产品设计的难题。产品外观具有多维特征,传统产品意象研究多考虑产品部分特征,需要人工标注产品特征,样本量小,造成设计方案与用户情感需求的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减少产品情感研究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实现产品设计方案与用户意象需求的有效匹配。方法提出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产品外观意象情感计算服务平台,研究平台构建方法与关键技术。提出产品外观情感数据库建立方法和产品外观意象情感计算方法。构建产品外观意象情感计算模型,实现更为精确的产品外观意象情感分类与情感特征识别。提出分析不同产品类型的产品外观情感特征权重,研究产品特征对情感意象的贡献程度,挖掘关键情感特征。研究面向用户情感需求的产品外观方案检索方法和技术,以构建产品设计服务平台。结论研究成果将为建立高效、人性化的产品外观意象设计协同服务平台提供参考,从而简化设计师与用户的知识获取过程,促进产品外观设计方案与用户意象需求的有效匹配。  相似文献   

12.
毕强  赵锋  陈金亮 《包装工程》2018,39(8):80-83
目的研究基于场景理论的交互设计一般流程,并探究情绪调节理论与用户场景理论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探索新的交互设计原则和方法。方法详细阐述交互设计场景理论中客观场景、设计场景和测试场景的概念和使用方法,通过构建各阶段用户场景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入情绪这一重要元素,洞悉用户的情感需求,并以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为设计准则,在产品中为用户设计不同的情绪调节触发条件,使用户的情绪处于中等唤醒水平,以保证用户与产品交互的流畅性。结论以Carroll的场景理论为基础,丰富了基于场景理论的交互设计流程,并提出了一套基于情绪调节理论的用户场景理论的交互设计框架,为交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君  章盈盈 《包装工程》2022,43(8):101-107
目的 针对糖尿病患者病足的预防及护理,从患者情绪介入,量化用户体验过程中的情绪水平,结合生理、心理、行为等层面,探究情绪与产品交互设计的关系,提出基于情绪引导行为交互下的产品创新设计策略,并通过“WEICHU”糖尿病足预防及治疗产品设计,进行可靠性实证。方法 围绕用户调研、情绪信息挖掘、数据处理和分析,结合用户体验地图研究方法,以“情感环”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SAM情绪量表,让被试者进行自我情绪评估,对体验地图中的情绪水平进行量化,深度挖掘用户在患病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此获得更可靠、准确的设计机会点,优化用户体验地图交互模型,并从用户行为方面探究情绪引导与产品设计的关系,据此搭建糖尿病足预防和治疗产品的功能模型。结论 将患者情绪的成因和变化、体验过程中的情绪水平量化分析作为产品交互设计的考量依据,有利于构建良性交互关系,有效改善糖尿病足患者预防和治疗体验。  相似文献   

14.
周庆燕  何利力  郑军红 《包装工程》2019,40(22):164-168
目的提出面向多维感知的KE模型,解决完整表达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以及消费者需求向产品设计要素转化所得的结果时,提高产品形态设计阶段的实用价值的问题。方法首先采用语义差异法(SD)及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消费者情感认知空间,然后利用多感官多维度的特征解构方法获得多维造型特征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贡献率,建立多维造型特征空间与情感认知空间的映射关系,得到不同情感下对应的产品设计要素。结论利用KE模型获得了产品设计中造型特征要素与感性意象词的映射关系,解决了一维KE模型情感需求不全面的问题,同时向相关企业和设计者推荐产品设计中的关键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15.
谢启思  陆定邦 《包装工程》2023,44(24):84-90
目的 基于用户旅程图的分析视角,研究机器人通过动作展现复杂社会情感的方法。方法 首先,对社会情感的定义和内容进行分析,将社会情感拆分成个体自身的情感和面向他人的情感;其次,梳理用户旅程图的实施方法,提取事件、用户、触点、阶段和步骤的要素类比映射机器人情感表达,得到角色、情景、刺激、情感表达流程和情感表达步骤的研究要素;最后,基于上述内容生成了机器人社会情感动作表达的方法,并通过宠物机器人的情感表达任务实验验证了识别度。结论 研究提出的机器人社会情感动作表达方法具有模块化表达、系统化设计和流程化分析的优势,包括能够将社会情感拆分成简单的基本情感模块,优化机器人复杂情感表达问题;能够通过系统化设计呈现情感变化过程,展现出机器人的交互意图;能够以流程化分析的方法将情感变化过程细化成具体的组合动作,为机器人情感表达动作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卢杨  吴玥  刘长奥  罗仕鉴 《包装工程》2023,44(16):67-78
目的 研究面向用户情感体验的产品美学智能评估方法。方法 从情感与美学的概念及内涵出发,梳理了产品情感化设计理论及产品美学评估研究的发展。针对现有的情感化设计方法模型局限性较大,产品美学评估研究范围狭窄,未充分考虑用户情感体验及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框架与方法模型等问题,重新梳理了用户情感与产品美学之间的关系,从形式美、技术美、体验美三个层次研究用户情感体验,基于用户情感分析重新设定产品美学评估规则,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产品情感美学数据库的构建方法及产品情感美学的计算方法与流程。结果 提出产品情感美学三层次评估模型与面向用户情感体验的产品美学智能评估系统的构建方法,并对系统构建方法进行了设计实践验证。结论 帮助设计师、制造商、营销商与用户等多种角色更好地理解产品情感与产品美学的关系,促进高效精准的设计决策。为情感化设计领域及美学评估领域的研究提供新见解与新思路,为构建高效精准的产品情感分析与产品美学评估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Conveying consumers’ specific emotions in new products, referred to as emo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 or emotional design, is strategically crucial for manufacturers. Given that sentiment analysis (SA) can extract and analyze people’s opinions, sentiment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regarding different products/services, SA-based emotional design may provide manufacturers with real-time, direct, and rapid decision support. Despite its considerable advancements and numerous survey and review articles, SA is seldom considered in emotional design. This study is among the first efforts to conduct a thorough review of SA from the view of emotional desig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spect-level SA reveals the following: 1) All studies focus on extracting product features by mixing technical product features and consumers’ emotional perceptions. Consequently, such studies cannot captu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chnical and emotional attributes and thus cannot convey specific emotions to the new products. 2) Most studies use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SA, but other languages have recently received more interest in SA. Furthermore, after conceptualizing emotion as Kansei and introducing emo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Kansei Engineering, a review of the data-driven emotional design is then conducted. A few efforts start to study emotional design with the help of SA. However, these studies only focus on either analyzing consumers’ preferences on product features or extracting emotional opinions from online reviews, thus cannot realize data-driven emo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 Finally, som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re provided. This study opens a broad door to aspect-level SA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emo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utline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may be helpful for those involved in the emerging area of ‘affective design’. Historically, the shift from cognitive approaches that eschewed emotions towards a more encompassing conceptual approach that includes affective or emotive processes is understandabl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concepts such as affect and emotion are required in order to address many questions such as how to design to evoke affect and how to predict user emotions? We utilize concepts from Activity Theor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of ‘feelings’. The latter involves several different levels and classes, principally those of affect, emotion and sentiment. Feelings involve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lthough they have received minimal attention within the mainstream cognitive frame until very recently. The intent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coherent conceptual frame for the discussions within the interaction design and HCI communities concerning such terms as emotional interfaces, hedonic design and affective design.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纪念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乡村旅游纪念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方法。方法分析乡村情感的核心即回归的情感,及其与乡村纪念品包装的交互体验模式,从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3个层次探索具体的情感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结论为了使乡村旅游体验不断优化,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切入,探索乡村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新思路和方法,满足消费者对乡村纪念品包装的消费需求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