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工科”建设为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传统矿业类专业改造升级提供了发展机遇。论文深刻分析了地方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出了开展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多模态教学、新工科教材、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保障制度等“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面向区域新经济的绿色化与智能化、工程性与创新性相融合的有色金属矿业类创新人才,为国家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将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的目标,文中提出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探索高校、企业与社会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对此培养模式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面向全球新经济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新方向,文章在深刻把握“新工科”内涵的基础上,明确课程设置原则,从课程模块组成、主干与特色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课程安排等方面,全面系统的构建武汉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有效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落实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2017年以来,为了积极应对国际科技革命的影响,支持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教育部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着力推进新工科建设,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教学的深层变革.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所认可,并且在教材编著、课程设计等方面得到了切...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建设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而提出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文章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以地学“专业计算机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分析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从教学观念、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建立了“能力+思政”的教学观念,采取“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分段混合教学、应用专业案例、建立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学习评价考核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专业计算机技术”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目前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新工科的内涵和特征,山西大同大学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工科理念,校企共同制定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产业需求、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构建多层次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并从加强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学科竞赛训练、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长春科技大学探工专业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的重要阵地,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领域,培养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瞄准探工专业科技发展前沿与工程实践的基础理论、施工技术难题勇于探索与攻关,将高新技术用于工程实践,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创新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推动。近年来,通过实施“千人计划”、“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政策,初步形成了两院院士、青年科技人才、突出贡献专家等高端人才群体,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填补了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空白。进一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立高层次人才成长制度优势,重点培育黄金年龄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软环境建设,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是推进国土资源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使高层次人才政策真正起到聚人汇才作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煤炭行业从传统煤矿向智能化煤矿转型过程中,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基于劳动力与劳动工具互动作用机理,通过分析智能化煤矿劳动力特征,构建智能化煤矿劳动力与劳动工具适配性模型。从智能化煤矿劳动力质量结构、智能采矿的人才培养规模、“智能换人”相关制度、煤矿数据治理人才、智能化煤矿工种名称等方面,分析煤矿智能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短板。从重构智能采矿人才结构、创设新岗位新工种、更新政策法规、提升行业形象和员工幸福感、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探讨智能化煤矿职业重塑的路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动力。笔者认为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人才将是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结合实际,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企业发展目标与人才需求矛盾的又一重要途径,因为它不但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技术工人,还能实现企业、职工、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一、煤炭企业发展目标与人才的需求矛盾近几年,随着市场的繁荣,大多煤炭企业着力推动企业发展,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大幅度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张新建 《中州煤炭》2020,(2):14-19,24
针对煤矿“双重预防体系”如何落地生根问题,结合陈四楼煤矿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方面的实用方法和“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经验,深入研究了“双重预防体系”的相关标准、风险隐患事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产生和发展机理、安全风险的有关辨识评估方法、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治理方法,分析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与“双重预防体系”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差别,总结出了“123456双重预防体系”这个囊括了事前安全风险辨识、事中隐患排查治理、事后安全现状评估的创新成果,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对夯实煤矿安全管理根基、促进矿井平稳有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煤炭行业“双重预防体系”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结合采矿工程特点以及岩石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现状,分别从技术、经济与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对数值模拟方法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问题展开探讨。采矿工程在力学背景、工程稳定性要求及价值目标等方面均有别于其他岩石工程,这对其选择何种方法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岩石力学问题有显著影响,突出表现为成本的敏感性。由于模型误差、参数选择误差和监测数据反演误差等系统性误差的客观存在性,这导致数值模拟方法在预测岩石力学问题的精确度(可靠性)方面存在着发展的"上限"。而采矿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对计算及预测精确度的需求存在"下限",因此,只要保证数值模拟方法预测的精确度"上限"达到采矿工程需要的"下限"即是其成功的应用。岩石力学数值模拟方法预测的精确度与成本投入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机会成本及决策风险控制因素对矿山企业应用岩石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此外,高等院校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岩石力学教育,为矿山企业输送具有较高岩石力学素质的采矿工程师,将是引领矿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彭德红 《西部探矿工程》2005,17(12):333-334
根据《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的特点,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体会,提出了该课程教学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强调课程重要性,使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意义;精心挑选教材,备足教学参考资料;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支持、鼓励学生参加执业资格证考试.  相似文献   

14.
姚健  王知强  吴越 《煤炭技术》2013,32(4):218-220
在对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特点,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工业工程专业进行科学定位,确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并从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和考试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实现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加快新时代煤炭行业安全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对于缓解现阶段煤炭行业安全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的紧缺、供给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基本形势以及亟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现状;在总结国内安全学科发展过程中教学、就业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以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煤炭行业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加强行业使命教育,注重工程实践,拓展行业安全发展需要的新专业,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搭建更好平台等.  相似文献   

16.
《采矿学》是采矿工程专业最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的优劣对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带来的严峻形势使得《采矿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针对新常态下煤炭开采技术新要求所带来的问题,研究了《采矿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当前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采矿学》课程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师梯队,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强化过程考核,促进综合能力提升”的改进措施。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学》课程教学实践效果表明,改进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矿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颂今  张焱 《中国矿业》2006,15(11):107-109
目前我国矿业行业普遍存在人才缺乏、培养不足、流失严重的情况,对未来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矿业企业人才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现阶段,基层的操作员工容易补充,缺乏的是中层业务骨干和高层经营管理人才。面对这种现状,笔者提出三横两纵的培养体系.面向高层、中层、基层三个横向层次,通过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两个纵向途径,构建起满足未来矿业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力图全面提升我国矿业人才素质,促进我国矿业的腾飞。  相似文献   

18.
如何以工程为载体,以文化为背景,以人文精神为内在核心,传递给学生"科技以人为本"的工程伦理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文理渗透,培养文理兼容、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黑龙江科技学院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大一本科生开设的《工程教育》课程为例,介绍了该门课程围绕学生的工程意识和人文精神培养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及进行改革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效果,为理工科院校培养文理兼容的优秀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叶正亮 《中国煤炭》2012,38(7):85-89
通过简化模型代替采空区复杂流动环境,建立采空区漏风流场的数学物理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采空区气体速度场、氧浓度场分布,根据双指标综合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别对1301工作面正常回采时和高位钻孔抽放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得出高位钻孔抽放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范围,实现现场无法到达情况下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伦关臣 《煤炭技术》2012,31(12):212-214
煤炭企业历来以生产任务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重人才使用、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这就意味着,企业人才在岗位技能上能够做到"一专",却难以满足"多能"的要求。从煤炭企业人才现状中,可知人才建设面临的问题:缺乏跨界人才培养机制、缺少学习型人才培养机制、企业人才建设目标模糊、企业人才建设手段单一,这就为对策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