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年来,东海西湖凹陷深层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原有单船采集窄方位拖缆三维由于深层信噪比低和成像质量差,制约了深层目标识别、储层描述和评价。因此,实施了不同观测系统的拖缆宽方位三维采集。以HY区和BT区两种典型拖缆宽方位三维采集为例,对各自采集属性、不同方位数据对深层成像质量改善贡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拖缆宽方位三维采集得到的方位分布是比较稀疏的;在窄方位采集条件下,通过减小面元、加长电缆长度、提高覆盖次数等得到的高密度拖缆三维数据对研究区深层成像改善是较有限的;更宽方位数据有利于深层成像改善。西湖凹陷下步可以采用更宽方位和更高信噪比的OBN(Ocean Bottom Node)采集技术,该研究对于西湖凹陷地震采集方案选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海中深层复杂地质目标勘探面临的构造成像差、储层横向变化大等难题,在对渤海某靶区地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宽方位地震采集参数论证与优选,偏移距、方位角、叠加响应及DMO覆盖次数等观测系统属性的均匀性分析表明双正交宽方位采集优于常规海底电缆采集;同时,设计了点震源气枪阵列,使不同频率下各个方向的能量分布更加均匀。实际资料采集和初步处理效果表明,双正交宽方位采集达到了高覆盖次数和富角度照明的效果,因此宽方位地震勘探技术能大幅提高中深层勘探精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上已发现油气田陆续进入开发和生产阶段,对于地震资料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传统宽方位施工方式出发,结合东海西湖凹陷实际地质条件和目前装备技术现状,通过对采集航次和震源船配置关系的改变,设计出满足地质需求的多船宽方位观测系统。在实际采集过程中,考虑到海上平台的影响,又采取变观措施对原观测系统无法实施的测线进行了补充,最终形成了一套针对海上开发区的多船宽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地震勘探技术因其能够构建地下三维地质体的空间结构和岩石属性,在油气勘探中投入成本和产出贡献占比最大。自1851年人工激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首次被测量以来,在过去170多年历史进程中,地震勘探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全球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作出了突出贡献。系统回顾地震勘探的发展历程和关键历史节点的突破性技术,其中主要包括早期光点记录、模拟磁带到现代数字化地震仪器装备的发展;早期二维测线到宽方位/全方位三维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的进展;陆地电缆和海洋拖缆以及陆海节点地震采集技术;当前“两宽一高”地震采集和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以及高效采集及智能化处理解释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地震数据采集核心装备是推动地震勘探技术和方法发展的原动力。高密度、宽方位、全波采集等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关键技术,超万道地震仪器、高保真宽频数字检波器、高效激发震源等是这些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地震数据采集核心装备技术进展,剖析了中国石油地震数据采集核心装备的发展现状。根据物探技术发展需求,提出了发展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地震仪器、数字检波器和宽频高效采集可控震源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浅谈束状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世信  谢文导 《勘探家》1998,3(2):58-62
本文根据BPX滩海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实例,从采集,处理两方面探讨了三维采集施工方法及参数选择,通过分析阐明了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采用三维地震相对窄方位角排列要优于宽方位排列片。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上拖缆宽方位多源地震资料采集对震源的要求,以及现有设备条件的限制,开展了枪阵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枪架和不同容量枪的条件下,通过对大量不同气枪阵列组合震源开展地震子波模拟分析,设计出了不同组合容量的枪阵震源激发得到地震子波特征相同、能量一致的气枪阵列震源组合。将针对不同枪架和配件的枪控设计出的震源阵列组合应用到宽方位多源地震采集项目中,所采集到的实际地震资料的能量和频谱达到预期设计目标,表明所设计的震源阵列符合海上拖缆宽方位多源地震资料采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东营凹陷共采集67块三维地震资料,基本覆盖了整个凹陷。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凹陷三维地震勘探的历程,对其三维地震采集技术进行了后评估;根据凹陷内2块二次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结果,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第二次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期的研究表明,西江主洼的勘探重点和优势在中深层。由于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在中深层信噪比和分辨率都较低,严重制约了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了摆脱地震资料品质对勘探工作的束缚,努力提高中深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在西江主洼通过对采集参数的研究,采用大容量震源、适当加深震源和电缆的沉放深度、增加电缆长度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前东海西湖深层油气勘探新突破,西湖凹陷又成为海域石油地质研究的重点区域。在依据近年来最新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湖凹陷新生代原型盆地的构造格架进行全面分析,深化了断陷、拗陷、区域沉降期的沉积格架、断裂及演化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西湖凹陷古新统与中下始新统宝石期原型盆地具多断洼并列发育特征,而始新统平湖组中上段具转换陆缘拗陷特征,反映出盆地演化从不稳定的多断陷沉降格局变格为统一拗陷的重要阶段;中央背斜带早期发育多个雁列式凸起,中新世末受挤压走滑构造发生反转,在拗陷中心形成大型冲断背斜带,是西湖凹陷形成大型气田有利的勘探构造区带。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泌阳凹陷王集地区勘探目的层位的信噪比和连续性,提高断点、断面成像精度,落实小断层及隐伏断层的分布,寻找有利的断块圈闭、断层岩性圈闭,针对该地区全方位采集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叠前预处理基础之上首次采用基于共矢量面元(OVT)宽方位处理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全方位采集资料丰富的波场信息,在叠前偏移时保留偏移距和方位角信息,然后通过方位角各项异性校正等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12.
胜利探区地震采集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胜利油田自1958年开始实施地震数据采集以来,采集技术从二维、常规三维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三维。按照勘探目标、地震仪器和采集方法等,二维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单次覆盖采集阶段(1958-1972年)、多次覆盖采集阶段(1973-1984年)和高分辨率采集阶段(1985年以后);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可分为探索阶段(1966-1984年)、发展阶段(1985-1992年)、大规模应用阶段(1993-1999年)和高分辨率(二次)采集阶段(2000年以后)。地震采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了油田储量的快速增长,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也由简单构造、复杂断块构造向复杂隐蔽性油气藏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孙丽梅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0,31(10):1479-1488
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具备形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条件。针对徐家围子断陷以往常规地震资料覆盖次数低、方位窄、网格粗,深层致密砂砾岩储层刻画较难的问题,在徐家围子断陷DS20井区开展了宽频带、宽方位及高密度的地震采集、处理及解释研究攻关试验。采用宽方位观测、小面元及高覆盖次数的采集方法,以宽频处理理念为指导,采用海量数据分偏移距组初至波拾取技术、真三维噪音压制技术、加权最小二乘拉冬变换压制多次波技术等宽频保幅保真的处理技术,初步形成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得到了相比常规地震资料具有宽频保幅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地震资料频宽达到5~80 Hz,目的层层序界面成像清晰,东西物源边界清楚,结合精细地震解释及反演,较好地预测了致密砂砾岩储层,单层厚度8 m以上储层预测钻井符合率达78%,相比老资料提高了近10%,满足了井位部署的目标精细刻画需求。  相似文献   

14.
陈琳琳  黄龙泽 《海洋石油》2015,35(1):27-31,66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具有不可估量的勘探前景。然而,该领域地质认识长期缺少手段和研究。此文依据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对凹陷中部横剖面(过玉泉一井)的深层地层尝试着完成了构造、地层、成藏三方面分析,并对深层勘探领域提出若干前瞻性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东海多块三维地震数据体拼接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东海西湖凹陷主要构造先后进行了三维地震数据的采集。不同时间采集的三维数据其网格方向、面元大小、电缆长度、面元覆盖次数均不同,且应用不同处理流程及技术进行处理。由于存在诸多不一致性,这些数据难以满足工区整体的地质解释、储层描述等综合研究。多块三维地震数据拼接处理的目的是得到单一数据体,具有统一网格方向、面元大小,振幅、相位均一致。文章论述多块三维数据体在迭前、迭后进行拼接处理的解决方案,介绍拼接过程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关键技术及综合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三维地震采集评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东营凹陷内已采集的67块三维地震资料的简要分析,回顾了其三维地震勘探的历程,对三维地震采集进行了后评估,论述了采集技术的发展与勘探需求的关系;并对凹陷内两块高精度三维二次采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第二次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获取地下油气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核心技术,是油气勘探开发部署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山地山前复杂高陡构造带、碳酸盐岩、富油凹陷岩性地层圈闭、致密(非常规)油气勘探和油气开发等领域投入重金加大物探技术攻关力度,特别是"宽线大组合"、"宽方位、高密度"、"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的地震勘探思路与理念,有效推动了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油气勘探配套技术的发展,并在生产科研项目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物探技术攻关及取得的技术进展和应用效果的回顾,结合当前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需求,对今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展望,为地球物理新技术发展规划、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高磨地区龙王庙组气藏地震勘探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简称高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的白云岩储层埋藏深(一般介于4 400~4 900m)且存在着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此,开展了地震勘探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并形成了配套技术,主要包括:1通过对区内已有的地质、钻井资料以及早期的地震资料和成果进行深入地分析,从整体上掌握该区地面、地下的基本构造形态及地质情况;2在此基础上,确定采用"两宽一小"(宽方位、宽频、小面元)的数字地震采集技术,通过优化设计三维观测系统使目的层面元覆盖次数分布更加均匀,浅中深层覆盖次数均能满足设计需求,从而获得了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3利用井控地震处理技术提高了深层地震数据的信噪比;4建立了龙王庙组储层地震响应模式,采用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来进行储层的定量预测,绘制了储层厚度地震预测平面图;5通过岩心试验和测井分析确定含气敏感弹性参数,进而利用该参数进行叠前烃类检测,降低了地震资料的多解性。结论认为,通过应用上述关键技术,助推了龙王庙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