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以国内某超细微难处理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酸性热压氧化工艺研究;分析了温度因素对硫化矿物氧化、元素迁移和金氰化浸出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温度变化可影响黄铁矿和砷黄铁矿氧化反应速率,进而对S、Fe和As元素的迁移状态产生影响。反应温度越高黄铁矿和砷黄铁矿氧化越彻底,有利于金的氰化浸出;完全氧化后金的浸出率约为94%。浮选金精矿中的黄铁矿、砷黄铁矿逐渐氧化转变为砷酸铁盐、铁砷硫硅等多元素共沉物质,未发现有碱式硫酸铁或铁矾物相,反应生成的各种沉淀产物对浸出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难处理金矿进行了分类总结,详细论述了影响难处理金矿的主要工艺矿物学因素,并以实例分析阐述了难处理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为选冶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氰化、氰化渣再磨-氰化、超细磨-预处理-氰化三种工艺处理甘肃某高硫高砷难处理金精矿,发现金浸出率随着精矿粒度的减小而逐渐升高,从直接氰化的55~59%到再磨后的68.3%,超细磨后达到82.39%。通过工艺矿物学分析氰化渣的物相可知,细磨可以使部分硫化矿包裹的金解离,使其得以被氰化,超细磨可以使大部分硫化矿包裹打开,石英包裹的金在三种工艺下都不能被浸出。  相似文献   

4.
5.
介绍南非难处理金矿难选主要原因,指出难处理性与存在亚微细粒金、碳质物料、磁黄铁矿和贱金属硫化物有关。还研究了解决这些矿石选别问题的方法,提出了这些矿石选别的可能方案。 Fairview矿山选别产品的研究表明,亚微细粒金主要与砷黄铁矿共生,这种矿石含金量达2700克/吨。矿石磨矿时,小于150  相似文献   

6.
针对广东某复杂难选金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含金矿石中主要有价元素为金和银,还具有含碳、高砷、含泥量大的特性。原矿中金除了与黄铁矿等硫化物密切共生外,还有部分嵌布于石英等脉石矿物中,赋存状态复杂;矿石中金及载体矿物嵌布粒度均很细,属典型的难选难浸金矿石。结合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本文还提出了该矿石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难处理金矿微生物氧化工艺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难处理金矿微生物氧化工艺的方法;讨论了微生物氧化工艺对开发利用低品位金矿资源的重要意义;论述了难浸金矿微生物氧化工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某金矿原矿铁硫含量高、氧化率小于10%,属于难处理原生矿。通过直接浸出试验、微生物搅拌预氧化试验、清水启动探索试验、微生物柱浸条件试验等,研究了该原生金矿采用微生物预氧化工艺及清水启动的适用性和可能性,确定了适宜的堆浸粒度和温度。结果表明,在原料粒度为P_(80)=5.5mm、室温条件下,浸出渣Au品位可降至0.47g/t,Au浸出率为62.70%,相比同矿样直接浸出,浸出率可提高约3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难处理金矿细菌预氧化浸出工艺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细菌预氧化浸出工艺在处理难浸金矿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叙述了细菌预氧化浸出的机理、工艺控制参数及工艺流程等,强调了应用该技术开发利用我国难浸金矿资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11.
某石英脉型金矿,原矿金品位为7.62g/t,通过重选+浮选的联合选矿工艺选别后,其尾矿中金品位为0.75g/t,总回收率在90.50%左右。为进一步研究尾矿中金的可回收价值,开展工艺矿物学研究,以查明影响金在选别过程中流失的矿物学因素。通过工艺矿物学自动分析仪(BPMA),扫描电镜(SEM-EDS),XRD等对尾矿开展工艺矿物学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尾矿中的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偶见银金矿;金矿物主要以与脉石裸露连生的形式存在;其次包裹于脉石矿物中;还有少量为单体;另有少量以次显微金的形式分布于磁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中;金矿物的粒度极其微细,基本都分布于10μm以下,且有近一半分布于5μm以下。损失的金矿物主要以与脉石连生的形式存在,且粒度十分微细,通过再磨-浮选进一步回收的难度较大,裸露金含量超过60%,可采用堆浸对金回收,以提高金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2.
某金矿黄铁矿含量5.31%、氧化率6.02%,直接氰化金浸出率仅27.78%,属典型的低品位硫化物包裹型难处理金矿。为评估生物堆浸预氧化工艺对该矿石的工业化应用前景,开展了直接氰化浸出试验、生物搅拌预氧化试验和生物柱浸试验,考察了黄铁矿氧化率和金浸出率的关系以及温度对黄铁矿氧化率和金浸出率的影响。生物柱浸试验获得良好指标:原生矿破碎至P80=5.5mm,在室温条件下(8-30℃)预氧化221天后,黄铁矿氧化率62.7%,金的浸出率为52.3%,氰化渣金品位为0.47g/t,较直接氰化浸出(金浸出率27.78%)金浸出率提高34.9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某难处理金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某地金矿石进行系统工艺矿物学研究。矿石含金6.45 g/t,其中金多以次显微金形式产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是黄铁矿,然而黄铁矿的嵌布粒度很细,尤其是微细粒黄铁矿的占有率高达35.35%,研究表明该矿石为难处理金矿石。  相似文献   

14.
难处理金矿细菌预氧化浸出工艺研究现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细菌预氧化浸出工艺在处理难浸金矿的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叙述了细菌预氧化浸出的机理,工艺控制参数及工艺流程等,强调了应用该技术开发利用我国难浸金矿资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国内某超细微难处理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酸性热压氧化工艺研究;分析了温度因素对硫化矿物氧化、元素迁移和金氰化浸出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温度变化可影响黄铁矿和砷黄铁矿氧化反应速率,进而对S、Fe和As元素的迁移状态产生影响。反应温度越高黄铁矿和砷黄铁矿氧化越彻底,有利于金的氰化浸出;完全氧化后金的浸出率约为94%。浮选金精矿中的黄铁矿、砷黄铁矿逐渐氧化转变为砷酸铁盐、铁砷硫硅等多元素共沉物质,未发现有碱式硫酸铁或铁矾物相,反应生成的各种沉淀产物对浸出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某金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重点研究了主要金属矿物及主要脉石矿物的产出形式及粒度特征.研究表明,该矿物为微细粒金矿,主要金矿物与脉石矿物之间嵌布关系复杂.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成果对选金工艺流程提出了建议,推荐采用浮选工艺.  相似文献   

17.
焦家金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贻谟 《矿冶》2000,9(3):39-45
研究结果表明 ,金的浮选指标取决于金矿物在黄铁矿、脉石中的分布率和金的载体矿物黄铁矿的嵌布粒度以及脉石中金矿物的粒度。矿石氧化使黄铁矿变成褐铁矿也会影响浮选效果 ;金矿物与黄铁矿的解离程度影响金回收率 ;正常氰化条件下 ,金精矿磨得愈细 ,氰化渣含金愈低。该研究成果为优化浮选、氰化工艺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东坪金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闫飞旗 《矿冶》2013,22(1):101-105
结合东坪金矿选矿厂的实际情况,对其提供的金品位在3.62 g/t的原矿矿石(0~16 mm)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通过使用矿物自动分析仪(MLA),运用综合手段查明了矿石中的金矿物的种类、分布特征、嵌布状态及赋存状态等特征,及时为选矿生产提供了相应的基础数据,为提高金的回收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了解某地金矿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别工艺流程,通过化学分析、扫描电镜以及工艺矿物学自动定量分析系统(MLA)等测试方法对金矿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包括矿石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矿石矿物的结构构造、金矿物的形态和粒度分布特征、主要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的产出特征等,并且对原矿进行了浮选试验和重浮联合工艺试验。 结果表明,该金矿中主要可回收的有价金属为金,其含量为3.74g/t。 该金矿的原矿矿物主要由黄铁矿、石英、白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方铅矿、黄铜矿、绿泥石和黑云母, 还含有微量磁铁矿和锐钛矿等。 原矿中自然金多以单独的自然金颗粒形式存在,金主要嵌布在黄铁矿中,而黄铁矿多以自形-半自形粒状及粒状集合体产出,呈浸染和团块状分布在脉石中。采用“重选+浮选”联合工艺流程,可获得指标良好的重选精矿和浮选精矿,重选精矿中Au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4.75g/t、78.10%;浮选精矿中Au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6.45g/t、19.78%,金矿总回收率为97.88%。该研究为该地区矿产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