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于有机磷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固定化小麦酯酶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许学勤  徐斐  华泽钊 《食品科学》2003,24(5):122-126
以大孔径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化载体,采用离子结合法,对植物粗酶液进行固定化。在室温及酶液对载体比例为4(ml):1(g)的条件下,对酶固定化的环境pH值、缓冲液浓度及固定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的固定化酶对l0^-7mol/L水平下敌敌畏的抑制仍有明显的响应,这一效果明显优于游离酶的抑制响应。  相似文献   

2.
果胶酶在壳聚糖上的固定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以壳聚糖为载体,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研究了果胶酶的固定化,分析了戊二醛浓度、给酶量、温度对酶固定化的影响。同时对固定化后的酶促作用条件(最适pH、温度)、米氏常数、半衰期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3%戊二醛,0.1mg/g湿壳聚糖的给酶量,5℃条件下,果胶酶固定化的固定率较高。酶促特性研究表明,固定化果胶酶最适温度范围较非固定化果胶酶大,最适pH和表观Km均有所下降,在4℃条件下,固定化果胶酶的半衰期约为30d。  相似文献   

3.
离了交换吸附固定化酶方法,简单、便宜,但稳定性较差。为了提高采用离了交换树脂固定化酶生物传感器的操作稳定性,在保证较小酶活损失的前提下,利用海藻酸盐对固定化鸡肝酶进行微胶囊化,研究了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和氯化钙溶液等条件对酶活保留率的影响。在生物传感器实际操作条件下,对微胶囊化前后的固定化酶活保留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质量比0.2%的海藻酸钠和0.1mol/L的氯化钙溶液进行微胶囊化并静置30min时,操作稳定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固定化酶活力损失较少。另外,采用在Tris缓冲液中加入0.025mol/L钙离了的方式对防止胶囊的破坏进行了尝试,这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蔗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雄  王金华 《中国酿造》2006,(12):27-29
利用海藻酸钙凝胶球的包埋作用制备固定化蔗糖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游离酶被固定化后,最适pH值为4.0,最适温度为60℃。在高pH值(pH8)和高温下,固定化酶比游离酶更稳定;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Km=49.05mmol/L)略大于游离酶(Km=45.45mmol/L);同时固定化酶明显提高了游离酶的储藏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天然聚多糖来源广泛,具有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和易于改性的特点,使其在酶固定化技术中研究较早。简述了常用的几种酶固定化方法及近年来国内外酶固定化载体研究的新进展,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甲壳素等在酶固定化领域中的应用。给出了上述材料固定化酶的过程,并对酶固定化材料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部分性质,包括酶的最佳温度、pH,酶的反应动力学常数,酶的稳定性等,探讨了固定化酶反应器中青霉素G的酶解过程,建立了酶解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此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7.
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共固定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了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两种栽体及不同固定化方法对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共固定化效果,结果表明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交联固定化方法的效果最佳。对共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可使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回收率分别达67.3%和46.0%。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5种常用的酶固定化方法及近年来国内外酶固定化载体的研究新进展,介绍了几种天然聚多糖如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甲壳素等在酶固定化载体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固定化过程,并对酶固定化用材料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9.
生物酶技术在油脂精炼和结构脂制备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酶的固定化有利于实现酶的重复利用。为了促进固定化酶技术在油脂行业中的应用,就固定化酶技术在油脂脱胶、油脂脱酸和结构脂制备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固定化酶技术的应用对于油脂产业提质增效具有积极的作用。未来应围绕新型生物酶的发掘以及生产过程中酶活的保持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明胶固定化果胶酶的制备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明胶为载体、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制备固定化果胶酶,对其固定化条件和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15%明胶为载体、5%戊二醛为交联剂、1g明胶固定果胶酶4mg制备的固定化酶,其酶活力回收率达45.85%: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55℃,最适pH3.4,Km^app值3.48mg/ml;固定化酶的酸碱稳定性与温度稳定性均得到提高,连续使用7次后固定化酶相对活力还剩下47.06%。  相似文献   

11.
酶固定化的载体材料必须与酶的非催化活性基团发生有效结合方能使固定化酶发挥其催化酶解作用,载体材料的确定是酶的固定化技术关键。随着化学工业的不断进步,研发出众多具有特殊结构且功能各异的新材料,推动了载体固定化酶技术的发展。结合目前固定化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本文介绍了酶的固定化载体常用的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和介孔材料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上述材料与酶的结合机制。简述了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形式,并对固定化酶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对酶的固定化材料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磁性微球固定化酶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性微球固定化酶就是利用磁性微体作为载体进行酶的固定化,由于其具有环保、酶重复利用效果好和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近几年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重点对磁性微球固定化酶制备工艺的研究现状、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阐述,为同行们今后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珍  王慧  黄芳  李欣  王志  代俊  陈雄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9):130-133,141
利用壳聚糖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BL21异源表达且纯化后的海藻糖合酶(TreS),采用吸附法制备成固定化酶。固定化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最适海藻糖合酶与壳聚糖的加入量为32.0 mg/g,最适吸附时间为2.5 h。固定化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 ℃,最适反应pH为6.0,酶活回收率为40.17%,重复使用9次后,固定化酶酶活残留率为64.64%,重复使用性良好。在4~60 ℃范围内放置20 min后,固定化酶的相对酶活均高于87%,与游离酶相比温度稳定性没有明显变化。在pH3.5~8.5范围内放置20 min后,固定化酶的相对酶活均高于60%,酸碱稳定性优于游离酶。反应进程试验结果表明,2 h时海藻糖得率达最大,为61.4%。  相似文献   

14.
固定化连续发酵是将固定化细胞或固定化酶置于某一生物反应器内进行连续发酵的技术。阐述了固定化连续发酵生物反应器、发酵工艺及动力学的研究,并介绍了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固定化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体的结构及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固定化酶的催化活性及操作稳定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固定化酶载体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海藻酸钠(SA)与阿拉伯胶(GA)为载体固定化酸性蛋白酶,以酶活回收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固定化条件。得到以SA-AG复合凝胶为载体制备固定化酸性蛋白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凝胶质量浓度3.5 g/100 mL,SA与AG质量比2∶1,氯化钙质量浓度7.0 g/100 mL,固定化时间1.0 h,给酶量1 540 U/g,吸附时间2.0 h,酶液pH值为3.0。此最佳条件下,固定化酸性蛋白酶酶活回收率为67.34%,酶活力为1 380 U/g。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酸性蛋白酶的最适作用温度(45 ℃)和最适反应pH值(pH=3)均与游离酶相同,但其热稳定性优于游离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这种优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是金属中心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作用自组装形成的多孔晶态材料。MOFs具有稳定性强、大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固定化载体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MOFs载体固定化生物酶的合成方法、MOFs-生物酶复合材料的特性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并对MOFs载体固定化生物酶的将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后续开发研究和在生物与医药行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从吸附法、交联法、共价结合法、包埋法四个方面介绍了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及其他固定化方法,指出了今后酶固定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开发利用天然高分子载体,研制新型、高效的固定化酶反应器。  相似文献   

19.
杨利花  陈庆森 《食品科学》2008,29(2):466-471
从动植物蛋白中通过酶学方法释放具生物活性的肽类物质是目前酶工程研究的热点课题.固定化酶技术是酶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在生物科学研究、生物产品的制造、食品科学、化学化工及环境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开发新型载体材料,设计简单、方便、高效、条件温和的固定化方法,是固定化酶技术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重点介绍了壳聚糖材料、纳米材料在固定化酶制备中的应用,定向固定化方法研究进展,蛋白酶的固定化及其在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