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梁雪莹 《上海包装》2023,(11):100-104
基于设计符号学的基本维度,对岭南非遗陈家祠灰塑的视觉符号在品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深入研究陈家祠灰塑视觉符号在品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索出产品包装设计过程的符号学路径和基于设计符号学的陈家祠灰塑品牌包装设计解析思路;分别从设计符号学中语意、语构、语用和语境4个维度结合陈家祠灰塑进行品牌包装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的研究;通过“礼粤”文创品牌包装设计实践展示与检验,旨在推动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家祠灰塑的保护和发展,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新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沈阳非遗”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杨猛  王蒙 《包装工程》2012,33(4):140-142
从形态、色彩、特色材料与工艺、情感内涵的挖掘等角度分析提炼"沈阳非遗"资源的视觉化元素,以视觉符号凸显地域文化内涵、产品形态的时代语境转化、面向消费者创新设计载体等途径探讨"沈阳非遗"文化符号在地方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问题,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媛霞  殷俊 《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先昌  彭雅莉  孔德强 《包装工程》2022,43(12):332-338, 358
目的 旅游业兴盛的当下,以非物质文化与旅游文创产品的融合为目标,构建基于非遗文化符号的湛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文章分析了旅游文创产品的属性,筛选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视觉符号特征鲜明、知名度高、感染力强的文化元素,经过打散、简化、形态加减、夸张变形、重构等艺术手法,对其形符和意符进行提炼,并结合旅游产品属性进行转译和编码,构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结论 通过舞鹰雄非遗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非遗文化的植入提高了旅游文创产品的个性和品质,实现文化的“变现”和“带走”,还能拓宽非遗视觉元素的活化传承方式,更好地延续其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众消费理念和需求的多元化,IP形象在社会中的影响日益增加,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也愈加频繁。将地域文化符号运用于IP形象设计中,可以为IP形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概述了地域文化符号和IP形象的内涵,分析了地域文化符号在IP形象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应用原则和应用策略,旨在探索更加适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为今后IP形象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传说类非遗在文创设计中的品牌化创新应用,通过分析广西横县百鸟衣传说,针对当下新颖的传播方式与时代审美,探索百鸟衣的活态传承路径。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对百鸟衣文化进行IP形象提取,采用“IP形象+品牌化”探讨文创品牌设计的思路,提出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及促进口述性非遗资源向商业化品牌文创设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刘凯雄  周天一 《包装工程》2024,(10):202-212, 235
目的 近几年,各个行业都极力去打造属于自己的IP,用于传播文化和提升经济。桥陵作为关中唐十八陵中的佼佼者,包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IP可开发内容,但存在知名度较低、文化遗产破坏较严重等问题,为促进桥陵文化再生,提出了几点关于IP角色开发的方案策略。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网络资料和实地考察对桥陵文化进行梳理,确定文化符号的具体载体和蕴含的IP设计要素;其次,结合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类成功的IP角色设计案例,通过对比分析法,根据桥陵的特殊性从“视觉形象构建”“精神情感传达”“角色故事衍生”三个层面探索了开发的策略;最后进行了IP设计实践,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结论 将桥陵文化符号以IP角色的形式进行设计呈现,不仅可以使受众了解历史、熟知桥陵,实现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而且还可以为此类IP角色的设计提供灵感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朱庆祥  刘晓彬 《包装工程》2022,43(20):373-382
目的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旨在使非遗文创产品既可以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顺畅地融入当代生活。方法 基于文化生态的理论,将非遗置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和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解构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个层次,提取各层次的文化属性,研究文化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演变状态,探究非遗各层次文化属性在当代文化生态系统下的变迁趋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最后以磁县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践行了该方法。结论 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虑非遗文化的发展变迁,把握非遗文化基因在非遗文创产品上的取舍和呈现,使文创产品既能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契合现代生活方式,该方法拓展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杨熊炎  叶德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43-353, 382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探索侗锦非遗元素现代转化策略,为乡村非遗元素的传承与现代转化提供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拓展应用等内容,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在语义维度层面,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文化因子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化拓展。在语构维度层面,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在语用维度层面,从非遗体验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非遗体验化路径。结论 侗锦作为侗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的语义、语构与语用维度相对应。构建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载体形式,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提出侗锦形态语义衍生化、产品生活化与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探求侗锦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与产业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塑造侗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实现侗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振兴。  相似文献   

10.
基于符号学理论中索绪尔所提出的二元论,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双层意义对非遗文创品牌产品包装设计中色彩视觉元素进行分析与解读,探索色彩搭配方式以及色彩的符号化转译。从符号学原理出发,对色彩符号进行研究。旨在通过色彩符号的力量提升非遗品牌包装设计的视觉美感和张力。凸显中国非遗品牌的文化内涵,展现非遗品牌视觉的魅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非遗文创品牌,提升非遗品牌整体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天津近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包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健辉  张楠 《包装工程》2017,38(12):65-68
目的以在天津近海农村地区开展的实践为例,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农渔产品的适度开发及包装设计有机结合的路径。方法将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概念相结合,融生产文化于产品文化中去,引导消费文化向文化消费流动;进行有差异化的产品包装设计,强调产品的地理标志特征。结论在有长久农耕与渔业传统的农村地区,产品包装设计要注重对情境、文脉的深度表达而非符号的简单复刻,可以树立有文化传承、有历史内涵的品牌形象,达成文化保护与产品开发的共赢。  相似文献   

12.
李微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22,43(24):277-286
目的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创意的开发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5G+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产生巨大共鸣,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涌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基因提取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分析法,从用户体验设计角度出发,提炼岭南舞狮在造型因子、色彩因子、寓意因子方面的突出特点,构建数字化文创平台,提出岭南舞狮数字文创设计策略,将地域文化、科教知识以共享化、情感化方式传播。结论 岭南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与现实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使舞狮文化成为一种活态化传承,非物质文化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践行了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丰富了我国非遗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13.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潇 《包装工程》2023,44(10):411-419
目的 基于图像叙事理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数字文创为研究内容,探索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路径,旨在助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数字传播。方法 通过挖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叙事特征,梳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素材与叙事主题,制定提炼叙事主题、设立表述层次、创设叙事场景、产品设计实践4个阶段的设计流程。根据用户移动社交行为与消费偏好,进行年画图像和角色IP的提取、转化及衍生品设计,建议利用数字文创打破非遗文化的传统圈层,拉近年画与年轻消费群体之间的距离。结论 研究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文创设计,提出应用场景个性化图像、角色IP延展等创作方式,有利于用户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自觉融入非遗传播,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5.
陈高杰 《包装工程》2021,42(2):291-297
目的探究闽南特色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策略,寻求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途径。方法在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基础上,分析文化元素与家具设计的关系,筛选符合家具设计的文化形式,提出通过外观取用与再现、特征提炼与抽象、内涵物化与传播等设计策略,让能体现闽南特色文化符号的“形”、“意”、“神”,在现代家具产品中得到仿生、延续与传承。结论将极具地方特色的闽南传统文化与家具设计相结合,为地方文化的延续与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家具产品烙上闽南地域符号的印记,是造型创新、内涵提升、风格突破的新途径,既能传播与发扬闽南文化,提高文化影响力,又能发挥家具设计的文化价值,带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王家飞 《包装工程》2019,40(22):253-259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它的基础上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阐述非物质文化的成因、历史、分布与类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现代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归纳其中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策略,包含3种较合适的途径,即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工业化及标准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和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化。跨界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融媒体可以激活非遗的影响力,体验可以促进非遗的聚集效应,使非遗IP创造出跨界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7.
李玮玮 《包装工程》2024,45(2):460-471
目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把握旅游业和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凝练坭兴陶文化视觉符号,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和数字图像技术融合,产出具有传承价值和创新性的数字文创产品。方法 以坭兴陶文化为切入点,剖析坭兴陶文化的发展现状、文化特征、消费者需求的人文情怀,梳理数字文创的传播模式、媒介特征、文化符号转化等设计问题,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的意义价值,提出将坭兴陶文化元素与数字文创产品融合设计的方法手段。结论 坭兴陶文化与数字文创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是传承坭兴陶非遗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的新途径,丰富了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