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环境测试舱(ETC)、自动热脱附仪(ATD)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并建立了墙纸中15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分析方法。对ATD实验条件、吸附剂选择等研究发现,与常规吸附剂Tenax TA相比,吸附剂Carbopack B/CarbosieveTMS-III对VOC单体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更适合于有机物的吸附捕集。本方法对VOC单体的最小检出限(LODs)范围为0.01~0.4μg/m3,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0%~109%,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1%。用该法测试多种市售墙纸的VOCs,发现墙纸释放VOCs的种类与墙纸材料有较大关联。纸基墙纸的释放量较低,只释放少量的1-丁醇和丙二醇;无纺墙纸和PVC墙纸释放出较多的甲苯、苯乙烯、2-乙基-1-己醇、壬醛和萘等;而金属墙纸则释放出较多的直链或支链烷烃。  相似文献   

2.
以白鲢为原料,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腊鱼加工过程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以探讨腊鱼风味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加工阶段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明显。原料鱼主要挥发性物质为烃类,而腌制过程中,鱼肉中醇类及酮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而在干燥阶段,醛类物质则有明显增加,最终成品的挥发性成分以醛类(53.66%)和烃类(30.01%)为主。在腌制前、腌制后、干燥期和成品等4个鱼肉样品中分别检测到挥发性物质29种、39种、47种、42种,腊鱼特征风味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腌制和干燥阶段。醛类是腊鱼中最重要的挥发性成分,可作为腊鱼风味品质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二次热杀菌方式对烧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不同二次热杀菌的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不同杀菌方式处理的样品和其挥发性物质的种类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从不同杀菌方式处理的烧肉样品中共检出60种挥发性物质,经过二次热杀菌之后挥发性物质的总峰面积与对照组相比都明显降低。主成分分析得出,未杀菌样品综合得分最高,酮类、杂环类、烃类对其贡献显著,110℃杀菌组综合得分最低。聚类分析可将5组不同杀菌方式处理的烧肉分为三类:85℃杀菌组和95℃杀菌组聚为一类,对照组和121℃杀菌组聚为一类,110℃杀菌组自为一类。可将8类挥发性风味物质分为两类:酮类、杂环类、烃类、酚类、醛类及醚类聚为一类,醇类、酯类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4.
文章研究了风味鱼仔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情况.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别检测鲜海鱼浸泡、清洗、油炸、卤制、拌料、杀菌前后7个不同工序的风味成分变化.结果 表明,卤制和拌料阶段风味变化明显,是风味产生的主要加工阶段,酯类、烯类以及醇类大幅度增加.7个工序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数...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1,3-丁二烯、异戊二烯、丙烯腈、苯、甲苯等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卷烟主流烟气和侧流烟气中的分配规律,采用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法考察了烟支质量、吸阻、滤嘴通风度、卷烟纸通风度、圆周、硬度和长度等烟支物理指标(CPI)对VOCs主侧流烟气分配比(DRV)的影响.结果表明:①DRV与CPI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呈多元回归关系;②滤嘴通风度对DRV的作用力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其他CPI随化合物的性质不同,作用水平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灵芝发酵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灵芝发酵初期发酵液中检测出73种化合物,发酵第2天检测出75种化合物、发酵第4天检测出61种化合物,发酵第6天检测出55种化合物,其中醇类、醛类、酯类是灵芝发酵液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试验结果为灵芝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产生和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挂糊油炸大球盖菇菌柄在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风味变化规律,该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以及电子鼻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在鲜菌柄、挂糊、预炸和复炸4个加工过程共6组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6组样品共鉴定出16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计算相对百分含量和相对气味活度值,发现未油炸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醇类和酯类为主,风味贡献最大的物质是1-辛烯-3-酮;油炸后的样品醛类含量占比最大,(E)-2-壬烯醛是风味贡献最大的化合物,并且油炸后风味物质的丰富度明显提高,增加了烤坚果香、巧克力香等香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发现不同加工过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存在较大差异;电子鼻可有效区分油炸前和油炸后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该研究从挥发性风味物质角度明确挂糊油炸大球盖菇菌柄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特征,为大球盖菇的风味研究和拓宽其产品形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9.
简便、快捷、可靠的样品制备方法对食品风味的分析至关重要,本文选择顶空固相微萃取耦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D-核糖-L-半胱氨酸"模式体系在pH5.6,140℃,密闭反应60min产物的挥发性组分.解吸温度、解吸时间、萃取时间、样品量及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对挥发性组分峰面积影响的结果表明:使用DVB/CAR/PDMS萃取头对1mL样品在60℃萃取20min后,在270℃解吸10min适合所选样品的挥发性组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探究不同肉酱比对鹿肉酱中的VOCs影响的差异性,并筛选不同肉酱比的关键性VOCs。方法 利用电子鼻结合GC-IMS检测不同肉酱比加工的鹿肉酱样品中的香气类别及VOCs成分,通过计算PLS-DA和 OPLS-DA 变量重要性因子, 筛选可区分不同肉酱比加工条件下鹿肉酱样品中差异性影响的关键变量敏感物质及VOCs(VIP>1)。结果 电子鼻传感器S10、S9、S7和S3对应的臭氧、甲烷、天然气、沼气、甲苯、苯、酒精、丙酮类等敏感化合物是不同肉酱比的鹿肉酱样品中最关键的挥发类特征性气味。利用GC-IMS共检测出82种主要VOCs,共筛选出33种关键差异性特征VOCs(VIP>1),与电子鼻的关键特征性香气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基于电子鼻和GC-IMS的主要特征香气标志物的聚类分析能够有效、全面、客观地对不同肉酱比的鹿肉酱中关键香气和VOCs进行区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羊肉和羊尾脂肪为原料,接种复合发酵剂和黑胡椒生产羊肉发酵干香肠,利用动态顶空制样(DHS)/吹扫捕集(P&T)技术结合气-质联机(GC-MS),分析鉴定了羊肉发酵干香肠在成熟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检出了5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由醛类、酮类、酸类、醇类、萜类、烷烃类、酯类、芳烃类、呋喃类和含氮化合物等十类化合物组成,种类数最多的是烷烃类(10种),占总种类数的19.23%,其次是萜类(9种)。同时检出了来源于脂肪水解氧化和氨基酸的Strecker降解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的戊醛、3-甲基丁醛、3-羟基-2-丁酮等关键芳香化合物以及来源于黑胡椒的3-蒈烯和D-柠檬精油等,这些成分对羊肉发酵干香肠的风味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GC-MS分析同时蒸馏-萃取(SDE)黑胡椒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黑胡椒挥发性成分,用色谱/质谱法分析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法定量分析其成分.根据总离子图,分析鉴定出3-蒈稀(27.2%),反式-石竹烯(22.08%),柠檬烯(19.34%),β-蒎烯(9.16%),α-蒎烯(5.15%),l-水芹烯(3.86%),可巴烯(2.32%),δ-檀香烯(2.19%),m-伞花烯(1.88%),β-香叶烯(1.6%)等30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以鸡肉块为主要原料,研究了面粉、玉米淀粉、香辣粉添加比例、腌制时间四个因素对脆皮鸡柳色泽外观、滋味气味、口感滋味以及咀嚼性等品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面粉添加比例为60%,玉米淀粉为30%,香辣粉为1.5%,腌制时间为6h时,生产的脆皮鸡柳具有较高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4.
肉桂添加量对卤鸡腿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不同肉桂添加量对卤鸡腿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设置5个梯度的肉桂添加量(0%,0.05%,0.1%,0.2%,0.3%),采用电子鼻(EN)、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的方法对不同肉桂添加量的卤鸡肉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肉桂添加量鸡肉样品的电子鼻信号表现出较强的聚类特性;按肉桂添加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经GC-MS依次检出54、60、63、65、8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与空白组相比,添加肉桂的鸡肉样品中新增了肉桂醛、桉叶油醇、香叶基丙酮、香豆素、对异丙基甲苯、石竹烯等4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0.3%肉桂组增加的萜烯类物质最多。表明添加肉桂后鸡肉样品中新增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多属于肉桂添加的直接引入。肉桂添加浓度达到0.3%时,样品中萜烯类物质急剧增加,风味成分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新鲜脆肉鲩鱼片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脆肉鲩鱼片最佳加工工艺条件为:盐浓度10%(m/v),腌制时间15 min,固液比1:4。在此基础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脆肉鲩鱼片加工过程中关键性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得出脆肉鲩鱼片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醇类和醛类,含量较高的风味物质有1-辛烯-3-醇、壬醛等,其中壬醛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在盐浓度10%,腌制时间20 min,固液比1:4条件下均高于各因素下的平均值,对脆肉鲩风味效果贡献较大。正交实验结果得出:影响脆肉鲩鱼片风味的工艺条件依次是盐浓度、腌制时间和固液比。本实验结果为脆肉鲩加工工艺路线提供参考,为加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葱青叶对椒麻糊香气的影响。方法 以葱青叶、花椒油和椒麻糊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检测椒麻糊中的挥发性物质,探究葱青叶对椒麻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 加入葱青叶后,椒麻糊较花椒油挥发性物质相对百分含量增加,葱青叶对椒麻糊贡献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α-侧柏烯、(1S,3R)-顺式-4-蒈烯、γ-松油烯、罗勒烯、1,5,5-三甲基l-3-亚甲基-1-环己烯、萜品油烯、邻伞花烃、1-辛醇、β-松油醇、丙醛、2-乙基丁烯醛、2-己烯醛和胡椒酮等。维恩图分析表明葱青叶为椒麻糊贡献了3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罗勒烯、2-己烯醛是葱青叶贡献的关键化合物,对椒麻糊香气的形成贡献较大。结论 葱青叶贡献给椒麻糊的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醛类为主,而葱青叶中特有的硫醚类物质对椒麻糊风味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静宁烧鸡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igration spectrometry, GC-IMS)技术分析静宁烧鸡肉样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并根据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 ROAV)确定静宁烧鸡中的关键风味物质。结果 GC-IMS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化合物, 主要包括醛类22种、酮类12种、醇类8种、酯类3种、呋喃类1种、酸类1种、硫醚类1种。己醛(二聚体)、3-羟基-2-丁酮(二聚体)、1-辛烯-3-醇、甲硫醚是静宁烧鸡中的关键性风味物质。结论 通过GC-IMS技术获得了静宁烧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可为工艺改进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The use of ozone as a substitute for ethylene oxide to decontaminate whole black peppercorn and ground black pepper and the effects of ozone on the volatile oil constituents of the spice were studied. Black peppercorns were immersed in water and sparged with ozonised air (ozone concentration, 6·7 mg litre?1) for 10 min at an air flow rate of 6 litre min?1. This treatment reduced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of peppercorn by 3–4 log numbers. Ground black pepper with various moisture levels was sparged with ozonised air for up to 6 h. This treatment reduced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by 3–6 log numbers, depending on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spice. Higher moisture content led to a greater reduction in microbial load. The volatile oil constituents of the spice with and without ozone treatment were extracted with isopropyl ether and analys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Ozone treatment of ground black pepper resulted in the oxidation of certain volatile oil constituents while the treatmen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volatile oil constituents of whole pepperco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