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炒板栗褐变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研究了加工工艺对炒板栗褐变的影响。研究表明炒板栗的最佳工艺为:板栗经切口后用0.5%NaHSO3热烫4min,再经40℃复配护色液浸泡0.5h,炒制后用铝箔袋进行充氮包装。  相似文献   

2.
以‘燕红’板栗为试材,研究了高CO2处理对板栗褐变相关因子的影响效果。将20kg板栗置于大玻璃瓶中,连续通入40%~50%CO2、3%~5%O2的气体在20℃下分别处理3d和5d。处理结束后,将其放置在常温20℃下于货架期第0、5、10d分别取样,测定板栗褐变相关因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CO2处理3s可有效减轻板栗的褐变程度。高CO2处理的板栗三部分的单宁含量均显著地降低,子叶缝合面和中间层后期差异不显著。总酚含量在子叶表层处理显著低于对照,但在子叶缝合面和中间层刚处理完含量要高于对照,后期差异不显著。处理有效地降低了三部分的PPO活性,且在整个货架期中PPO一直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处理在货架期前5d里,显著地降低了POD活性,后期这种差异消失。处理还有效地降低MDA的生成量,处理3d的MDA含量显著地低于对照,较好地保持了膜系统的完整性。综合各指标考虑,高CO2处理3d控制褐变的效果好于处理5d。  相似文献   

3.
板栗在熟化加工过程中易产生非酶褐变,本文针对板栗自身原料有关成分及部分加工条件对板栗熟化后褐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影响熟化板栗褐变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板栗非酶褐变前后蛋白质平均减少了30.34%、还原糖平均减少了38.44%、维生素C平均减少了85.81%;表明美拉德反应和抗坏血酸氧化是板栗熟化过程发生非酶褐变的主要原因.另外,在pH,NaCl,蔗糖三个加工条件研究中,pH对板栗褐变影响较大,pH为3.0、4.0、5.0的溶液对熟化板栗有较好的抑制褐变的效果,而NaCl,蔗糖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冻藏板栗中多酚氧化酶(PPO)的活力及热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低糖板栗果脯灭酶预处理及其对后续渗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板栗中影响褐变的酶主要有PPO和POD,其中PPO较POD热稳定性略高。冻藏后的板栗中PPO最适温度及pH分别为20℃和6.5。板栗加工中应以板栗PPO活力降至8%以下作为是否灭酶充分的标准。通过与热水烫漂灭酶、蒸汽灭酶比较发现,微波热烫处理可抑制低糖板栗果脯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并有助于提高渗糖效率。微波灭酶的最佳条件是:功率密度4W/g,处理6min。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了板栗褐变的主要原因以及水质、热烫对板栗褐变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四种护色剂:亚硫酸氢钠、植酸、柠檬酸、EDTA-2Na.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最终确定了炒板栗的最佳护色方案为NaHSO3 0.3 %、植酸0.4 %、柠檬酸0.1 %、EDTA-2Na 0.03 %.  相似文献   

6.
板栗栗仁褐变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板栗的栗仁加工过程中褐变发生与栗仁的单宁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板栗各部位的单宁含量不同,缝合线处高于表面高于栗仁心部,单宁含量越高,褐变越容易发生。加工过程中的水质、温度、时间、pH值可以防止褐变的发生。过氧化物酶能够促进褐变的发生,用热汤的方法可以杀死酶的活性,抑制褐变的发生。热烫栗仁4min可以将酶全部杀死,不再发生由过氧化酶而引起的褐变现象。不同的护色液可以减轻或防止褐变的发生,在试验用的6种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对板栗褐变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抑制板栗的褐变,本试验研究了pH值、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和浓度对抑制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试验比较了壳聚糖和传统试剂的防褐变效果,结果显示壳聚糖对板栗褐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9.
为解决板栗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褐变现象,寻找最适合板栗片的护色剂和技术。研究了谷胱甘肽、EDTA-2Na、柠檬酸、植酸和L-半胱氨酸等护色剂以及真空处理技术对板栗片色泽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柠檬酸、L-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复合护色剂为:质量浓度分别为0.8%柠檬酸,0.04%L-半胱氨酸,0.05%谷胱甘肽,此时的护色效果最佳。根据极差分析得出影响板栗色泽的因子依次为L-半胱氨酸>柠檬酸>谷胱甘肽。通过真空处理条件的研究,得出在真空度为0.08 MPa的条件下进行护色处理,可大大缩短护色时间,同时护色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去核长枣采后易褐变、软化、酒化、货架期短等问题,该文以去核长枣为原料,研究高氧处理对去核长枣褐变、与褐变相关的酶以及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1%O_2处理组相比,高氧处理能有效地维持去核长枣的感官品质,抑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延缓枣果褐变,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乙醇的积累,使枣果保持良好贮藏品质,延长其贮藏期。  相似文献   

11.
以板栗淀粉为原料,双氧水为氧化剂,硫酸铜作催化剂,采用湿法氧化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氧化板栗淀粉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理化及结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氧化板栗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 H为6,过氧化氢用量与淀粉比为1∶1(V/W),硫酸铜添加量为淀粉干基的0.03%,时间为8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验证氧化板栗淀粉的羧基含量达53.79%,氧化程度达到最高。随着羧基含量由26.99%升高至53.79%,其透光率由89.34%升高至91.05%,而其凝沉性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板栗淀粉经过氧化改性后,其颗粒表面变得粗糙,且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痕、腐蚀和破损。   相似文献   

12.
引入过氧化氢以抑制大豆蛋白酶水解反应中伴随的美拉德反应,减少色素生成.结果表明,在水解条件下,过氧化氢能有效抑制美拉德反应在大豆蛋白水解过程中的发生,减少色素生成,而不影响大豆蛋白的降解率和水解液的水解度.向水解体系中加入1‰过氧化氢,水解液色素抑制率可达到36%.并且通过水解物氨基酸组成分析得到,只有蛋氨酸遭到部分破坏.  相似文献   

13.
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Pd催化剂的活性组分、Au催化剂、载体、反应介质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Pd基催化剂活性态及其改性对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活性的影响.指出非贵金属掺杂的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及其改性、催化机理研究将是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催化剂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几种加工处理对鲜切荸荠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雪松  焦建  杨爱华 《食品科技》2006,31(7):255-258
为了减少鲜切荸荠的褐变并延长其货架期,采用L9(34)正交表筛选亚硫酸钠、柠檬酸、Vc、白砂糖等抑制褐变的护色剂,比较柠檬酸、葡萄糖酸内酯、乳酸等食用酸对褐变和风味的作用,探讨室温和冰箱存放温度对褐变和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Vc是较好的护色剂,葡萄糖酸内酯用作护色剂时兼有改善产品风味的作用,鲜切荸荠在2~4℃冰箱中可以存放10d以上。综合采用这些处理措施,可以大大延迟褐变,并使鲜切荸荠具有较长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5.
两段高温高压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郭大亮  李新平 《中华纸业》2008,29(12):34-37
对硫酸盐竹浆两段高温高压H2O2漂白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硫酸盐竹浆两段高温高压H2O2漂白工艺在控制两段反应条件分别为:压力1.2MPa和0.8MPa,温度100℃和120℃,时间40min和60min,H2O2用量1%和3%,浆浓10%,H2O2/NaOH用量比1.3,MgSO4用量0.5%,Na2SiO3用量3%时,可使漂后浆料粘度维持在780ml/g的情况下,白度值达到84%ISO。  相似文献   

16.
活化双氧水漂白体系新技术的近况(一)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杨栋樑  王焕祥 《印染》2007,33(2):44-48
在新开发的活化双氧水漂白体系技术中,过氧化合物的活化剂起关键作用。介绍了目前可供的几类活化剂,如烷酰基类、酰胺基类、N-酰基己内酰胺类、氧氮杂萘类和上述四种化合物混合物的性能及作用方式,以及在冷轧堆工艺中的效果,特别介绍了日本新推出的用于棉冷轧堆工艺的过氧酸漂白系统OSBON。  相似文献   

17.
速溶即食板栗粉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及护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板栗原料的特性和板栗深加工产品的现状,对速溶即食板栗粉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及护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提出防褐变及护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不同干燥条件对板栗的组织结构及其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烘干、真空干燥板栗的组织结构虽发生了皱缩,但基本上维持了原来的组织结构形态,而微波干燥的板栗组织畸变。不同干燥方式下,板栗的褐变程度不同。烘干、真空干燥、微波干燥中,以真空干燥的色泽最好。对于切片烘干而言,采用80℃、切片厚度0.7cm为最佳工艺参数。微波干燥时,低功率、小厚度有利于减轻板栗的褐变。  相似文献   

19.
硫酸盐竹浆高压高温过氧化氢漂白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进行了硫酸盐竹浆高压高温H2O2漂白的研究,探讨了漂白温度、压力、时间和H202用量对纸浆白度的影响。在1.2MPa,125℃下使用4%—5%H202,纸浆白度可达80%IS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