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中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现状。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参与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的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记账法获得家庭烹调油消费量和人日数,结合家庭成员能量摄入比计算个体消费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烹调油推荐量进行评价。利用《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结合个体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计算个体通过烹调油摄入的不同脂肪酸量。结果 我国老年居民烹调油的平均消费量为32.32 g/d,其中植物油为30.36 g/d,动物油为1.89 g/d,动植物混合油为0.08 g/d;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地域的研究人群的烹调油消费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过多者占比43.84%;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的烹调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豆油是消费量最高的烹调油;经烹调油摄入的脂肪酸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结论 我国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水平总体较高,超过40%的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过多,应实施针对性行动并继续开展监测了解其消费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7—2020年中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 3~17岁儿童青少年烹调油消费现状。方法: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参与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的3~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记账法获得家庭烹调油消费量和人日数,结合家庭成员能量摄入比计算个体消费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烹调油推荐量进行评价。利用《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结合个体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计算个体通过烹调油摄入的不同脂肪酸量。结果:我国3~17岁儿童青少年烹调油的平均消费量为28.23 g/d,其中植物油为26.52 g/d、动物油为1.67 g/d、动植物混合油为0.04 g/d。研究人群烹调油消费在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收入水平和地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3~17岁儿童青少年烹调油消费量超过最高推荐量的比例为43.68%。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的3种烹调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豆油是消费量最高的三种烹调油;经烹调油摄入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状况,为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个大城市选取12 173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对象蛋类食物消费率和消费量,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比较消费率和消费量的差异。结果 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率为72.9%(8 875/12 173),全人群蛋类食物平均消费量为28.1 g/d(P25:0,P50:20.5 g/d,P75:43.9 g/d,P95:78.3 g/d),消费人群平均消费量为38.6 g/d(P25:17.6 g/d,P50:33.3 g/d,P75:51.3 g/d,P95:86.9 g/d)。高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和东部地区的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率和消费量较高。蛋类食物消费低于膳食推荐摄入量(40 g/d)的人群比例为71.5%(8 705/12 173),满足推荐摄入量(40~50 g/d)的人群比例为9.9%(1 201/12 173)。结论 蛋类食物在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中的消费较为普遍,但人均消费量相对不足。建议针对蛋类食物的营养知识进行宣教科普,适量提高我国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评价成年居民水果的消费水平,为指导中国成年居民水果合理消费和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长期追踪队列“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将1991、2000、2011、2018年追访中有完整3天24小时膳食调查数据的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7 060人。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趋势性检验等方法分析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中的水果消费率、平均每日水果消费量及水果消费的变化趋势,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水果类推荐摄入量200 g/d进行比较,将其作为评估消费量是否满足的标准。结果 中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11.0%增加至2018年的47.8%(P<0.001)。水果消费人群的消费量中位数从1991年的66.7 g/d增加至2018年的88.8 g/d。成年居民人均每日水果的消费量从1991年的10.4 g增加到2018年的54.0 g。水果消费具有城乡差异,以2018年为例,城市和农村居民水果的平均消费量分别为71.6 g和41.8 g,城市居民达到水果推荐量的占比高于农村居民的两倍。结论 1991—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水果消费量有所增加,但仍远低于推荐摄入量,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存在明显差异。应进一步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增加水果的消费量,树立均衡膳食的健康理念,改善居民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胡浩杰欧阳一非李丽宋晓昀王惠君张兵苏畅 《中国食物与营养》2022,(4):77-82
目的:了解中国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密度的摄入现况。方法:将参与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调查并具有完整调查数据的8738名18~64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资料,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收集膳食资料,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研究对象膳食能量密度摄入情况及不同膳食能量密度水平下研究对象的各类食物、能量、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中国18~64岁成年男性和女性膳食能量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92、1.83 kcal/g。男、女性18~44岁年龄组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高于45~64岁年龄组、农村地区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高于城市地区、小学及以下组和初中组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均高于高中及以上组、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的膳食能量密度均高于高收入组(P<0.05)。按性别将膳食能量密度三分位的结果显示,男、女性高膳食能量密度组研究对象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高于低、中膳食能量密度组,而膳食纤维以及蔬菜、水果、蛋类摄入量均低于低、中能量密度组(P<0.05)。结论:中国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密度存在人口学因素差异,不同膳食能量密度水平下成年居民能量、营养素及各类食物摄入量存在一定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人群营养膳食宣教及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居民肉类消费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2018年调查数据,选取有完整连续3天24小时膳食数据和人口经济特征数据的11 190名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ruskal-Wallis及Wilcoxon rank-sum非参数检验对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肉类消费量进行组间差异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肉类消费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的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将肉类消费量低于或高于肉类推荐摄入量(40~75 g/d)者判定为肉类消费偏低或偏高。结果 研究对象肉类消费量P50(P25,P75)为78.4 g/d (30.0 g/d,141.7 g/d),在肉类的4个亚组中猪肉的消费率最高(81.0%),其次是禽肉(28.3%)、其他畜肉类(23.8%),消费率最低的为动物内脏(6.0%)。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是肉类消费异常的影响因素。与低收入水平组相比,中等和高收入水平的成年居民肉类消费异常的可能性分别降低13%和17%,OR值分别为0.87(95%CI:0.77~0.98)和0.83(95%CI:0.73~0.95)。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肉类消费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应针对不同人群的肉类消费情况开展精准化指导,引导成年居民培养良好肉类消费观念,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我国9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茶和咖啡饮用状况及1993-2009年间变化趋势。方法:以6轮调查中18-49岁成年居民为对象,分别描述分省(自治区)、4类地区及不同年龄组居民的茶和咖啡饮用率状况及不同调查年消费率的变化趋势。其中地区类型分为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4类;年龄划分为18-29岁、30-39岁和40-49岁3个年龄段。结果:1993-2009年,我国9省区成年居民饮茶率呈现下降趋势,从1993年的43.79%降至2009年的33.94%;咖啡饮用率呈上升趋势,从1993年的1.26%升至2009年的4.45%。饮茶率和咖啡饮用率由高到低的地区类型分别为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地区差别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加,饮茶率呈上升趋势,咖啡饮用率下降,18-29岁组随时间变化幅度最大。结论:我国成年居民饮茶率逐年下降,咖啡饮用率上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2020年北京市3岁以上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情况的调查,了解北京市居民不同种类植物油的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食用植物油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0年开展的北京市居民含反式脂肪酸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项目中的植物油消费数据,纳入2 289名北京3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结合家庭称重法、食物频率法进行膳食调查,并通过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方法分析调查对象各种植物油消费情况。结果 北京居民植物油平均消费量为32.7 g/d,43.3%(991/2 289)的北京居民仅植物油消费量就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食用油摄入量(25~30 g/d),其中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的平均消费量分别为24.8、1.7、1.8 g/d。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居民对各种植物油的消费量影响不显著。北京市居民中花生油消费率最高,为68.9%(1 576/2 289),其次为葵花籽油和玉米油,分别为6.1%(140/2 289)和5.7%(130/2 289)。结论 北京市居民植物油平均消费量高于膳食推荐量,植物油消费品种集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居民科学食用植物油,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1991—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蔬菜消费变化趋势,分析蔬菜消费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中国成年居民蔬菜合理消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1991、2000、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研究纳入调查对象36 571名。通过连续3天24小时(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蔬菜消费信息,并计算个体平均每日蔬菜消费量。采用描述性分析、趋势检验描述并分析历年蔬菜消费变化趋势,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蔬菜消费影响因素。结果 中国成年居民蔬菜消费呈下降趋势,蔬菜总消费量均数从1991年的345.3 g/d下降至2018年的265.0 g/d(P<0.05),蔬菜总消费量中位数从1991年的315.8 g/d下降至2018年的242.6 g/d(P<0.05)。深色蔬菜消费占蔬菜总消费量比例从1991年的23.5%下降至2018年的21.3%(P<0.05)。成年居民每日蔬菜消费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最低推荐摄入量(300 g/d)的比例从1991年的53.8%下降至2018年的34.7%(P<0.05)。成年居民的年龄、性别及居住地为蔬菜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1991—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蔬菜消费呈下降趋势,深色蔬菜消费尤为不足。18~44岁居民、女性及城市居民的蔬菜消费量偏低。建议针对不同群体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蔬菜消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为了解居民饮食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回顾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对消费含添加糖食物的17 053名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居民2010—2012年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为26.90%,人均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为9.09%,消费最多的前3类食物为速食食品,蛋糕、甜点类,乳类及制品;消费率最高的人群为6~11岁城市女性。结论: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09%,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按照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食用油脂肪酸推荐比例: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是1:1:1、多不饱和脂肪酸中n-6与n-3的质量比是(4~6):1,建立数学模型,并将其编程,利用Matlab数学软件计算,方便快捷地计算出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调和油中各原料植物油所占百分比,并得出适合煎炸的调和油、米糠调和油、高档调和油和价格最低调和油的配方。经验证配方中脂肪酸比例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比例,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可有效地应用于营养型植物调和油配方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模拟家庭烹饪实验,考察了一种富含亚油酸和亚麻酸且具有适宜的ω-6/ω-3脂肪酸比例的营养均衡型配方油脂的烹饪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配方油应用于炒青菜、炒青椒肉片、火锅水煮烹饪时,以市售常用食用油为对照,油样的指标酸价、过氧化值与丙二醛含量有所变化,但最终的指标值都能满足GB2716-2005与GB/T 8937-2006的规定,达到一般烹饪用油的要求;对烹调后的油样进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烹调过程中,配方油未发生明显的氧化、异构化等劣变反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0%、ω-6/ω-3脂肪酸比例≤4:1的配方油应用于家庭烹饪是可行的,是人们一种日常补充ω-3脂肪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常用食用油的营养特点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用食用油有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茶油、芝麻油等。不同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不同,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近相同。橄榄油和茶油的油酸含量高达70%以上;花生油中油酸约占40%;大豆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亚麻酸;芝麻油中亚油酸含量占到40%以上。食用油除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外,还有脂溶性维生素和一些植物化合物,一些食用油对控制脂代谢异常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DHA藻油调和油的开发和合理烹饪提供相关指导,将DHA藻油分别按菜籽油质量的2%、3%、5%、10%、15%与菜籽油复配制成菜籽油-DHA藻油调和油,并以蒸、炒、烧三种不同方式烹饪鸡肉,测定烹饪前后油样的脂肪酸组成、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分析探讨DHA藻油比例及烹饪方式对调和油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烹饪后,调和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三种主要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随DHA藻油比例增加呈不规律波动变化;除DHA藻油比例为2%的调和油外,其余调和油的酸值均在烹饪后增加,其中,DHA比例为3%、5%和10%的调和油炒鸡肉后酸值增加最大,蒸和烧这两种烹饪方式对酸值的影响相对较小;纯菜籽油、DHA藻油比例为15%的调和油的过氧化值增加量明显大于其他的调和油,总体上炒较另外两种烹饪方式更易导致过氧化值增加。综上,建议蒸鸡肉或烧鸡肉宜采用DHA藻油比例为2%、3%、5%的调和油,炒鸡肉则不宜采用DHA藻油调和油。 相似文献
15.
16.
以猪背最长肌肉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烹饪方式(蒸、煮、炸和烤)对其肉品质、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新鲜对照相比,烹饪加工后pH值、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硬度、弹性、黏着性、灰分和粗蛋白、PUFA含量显著提高(P0.05);炸和微波的烹饪损失率显著高于蒸、煮和烘烤的(P0.05);煮的灰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其它烹饪方式均显著升高(P0.05);炸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它烹饪处理均显著升高(P0.05);烘烤显著降低了TAA含量(P0.05),其它烹饪方式均显著提高(P0.05);烘烤的DAA和EA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其它烹饪方式均显著提高(P0.05);所有处理的EAA/TAA达到40.00%,EAA/NEAA67.00%;烹饪处理后必需氨基酸评分基本大于FAO/WHO计分模式,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Val。说明烹饪处理对猪肉物理性质有不利影响,但可不同程度提高其营养价值。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烹饪方式,达到合理膳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不同烹饪时间对鱼肉中脂肪酸营养价值的影响, 并对不同鱼类的适宜烹调时间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清蒸的方式对秋刀鱼、石斑鱼、鲫鱼和罗非鱼进行烹调, 利用氯仿-甲醇提取法提取鱼肉脂肪酸, 通过气相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 GC)对鱼肉中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 讨论烹饪时间对不同鱼肉中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 随着烹饪时间的增加, 4种不同种类的鱼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 当烹饪时间为0.5~1.0 h时, 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下降速率最快并且产生有害脂肪酸(反式脂肪酸), ω-6/ω-3脂肪酸比值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鱼肉脂肪酸营养价值降低。结论 在对鱼肉进行烹饪时, 应严格控制鱼肉烹饪时间在0.5 h左右, 才能有效的保证鱼肉中脂肪酸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旨在确定生物柴油原料的可利用性,以可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木本植物油脂、餐饮废油和酸化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皂化物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棕榈油等7种木本植物油脂不皂化物含量低于1.10%,脂肪酸含量均高于91.50%,脂肪酸组成以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除棕榈油外);餐饮废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变化较大,脂肪酸含量在83.99%~94.87%之间,大部分餐饮废油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5种酸化油的脂肪酸含量在71.35%~92.05%之间,椰子酸化油饱和脂肪酸占比为80.06%,其他4种酸化油的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综上,7种木本植物油脂是优良的生物柴油原料,餐饮废油和酸化油作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时要严格控制其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模拟加热(180℃加热15、30 min)及家庭烹饪(炒青菜)过程,研究了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n-6/n-3脂肪酸比例适宜且有益脂质伴随物含量丰富的配方食用油的加热及烹饪稳定性。结果表明:配方食用油在加热或烹饪青菜时其酸值、过氧化值略有上升,但均远低于GB 2716—2018的规定;加热和炒菜过程中不会造成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增加,且苯并(a)芘含量远低于国标限量,说明在加热和炒菜过程中该配方食用油能够保持安全稳定;此外,配方食用油脂肪酸组成在加热或烹饪前后变化不大,n-6/n-3脂肪酸比例稳定,生育酚和总酚含量在加热和烹饪后下降幅度在35%以内,植物甾醇含量下降约12%。由此可知,配方食用油能够在常规家庭烹饪过程中保持稳定,是一种日常补充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有益脂质伴随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