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橙汁和乙二胺为碳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好、荧光性能稳定的碳点。在碳点溶液中加入Hg2+后其荧光强度明显降低,发生猝灭现象,根据这种现象,建立了一种有效地测定水溶液中Hg2+的方法。结果表明,在pH为10的PBS缓冲溶液中,以360nm为激发波长,449nm为发射波长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当Hg2+浓度在4~32μmol/L时,碳点的荧光猝灭程度与Hg2+浓度表现出良好的线性。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准确度和选择性高。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以抗坏血酸为前驱体,一锅煮、绿色合成了荧光碳量子点,并考察了合成时间、合成温度对碳量子点发光效率的影响以及碳量子点对不同pH缓冲溶液和常见离子的耐受性。结果表明90℃时加热5 h时该碳量子点的荧光强度最强,不同的pH缓冲溶液对碳量子点的荧光猝灭作用较强,Pb2+、Cr~(3+)、Hg2+、NO2-离子对碳量子点的发光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邻菲罗啉锌(Zn(phen)2+3)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ctDNA对Zn(phen)2+3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根据修正的Stern-Vomer方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并结合Van′t Hoff方程计算出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焓变值(ΔH=-7.029kJ/mol)和熵变值(ΔS=50.631J/(mol·K)表明静电作用力是维持Zn(phen)2+3-ctDNA复合物稳定的主要作用力。此外离子强度实验和KI荧光猝灭实验也证实了Zn(phen)2+3与ctDNA间通过静电作用的方式结合,而不是沟槽作用和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水合肼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缩连氮(1),经元素分析、1H-NMR及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甲醇-水(V/V=4:1)混合溶剂中采用UV-Vis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化合物1对H+、Li+、Na+、K+、Mg2+、Ca2+、Mn2+、Co2+、Ni2+、Zn2+、Cd2+、Hg2+及Cu2+的选择性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化合物1的紫外-可见光谱仅对H+有特殊的选择敏感性;其荧光光谱对H+、Mn2+和Co2+有显著的识别传感能力,三种离子均可有效地猝灭化合物1的荧光。根据Stern-Volmer公式,Mn2+和Co2+对化合物1荧光的影响属于动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制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能应用于人体的类人胶原蛋白-钙螯合物,采用荧光猝灭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不同温度下类人胶原蛋白(HLC)分子与无机金属Ca(Ⅱ)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其中Ca(Ⅱ)离子的浓度为1.0×10-5—1.0×10-4mol/L。实验结果表明:无机Ca(Ⅱ)离子能够猝灭类人胶原蛋白分子的内源荧光,并形成HLC-Ca(Ⅱ)复合物;依据Stern-Volmer方程可知在类人胶原蛋白与Ca(Ⅱ)的结合过程中,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这2种猝灭机制同时存在;类人胶原蛋白分子与Ca(Ⅱ)离子以摩尔比1∶1形成蛋白-金属螯合物;根据273 K和298 K时Ca(Ⅱ)与HLC分子之间的结合常数以及相应的热力学参数可确定二者间的结合是自发反应过程,其中疏水作用力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本研究为类人胶原蛋白-Ca(Ⅱ)复合物的大规模制备和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最终制备对人体安全无毒且补锌效果良好的类人胶原蛋白-锌螯合物为目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对类人胶原蛋白分子(HLC)与金属Zn(Ⅱ)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其中Zn(Ⅱ)离子浓度为1.0×10-5—1.0×10-4mol/L;并通过荧光猝灭法计算出不同温度下(298 K和273 K)HLC分子与Zn(Ⅱ)离子之间的结合常数以及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Zn(Ⅱ)离子对类人胶原蛋白的内源荧光有猝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的求解结果可知猝灭机制属于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类人胶原蛋白分子和Zn(Ⅱ)离子以摩尔比1∶1形成胶原蛋白-锌螯合物;二者间的结合为自发反应,且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因此,文中的研究结果对类人胶原蛋白-Zn(Ⅱ)螯合物的工业化制备、理化性质探究以及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荧光光谱法,分别考察了Zn~(2+)、Ca2~(2+)对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两种金属离子是否影响槲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机理、槲皮素与BSA结合作用常数、结合位点数、作用力类型等。结果表明,Zn~(2+)和Ca~(2+)存在时,不改变槲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不改变槲皮素与BSA结合作用的作用力类型、结合位点数基本不变。但Zn~(2+)存在时,会导致槲皮素对BSA的结合常数减小;Ca~(2+)存在时,会导致槲皮素与BSA的结合常数增大。说明两种离子会影响槲皮素的蛋白质结合浓度。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牛血清蛋白(BSA)保护的金纳米团簇(BSA-Au NCs),研究了铅对金纳米团簇荧光猝灭的影响,确定了最优定量测试的工作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金纳米团簇的荧光猝灭程度在铅离子浓度在0.1-8μg/g时与铅离子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拟合后的回归关系为:F0/F=0.05810C+1.0011,其拟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2。对5个土壤样品进行了应用分析,并对每个样品重复测试五次,对土壤应用测定所得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5%-103%。  相似文献   

9.
实验发现,在pH值为6.6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介质中,Cu2+对头孢地尼(CEF)猝灭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内源性荧光有协同作用,据此建立了以Cu2+-BSA为体系对CEF的定量测定.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体系的荧光猝灭值ΔF与CEF浓度在6~360nmol·L-1(R2=0.9994)范...  相似文献   

10.
陈琳琳  汤秀琴  邓凡政 《化工科技》2011,19(3):13-15,30
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在离子液体双水相中铕离子(Eu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铕离子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类型.根据双对数方程处理荧光猝灭数据得到了铕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通过热力学方程求得了铕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热力学参数,表明...  相似文献   

11.
《应用化工》2022,(12):3054-3057
由于羧基卟啉在水中良好的溶解性及对Hg(2+)的高亲和性,利用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与Hg(2+)的高亲和性,利用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与Hg(2+)反应前后的荧光特性变化,实现水体Hg(2+)反应前后的荧光特性变化,实现水体Hg(2+)的痕量检测。结果显示,该探针与Hg(2+)的痕量检测。结果显示,该探针与Hg(2+)具有良好的配位性,且检测前后体系出现的颜色变化具有可视性。在中性条件下,四羧基卟啉荧光被Hg(2+)具有良好的配位性,且检测前后体系出现的颜色变化具有可视性。在中性条件下,四羧基卟啉荧光被Hg(2+)猝灭,荧光强度与汞离子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因此,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可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探针用于水体中Hg(2+)猝灭,荧光强度与汞离子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因此,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可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探针用于水体中Hg(2+)的痕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
Ce3+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pH值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稀土离子铈[Ce3+和Ce2(CO3)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 探讨了Ce3+和Ce2(CO3)3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机理,并分别计算了不同温度下Ce3+和Ce2(CO3)3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实际热力学参数(DH,DG和DS),并判断了Ce3+和Ce2(CO3)3与B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 由于所求热力学常数都是DH<0,DS>0,由此可判断Ce3+和Ce2(CO3)3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 实验结果表明,Ce3+和Ce2(CO3)3与BSA结合形成复合物,分别为:n(Ce3+):n(BSA)=1.8:1, n[Ce2(CO3)3]:n(BSA)=2.6:1. 导致BSA内源性荧光猝灭是由于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而引起的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3.
利用硫熔法制备了不同浓度的Yb和Ho掺杂的Y2O2S:Yb,Ho上转换发光材料。采用X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荧光光谱仪对粉体的相组成、形貌和上转换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Yb和Ho掺杂后没有改变Y2O2S的晶体结构;颗粒形貌较为规则,多呈现多面体状,分散性较好,颗粒表面很光滑;在980nm激光激发下,Y2O2S:Yb,Ho呈现出以绿光发射为主的上转换荧光,Yb的最佳掺杂量为8%(摩尔分数),Ho的最佳掺杂量为2%(摩尔分数),Ho3+和Yb3+掺杂浓度可显著影响不同颜色发射峰的强度;对激活离子Ho3+来说,同类离子之间发生能量传递和交叉弛豫行为,导致上转换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对敏化离子Yb3+来说,Yb3+吸收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产生杂质猝灭。  相似文献   

14.
通过能量转移建立了溶菌酶荧光猝灭法测定槲皮素。荧光猝灭法研究了不同外界因素如溶菌酶浓度、最佳反应时间、pH及温度对槲皮素猝灭溶菌酶荧光的影响。淡竹叶、夏枯草提取液对溶菌酶的荧光均可产生强猝灭作用,槲皮素对溶菌酶荧光猝灭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8×10~(-7)~2×10~(-5)mol·L~(-1),相关系数R~2=0.9936检出限为1.31×10~(-6)mol·L~(-1)。并对夏枯草、淡竹叶两种样品黄酮含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个新型配体,2-甲基-6-(8-喹啉基)-吡啶二甲酸酯(L),并制备和表征了其的Tb(III)配合物,Na4Tb(L)2Cl4·3H2O。荧光光谱显示配体L是一个有效的敏化稀土离子发光的配体。Stern-Volmer分析显示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研究证明其只有一个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荧光光谱(F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以及圆二色谱(CD)考察了2种金属离子Cu2+、Zn2+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盐酸小檗碱(BC)结合过程的变构效应,得到表征BSA内源荧光猝灭、BSA-BC复合物稳定性、BC在BSA分子上的结合位点数发生变构的定量变构系数βQ、βA、βn。结果表明,Cu2+/Zn2+对BC猝灭BSA内源荧光呈正变构效应(βQ>1),且变构效应随Cu2+/Zn2+浓度的增大呈现一定的饱和性;而对BSA-BC复合物稳定性以及BC在BSA分子上的结合位点数呈负变构效应(0<βA<1,0<βn<1),且变构效应随Cu2+/Zn2+浓度的增大呈现不同变化趋势;BSA分子构象转变可能是产生变构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pH 1. 0的溶液中,四环素对聚酰胺-胺(PAMAM)的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结合紫外-可见光谱研究发现,动态猝灭、静态猝灭和能量转移猝灭共同导致了PAMAM的荧光猝灭现象。且四环素浓度在0. 000 25~0. 125 mg/mL范围内与lg(F_0/F)(F_0是加入四环素前PAMAM的荧光强度,F是加入猝灭剂四环素后PAMAM的荧光强度)存在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lg(F_0/F)=11. 808c+0. 002 9 (c为四环素浓度,mg/mL),相关系数为0. 999 4,据此建立了一种通过猝灭PAMAM的荧光来定量测定四环素的方法。方法已被成功用于尿样中四环素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6%~102%之间,方法检出限为12. 5 ng/mL。荧光猝灭法测定尿样中四环素的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回收率高,能满足尿样中痕量四环素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王玉峰  陈琳琳  邓凡政 《应用化工》2011,(12):2116-2118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了在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铁(Ⅲ)与胃蛋白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Fe3+对胃蛋白酶产生了荧光猝灭作用,且属于静态猝灭过程。计算得到在300 K和310 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56×105 L/mol和8.91×104 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1和1.14。热力学参数表明,Fe3+与胃蛋白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用同步荧光法探讨了Fe3+对胃蛋白酶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氢杨梅素锌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二氢杨梅素锌(DMY-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激发波长为288 nm时,BSA的发射峰位于341 nm,DMY-Zn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由Stern-Vol mer方程计算出DMY-Zn与BSA体系荧光动态猝灭常数(KSV)可知,DMY-Zn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由Lineweav-er-Burk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常数为3.180×104L.mol-1;且在BSA分子上荧光敏感部位有1个结合位点,结合常数为9.60×105L.mol-1。  相似文献   

20.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离子强度、酸度及共存金属离子存在下,两面针总生物碱(tA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tAZN对BSA的荧光猝灭程度降低,推测tAZN对BSA的猝灭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同时也考察了内源环境(pH、离子强度)及共存金属离子对tAZN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tAZN与BSA以静电力发生相互作用;静电力在药物发挥抗癌功能时可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