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川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天我与另外两位专家赶到了紫坪铺大坝,作为水利部紫坪铺大坝现场专家组成员工作了半个多月,有一些感受与体会。  相似文献   

2.
土石坝坝顶加固的永久变形机理及其离心模型试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汶川特大地震中紫坪铺大坝永久变形原型观测的研究结果,根据紫坪铺大坝汶川地震实测结果,发现地震永久变形主要产生于大坝的上部,从地震永久变形的发生机理论证了坝顶加固技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然后介绍了土石坝离心模型动力试验的研究成果,通过离心模型试验验证了坝顶加固的有效性与合理性.通过比较,表明离心模型试验得到的大坝变形分布形态、大坝外形轮廓变化、变形矢量等关键技术特性与墨西哥El Infiernillo土石坝及紫坪铺汶川地震实测结果吻合很好,证实了离心模型试验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3.
介绍紫坪铺水利枢纽大坝趾板固结灌浆效果检测方法、原理以及现场工作布置,利用达标分析法和统计对比分析法着重分析紫坪铺水利枢纽大坝趾板固结灌浆效果,并对不同的岩性在灌浆前后波速提高幅度及统计量的提高率进行了统计与对比。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中国四川"5.12"汶川地震震源距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17 km,地震所处的大断裂带距紫坪铺大坝直线距离仅4 km,紫坪铺大坝强烈受震。本次地震远远超过紫坪铺大坝原设计地震加速度的水平,枢纽在各方面受到不同程度震损。通过介绍紫坪铺水库在地震前后、抗震抢险及灾后重建过程中的调度运用,分析了"5.12"汶川地震对紫坪铺水库调度运用的影响,提出了在遭遇特大地震、地质灾害时,通过对气候特征、水情测预报及震后水库地形条件变化的分析,结合工程实时状况,合理调度运用水库,充分发挥水库在应急抢险、供水、防洪和发电方面的综合作用,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紫坪铺工程面板堆石坝于2003年3月开始填筑,2005年6月填筑完成,历时27个月,总填筑量为1 177万m3,面板分三期施工,大坝监测数据表明大坝填筑质量优良。截止到2005年9月9日,最大实测沉降值为88.8 cm,为本阶段最大坝高的0.57%。大坝安全是枢纽安全的最重要保证,对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又将直接决定大坝的长期运行安全性,处于特殊复杂地质区域的紫坪铺大坝尤其如此。重点阐述了紫坪铺面板堆石坝几个较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紫坪铺面板堆后坝汶川地震永久变形实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汶川大地震紫坪铺面板堆石坝永久变形实测结果.研究表明,大坝顶部区产生的永久沉降最大,而且在永久沉降变形构成中占主要的部分.地震后紫坪铺大坝外形轮廓均在地震前外形轮廓之内,坝坡地震永久变形矢量均指向坝内,表明大坝地震后整体是收缩的,有利于大坝的整体稳定.建议了土石坝地震分区震陷率的概念与方法,论证了坝顶加固的土石坝抗震加固技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汶川大地震紫坪铺面板堆石坝永久变形实测结果。研究表明,大坝顶部区产生的永久沉降最大,而且在永久沉降变形构成中占主要的部分。地震后紫坪铺大坝外形轮廓均在地震前外形轮廓之内,坝坡地震永久变形矢量均指向坝内,表明大坝地震后整体是收缩的,有利于大坝的整体稳定。建议了土石坝地震分区震陷率的概念与方法,论证了坝顶加固的土石坝抗震加固技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结合"5·12"汶川强震考验的紫坪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的震损情况,利用高土石坝抗震风险分析模型,针对坝坡失稳和坝体永久变形两种常见的破坏模式应用可靠性理论与静、动力有限元计算等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利用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方法计算大坝失事概率,最后结合震损统计结果和高土石坝抗震风险评价矩阵等级表,对紫坪铺大坝进行抗震风险等级评定,结果表明紫坪铺大坝在地震后具有高风险,需要及时进行抗震加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紫坪铺大坝基础废旧煤洞处理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紫坪铺水利枢纽大坝为156m高的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水库总库容11.12亿m^3,是一座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1)型工程。里氏8级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距大坝以西仅17km处,震中烈度达11度,如此强烈的地震远超出了大坝本身的地震设防烈度,对紫坪铺大坝造成了明显的损伤,主要表现为:①大坝发生明显的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