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SDE法研究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食品科学》2002,23(10):84-87
本研究采用SDE法对速溶绿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对速溶绿茶香气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渐损失,其中在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经喷雾干燥后,某些香气成分有所增加,但成品速溶绿茶的香气与原料的香气无论在含量上还是在数量上均已相差甚远,已不具有原茶的风味。在此过程中不同香气类型和香气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SDE法对香气的提取分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感官审评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6 个茶树品系所制绿茶的香气成分进行系统鉴定分析。结果表明,6 个茶树品系所制绿茶均具有鲜、清、高等典型的绿茶香气特征,其中01-4-7、20-2-1和03-7-1带有花香;共检出55 个香气成分,以醛类、醇类、酯类化合物为主,芳樟醇、壬醛、(Z)-己酸-3-己烯酯和香叶醇含量较高,其次是(E)-己-3-烯基丁酸酯、二甲硫、水杨酸甲酯、庚醛、癸醛等;不同茶树品系所制绿茶在香气物质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样品存在一些含量较高的特异性香气成分;共得到9 个气味活度值相对较高的香气成分,依次为芳樟醇、癸醛、二甲硫、β-紫罗兰酮、香叶醇、壬醛、庚醛、(E)-2-壬烯醛、(Z)-己酸-3-己烯酯,对所测样品的香气形成贡献较大。多重分析表明:在香气成分上,6 个茶树品系与福鼎大白茶(对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茶树品系03-7-4、01-4-7、07-7-68和03-7-1所制绿茶的香气成分较为相似,20-2-1含有较高含量的酯类化合物且香气总量高,07-7-64有高含量的醛类化合物;关键变量分析表明有19 个香气成分是所测样品间的关键差异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3.
选择了槠叶种鲜叶为茶叶原料 ,研究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不同季节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槠叶种鲜叶中存在以顺 3 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醇等为苷元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不同季节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差别较大。单萜烯醇糖苷特别是香叶醇糖苷在春茶中的含量很高 ;秋茶中以芳香族醇、酯、脂肪族醇为苷元的糖苷含量显著增加 ,而单萜烯醇糖苷含量降低 ;夏茶中水杨酸甲酯、苯甲醇糖苷含量处于低水平 ,但苯乙醇糖苷含量较高。从春季到秋季 ,顺 3 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糖苷的含量逐渐提高 ,而芳樟醇和香叶醇糖苷的含量却逐步减少。茶鲜叶摊放 2h后 ,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总量提高 ,并在绿茶加工的后续阶段逐步降低 ,特别是在干燥阶段。在成品绿茶中仍保留约 77%的糖苷类香气前体 ,这为绿茶香气品质的进一步改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高、中、低)和干燥形式(烘干和炒干)对绿茶香气组分和香型的影响。用SDE蒸馏萃取香气物质,GC-MS从中分离鉴定出55种化合物。分别计算比较了各峰的面积百分比及各峰与内标峰面积的比。用不同处理的茶样中绝大多数的香气组分是相同的,大部分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其低温处理的茶样比高温处理的含量高。作者认为这样香气化合物的不同配比导致了不同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超纯水为溶剂,以向日葵叶中绿原酸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从新鲜向日葵叶中提取绿原酸,研究颗粒度、料液比、浸提时间、提取温度对向日葵叶中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绿原酸最佳提取工艺:物料粒度100目、料液比1∶50、提取温度70℃、浸提时间20min。以最佳工艺提取得到的富含绿原酸向日葵叶汁和绿茶汁为主要原料,添加白砂糖、柠檬酸和食用香精等制备复合饮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绿原酸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富含绿原酸向日葵叶汁与绿茶汁的体积比为1∶2、白砂糖添加量为4%,柠檬酸添加量0.2%,食用香精添加量0.03%,此时,效果最佳,口感良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并结合相关性与气味活度值分析研究了不同产地绿茶饮料挥发性风味成分物质含量及构成差异。结果表明:低糖型绿茶饮料的香气总量要远高于无糖型,且不同产地绿茶饮料主要香气物质组成不同,主要共性成分是芳樟醇和柠檬烯;其中中国大陆饮料中含量较高的有酯类、酮类和烯类,日本饮料以醇类、烯类和醛类为主,中国台湾饮料中醇类、酯类的含量较高,而烯类含量很低。其中有10 个香气组分与香气评分相关性较高,主要是反-氧化芳樟醇(0.93**)与花香呈显著正相关,顺-3-己烯醇(0.90*)和β-环柠檬醛(0.92**)与清香呈显著正相关,β-紫罗酮(-0.92**)与果香呈显著负相关,β-大马烯酮(0.95**)与甜香呈显著正相关,1-乙基吡咯(0.87*)与烘焙香呈显著正相关;6 个气味活度值较高的组分分别是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芳樟醇、大马酮、癸醛和柠檬烯,它们对整体香气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的物质基础和主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广东客家地区代表性茶类-仙湖茶产品的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客家炒青绿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均差异显著,且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与炒青绿茶品质审评得分的相关关系较大,是造成炒青绿茶品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客家炒青绿茶样品中共鉴定出44种香气物质,包括醛类(37.96%)、醇类(28.47%)、烃类(15.92%)、酮类(10.38%)、酯类(5.10%)和其他(2.17%),香气化合物中壬醛、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较高,且RVOA>1,均呈现花香、栗香,推测是客家炒青绿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发酵生产绿茶酒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亚军  赵龙飞 《酿酒科技》2008,(1):96-97,101
以云南大叶种绿茶、玉米为主要原料,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绿茶酒.结果表明,酒精度为8±2%vol,总糖含量≤3.0 g/L,总酸含量≤3 g/L;绿茶酒兼有茶香和醇香的独特的风格,具有保健和营养功效;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符合GB2757-81要求.(孙悟)  相似文献   

9.
10.
蒸青绿茶和炒青信阳毛尖绿茶香气品质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慕芳  郭桂义  张洁 《食品科学》2014,35(12):151-155
为了解蒸青绿茶与炒青绿茶香气成分差别,以有性系信阳群体种1芽1、2叶为原料,按蒸青和炒青制法制成玉露蒸青绿茶和信阳毛尖茶,采用连续蒸馏萃取茶叶香气,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两种茶叶香气成分。共检测出香气成分32 种,其中信阳毛尖茶19 种,玉露蒸青茶25 种,而共有香气成分12 种,说明两种绿茶香型存在差别。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相对总量是4.041%,明显高于蒸青绿茶的2.312%。两种绿茶都以占芳香物质含量一半以上的醇类为主,但香气组成与比例有一定差异,信阳毛尖茶以香叶醇、顺-己酸-3-己烯酯、橙花叔醇、芳樟醇、正己醛、苯甲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苯乙醇、顺-3-己烯-1-醇、水杨酸甲酯、顺式氧化芳樟醇为主;玉露蒸青绿茶以橙花叔醇、β-紫罗酮、α-荜澄茄油烯、古巴烯、反-3-己烯-1-醇、乙酸乙酯、苯甲醇、苯乙醇、D-柠檬烯、顺-己酸-3-己烯酯、α-法尼烯为主。蒸青绿茶中低沸点芳香物质占总芳香油含量25.43%,高于信阳毛尖茶的20.66%;信阳毛尖中具有花香、果香的萜烯族醇类相对含量1.852%,占芳香物质总量的45.83%,蒸青绿茶中萜烯醇类相对含量0.644%,占芳香物质的27.85%;蒸青绿茶芳香物质中含有类似树脂、松油气味的α-法尼烯、α-荜澄茄油、古巴烯、D-柠檬烯的萜烯物质,相对含量0.491%,占芳香油总量21.24%,而信阳毛尖茶中未检测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绿茶为茶坯、槐花为花源,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分析花茶配比、窨制时间、窨制次数对槐花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探讨窨制过程的最佳技术条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槐花绿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槐花与绿茶配比3:5、窨制时间4 h、窨制次数3次为槐花绿茶窨制的最佳技术条件;槐花绿茶中主要存在(E)-β-金合欢烯、α-蒎烯、苯甲酸甲酯、萜品油烯、1-甲基萘、茉莉酮、2-庚酮、吲哚、对甲苯甲醚、3-蒈烯等特征性香气成分,其中α-蒎烯、萜品油烯、苯甲酸甲酯、3-蒈烯对槐花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更大,相关系数依次为0.86、0.83、0.82、0.77。  相似文献   

12.
13.
以绿茶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简单快速绿色制备金纳米粒子.与传统方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相比,绿茶提取液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耐高盐耐酸碱,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将金纳米粒子与VC和AgNO3混合,VC还原AgNO3产生银单质覆盖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形成金银核壳纳米粒子,导致溶液颜色及波长410 nm处吸光度变化,实现VC的定性及定量...  相似文献   

14.
15.
汪琦  赵贵福  张续周  赵磊  夏涛  张新富 《食品科学》2016,37(20):102-107
以青岛茶区的4 个茶树品种的夏季茶鲜叶及春夏秋三季黄山群体种的茶鲜叶为原料,通过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提香工艺制得成品绿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其香气成分及组成比例,相关性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青岛绿茶主要的45 种香气物质中除去各自特有香气成分外,共有成分中二甲苯、右旋萜二烯、芳樟醇、β-紫罗兰酮、萘、十四烷、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对香气类型起到关键作用;不同季节青岛绿茶主要的37 种香气物质中对香气类型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是各自特有香气成分,共有香气成分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名优绿茶理化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品种名优绿茶各理化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通过各组分与绿茶品种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不同绿茶品种的代表性成分,本文以安吉白茶、碧螺春、龙井三种不同品种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福林酚比色法、茚三酮比色法和GC-MS联用测定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以及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通过相对含量对三种名优绿茶进行识别。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绿茶理化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其中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对三种绿茶感官品质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酚氨比(r=-0.942)、抗坏血酸的相关性最为显著(r=0.955)。茶叶中的香气物质成分繁多复杂,且不同成分对茶叶的香气有不同的香气贡献。实验提取了20种共同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酮类和醛类化合物大部分具有花香和清香等香型特征,在绿茶成分中含量较高。因此,确定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和20种共同挥发性成分种物质作为与绿茶品质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茶汤纳米聚集体是茶多酚和蛋白质等自组装而成的纳米胶粒,是各组分介于游离分子与沉淀颗粒的中间状态。为探究牛奶对茶汤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蒸青绿茶、红茶为原料,以1:50茶水比浸提茶汤,按不同比例添加全脂、半脱脂和脱脂牛奶,利用超滤离心技术分离茶汤纳米聚集体,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各组茶汤纳米聚集体的总光强和平均直径,采用福林酚法分析其茶多酚浓度和分布率,比较研究牛奶添加比例、脂肪含量和茶类等因素对纳米聚集体物理化学特性和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脂肪含量的牛奶均会促使部分牛奶纳米胶粒与茶汤纳米聚集体结合,导致茶汤超过90%的茶多酚富集于纳米聚集体,使绿茶和红茶的游离茶多酚比例分别降低78%和67%。初步证实:添加牛奶会促进绿茶、红茶的茶多酚参与分子聚集,使游离茶多酚比例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高温长时辉干工艺对炒青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借助香气感官审评及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不同辉干参数下所制绿茶样品的香气特征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8 组样品可根据香气特征分为4 类,且此差异与辉干温度及时间参数相关。在所有样品组中,共鉴定出58 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45 种化合物为共有香气组分。基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开展无监督分析,所获聚类结果与感官审评分类情况相似。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获得对炒青绿茶香气特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32 种香气成分。为进一步了解辉干温度和时间对32 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基于该2 种因素实施了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17 种关键香气成分的含量受到温度因素、时间因素和温度-时间交互因素的显著影响(P<0.05),12 种关键香气成分的含量受到温度因素和时间因素的显著影响(P<0.05),α-荜澄茄油烯和δ-杜松烯含量受到时间因素和温度-时间交互因素的显著影响(P<0.05),α-甜旗烯含量仅受到温度因素的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夏季日照绿茶的整体品质,采用循环滚炒(加工30 min)和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60 min和90 min)对夏季日照绿茶进行干燥,分别从感官审评、主要品质成分以及香气组成等方面对茶叶品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炒干条件下的夏季日照绿茶品质差异明显,其中采用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后的绿茶外形更紧结、色泽更润、汤色更绿,滋味无明显水闷气;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保留量更高(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是44.70%、16.00%、2.20%),且对叶绿素总量(0.27%)破坏程度低,具有高火香气的杂环化合物相对含量(1.61%)大幅减少。4种炒干处理的夏季日照绿茶被检测到38种共有香气成分,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的绿茶香气组分以酯类为主,其他3种炒制条件下的绿茶则以酸类为主。因此,在130 ℃的温度条件下,采用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可有效解决传统夏季日照绿茶存在的色香味形欠佳的品质问题。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复干技术在日照绿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汉中杜仲和绿茶为主要原料,研究杜仲叶绿茶复合饮料的工艺优化条件。结果表明:以水为提取溶剂,超声波辅助提取杜仲叶绿原酸的最佳工艺为低频超声、杜仲叶粉碎粒度80目、料液比1︰20、温度60℃、时间40 min;饮料调配配方为杜仲叶提取液10%、绿茶提取液30%、白砂糖4%、柠檬酸0.04%、蜂蜜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