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阐明储粮环境中害虫发生与CO2体积分数变化的关系,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的小麦感染不同虫口密度(0、2、5、10、20、30头/kg)赤拟谷盗后储藏环境中CO2体积分数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对于水分含量相同的小麦,储藏环境中CO2体积分数随虫口密度的增加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对于水分含量12%的小麦,初始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2体积分数为1.383%,在第30天达到最大值13.187%。对于水分含量14%的小麦,初始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2体积分数为0.920%,在第24天达到最大值,为18.217%。研究结果为通过检测CO2体积分数变化来早期监测粮堆中虫害发生情况提供了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低虫口密度下蛀食性害虫生长多代对小麦质量和储藏品质的影响,基于GB/T29890—2013中对虫粮等级的划分,以感染了3种代表性蛀食性害虫(米象、玉米象和谷蠹)的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密度(5头/kg、10头/kg、15头/kg)害虫侵染不同时间后,小麦水分含量、千粒重、虫蚀粒率、降落数值、脂肪酸值和面筋吸水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害虫后小麦的质量等级及储存品质均下降,其中感染害虫后的小麦水分含量、虫蚀粒率、降落数值和脂肪酸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千粒重和面筋吸水量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仅受成虫感染的情况下,不同虫口密度对各指标的影响相差不大,但是随害虫繁殖代数的增加,各指标上升和下降速率增大。同时,各指标数值间的差异性也表明,感染时间对小麦质量和储存品质指标的影响大于害虫虫口密度的影响。由此可见,要保证粮食的质量及储存品质,需要在害虫感染初期、开始繁殖后代前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以粳糙米为材料,设定不同的虫口密度,检测不同感染时间糙米的降落数值、脂肪酸值、POD等储藏品质指标,采用SPSS等方法分析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对糙米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和侵染时间的延长,脂肪酸值上升,降落数值下降;POD活性在前50 d无明显规律,50 d后迅速下降;虫口密度超过100头/300 g时,30 d后脂肪酸、降落数值就发生剧烈变化;不同虫口密度感染的糙米样品,其降落数值、脂肪酸值在不同感染时间呈现显著差异性;降落数值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呈显著负相关,脂肪酸值与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OD与感染时间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了解田间收获小麦中储粮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情况,是进行科学防治和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基础。在防止后期害虫感染的前提下,从田间收获的水分含量为9.9%的泛麦8号(河南省漯河市田间采集)、水分含量为11.6%的郑麦7698(河南省濮阳市田间采集)和水分含量为13.2%的济麦22(山东省德州市田间采集)3个品种,在保持原始水分和适宜温度(25℃)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间的害虫发生与虫蚀粒率变化情况。主要结果为:泛麦8号在储存前期的120 d里样品中未检出玉米象成虫,150 d后样品中成虫密度达1.3头/kg,270 d后样品中成虫密度达1.7头/kg,经过240 d的储存后样品的虫蚀粒率一直为0%。郑麦7698储存45 d后样品中玉米象成虫密度为2.0头/kg,此时小麦的虫蚀粒率为0%;270 d后样品中的成虫密度达2.7头/kg,粮食的虫蚀粒率增至3.0%。济麦22储存45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为5.3头/kg,虫蚀粒率为0%;75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为57头/kg,虫蚀粒率为0.4%;270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达320头/kg,虫蚀粒率为7.4%。结果表明:收获后水分含量从9.9%至13.2%的3个小麦品种在田间均可感染玉米象;隐藏于籽粒内的玉米象虫卵在后期储存中羽化为成虫的时间与数量受小麦水分含量影响显著,水分含量低的小麦样品中玉米象发育至成虫的时间明显滞后且数量少;收获后储存中小麦样品虫蚀粒率的增加与其水分含量、害虫发育时间以及害虫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储存环境中研究了小麦感染不同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后不同时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试验环境温度分别为20℃和25℃,试验中设置的玉米象成虫密度分别为0头/kg、2头/kg、5头/kg、10头/kg.主要结果为:初始成虫密度为0头/kg的小麦样品中,20℃4个月内二氧化碳浓度从0.046%增长到了0.752%,25℃时二氧化碳浓度从0.44%增加到0.820%;2头/kg的样品中,20 ℃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5.638%,25℃浓度增加到7.505%;5头/kg成虫密度的样品中,20C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8.702%,25℃时浓度增加到10.474%;害虫密度为10头/kg的样品中,20℃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17.381%,25℃时浓度增加到18.244%.主要结果显示:对于感染害虫的粮食环境,二氧化碳的累积浓度明显随时间增加而上升,且同比条件下,温度为25℃的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大于20℃时的环境.密闭无害虫感染的粮食中,粮食及微生物也能使二氧化碳浓度有很小变化.当小麦中有害虫感染后,密闭10 d后即可检测到明显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且增加速率与害虫密度、环境温度和储存时间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密闭的储粮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储粮害虫的发生状态.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不同发育阶段的谷蠹在储粮过程中的危害情况,以谷蠹为研究对象,河南普通矮抗58小麦(储藏时间1 a)为其饲料,培养于人工气候箱中,采用染色法和剖粒法对小麦的害虫感染情况进行测定,研究谷蠹的最适生长条件和不同生长期的划分。结果表明:在(30±1)℃、RH(75±2)%条件下,小麦的谷蠹最大接种密度为8 000头/kg;在8 000头/kg的接种密度和RH(75±2)%条件下,谷蠹最适生长环境温度为30℃;在(30±1)℃,8 000头/kg的接种密度条件下,小麦的谷蠹最佳感染相对湿度为70%。由响应面分析可知:谷蠹的接种密度是影响小麦感染率的主要因素,空气相对湿度次之,温度对小麦的感染率影响最小。谷蠹的接种密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都极为显著(P0.01)。温度与湿度、温度与虫口密度和湿度与虫口密度之间交互作用明显,最佳落点在试验考察的区域内。经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的谷蠹最佳感染条件为温度30.28℃、空气相对湿度78%和虫口接种密度为8 000头/kg;在此条件下谷蠹对小麦感染率的预测值为90.30%,通过验证试验谷蠹对小麦的感染率为90.64%,预测值与实际结果相对误差为0.38%0.5%,与理论值拟合度较好,预测值具有可参考性。在最适条件下,谷蠹的平均发育历期为32.64 d,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的平均发育历期6.15、16.56、6.98、2.85 d。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温度30 ℃和相对湿度65%的条件下,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虫口密度和感染时间对新稻谷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象虫口密度的增加和感染时间的延长,稻谷中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脂肪酸值、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玉米象的感染对稻谷的储藏品质尤其是脂肪酸值和电导率的影响显著.当虫口密度为4头/kg时对各储藏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当感染时间为2周时对稻谷储藏品质影响较为显著.说明玉米象取食对稻谷主要储藏品质指标的影响与玉米象的感染时间和虫口密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蛋白资源,在储藏过程中易受害虫的感染与危害,印度谷螟是花生储藏过程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对花生储藏品质的影响值得关注与研究。在20、25、30℃下测定被虫口密度分别为0、2、6、12头/kg的印度谷螟幼虫感染的花生仁在不同时间的虫蚀粒率、酸值和含油量。花生仁在相同温度下被不同虫口密度的幼虫感染,其虫蚀粒率和酸值显著升高,含油量显著降低。30℃条件下,花生仁被12头/kg的幼虫感染20 d后,虫蚀粒率由0. 00%上升至19. 67%,酸值由0. 57 mg/g升至2. 25 mg/g,含油量由48. 71%降低至47. 31%。在不同环境温度中,花生仁感染相同虫口密度的幼虫,其虫蚀粒率、酸值和含油量变化显著不同。被12头/kg的幼虫感染的花生仁分别放置于20、25、30℃的环境中,感染30d后,虫蚀粒率分别为14. 00%、18. 33%、21. 33%,酸值分别为0. 82、2. 17、2. 60 mg/g,含油量分别为47. 60%、47. 09%、47. 01%。结果显示,随着害虫感染时间延长、龄期增长、虫口密度增加、温度升高,花生仁虫蚀粒率和酸值显著增加,含油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玉米象感染小麦程度与储藏相关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温度20~25℃和相对湿度为67%左右的条件下,不同密度和时间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感染小麦引起储藏品质变化的情况.在小麦样品都为200 g时玉米象成虫密度分别为4头、8头1、6头3、2头6、4头1、28头2、56头时,分别感染15 d3、0 d4、5 d、60 d.结果表明:害虫密度的增加和感染时间的延长,小麦干面筋与湿面筋含量、发芽率与发芽势均有所降低,而小麦的脂肪酸值呈升高趋势.同样玉米象成虫密度,30 d内的脂肪酸的变化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小麦受蛀食性害虫侵害后其面筋蛋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产储藏3 a的商用小麦为材料,按不同虫种分组,采用Ellman’s试剂比色法检测不同感染时间小麦面筋蛋白的—SH和—S—S—含量,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小麦面筋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侵害时间的延长,样品中—SH含量升高,—S—S—含量下降;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谷蠹、米象、玉米象;无论是在相同侵害时间的不同虫口密度,还是相同虫口密度的不同侵害时间条件下,3种害虫侵害小麦后对小麦面筋蛋白的二级结构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88篇文章的引文数量、类型、语种的统计分析,从中看出《学报》作者利用专业文献的特点及规律,为图书情报部门做好文献服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氧化镁与2.5mol/L氯化镁溶液反应制备氯氧化镁(A)和(B)。在微量量热计上测得样品在2.163mol/L盐酸中的溶解热,据溶解热与比值n的关系求得(A)和(B)的溶解热,进而获得它们的生成热。  相似文献   

13.
一类LP问题算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单纯形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化处理,并给出了更加直观的证明,从而,总结出单纯形法迭代的“二看一算”规则。  相似文献   

14.
筛箱各点运动轨迹为圆的振动筛工作时,激振轴上存在唯一的瞬时速度中心线,而且瞬心线的位置不变。瞬心线位于激振轴中心线与偏心块质心之间,该线到激振轴中心线的距线等于振动筛的振幅。只要胶带轮的几何中心安装于瞬心线上,胶带轮就只作定轴转动,不随筛箱振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浑浊度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将对研制及合理使用各种测量浊度的仪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我院智能小区实验室设计方案的论述,着重讨论了智能小区实验室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桑茄蒂公司气力压运系统设计计算方法的分析,归纳出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并得到实际工艺的验算证明。  相似文献   

18.
砌体结构弹性模量取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砌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力学参数是弹性模量。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砌体结构弹性模量取值,评述了其取值原则,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砌体弹性模量的方向及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评估信息系统(EEIS/EBKT)研究确立了以连续定点采集数据、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教学评估模式.其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为这一模式得以实现并实施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完成了EEIS/EBKT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本文对该应用软件系统中的程序设计目标、数据结构设计、程序逻辑控制以及人——机界面设计作了全面介绍,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20.
对5种桉木进行了原料分析,同时在用碱量(Na2O)17%、硫化度25%、液比1:4、升温时间2h、保温2h、最高温度170℃的优化工艺条件下进行了蒸煮实验,进而对其综合制浆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