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推导两片变刚度全啮合钢板弹簧质量、应力和偏频的计算方程,拟合出两片变刚度板簧的全啮合接触过程。然后利用近似模型方法和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某牵引车两片变刚度全啮合钢板弹簧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板簧强度刚度的基础上,采用拉丁超立方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基于二次多项式函数建立近似模型,利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全局寻优设计,最后通过仿真和有限元分析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优化后悬架性能有较大改善。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汽车尤其是重卡牵引车少片变刚度全啮合钢板弹簧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一种双弓形两片式非对称的变截面钢板弹簧的模型。考虑钢板弹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空、满载弧高变形量大,以及各簧片之间的摩擦和接触等因素,利用有限元软件HyperMesh和ABAQUS联合对这种钢板弹簧的静态特性进行了非线性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际的刚度试验的结果相比误差为4.18%,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信度。在此可信度的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了片间不同摩擦力对该钢板弹簧刚度以及迟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力的增大可以增大钢板弹簧总成的平均刚度,减小钢板弹簧的迟滞性。  相似文献   

3.
钢板弹簧力学特性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考虑钢板弹簧工作过程中的大变形、片间摩擦和接触等多种因素,在Ansys软件中建立钢板弹簧的力学模型,分析其力学特性。在不考虑摩擦和考虑摩擦两种情况下计算其刚度、应力分布、接触状态及接触压力,研究了摩擦情况对钢板弹簧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考虑片间摩擦,钢板弹簧计算模型的精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少片变截面TB4281LE前钢板弹簧总成设计中,引入有限元方法和分析理论为基础的CAE分析及优化设计方法。对板簧性能进行了预测及评估分析。对钢板弹簧的研究提出了精益设计的概念,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及精度,解决了传统设计中的算不准的问题,构建了先进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疲劳寿命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每一片在自由状态下的几何尺寸,利用UG软件建立各片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装配.在HyperMesh中采用映射法进行单元划分,同时考虑片间的非线性接触,建立钢板弹簧总成的有限元模型.根据钢板弹簧试验工况,计算得到该工况下的应力循环,利用其S-N曲线,基于Miner线性累计损伤准则计算其疲劳寿命.疲劳寿命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相当接近,验证了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过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李敏兰  单颖春  石磊 《机械》2005,32(8):17-18,22
钢板弹簧在装配和承载时,叶片之间存在摩擦力,采用传统的基于材料力学的计算公式无法考虑片间摩擦力的影响。本文应用有限元方法,考虑钢板弹簧装配和承载时各叶片之间的非线性摩擦力以及几何非线性,对某等截面叶片钢板弹簧的刚度及应力进行了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少片变截面TB4282LE后钢板弹簧总成设计中,引入有限元方法和分析理论为基础的CAE分析及优化设计方法,对板簧性能及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及评估分析。对钢板弹簧的研究提出了精益设计的概念,提高了设计效率及精度,解决了传统设计中的算不准的问题,构建了先进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8.
钢板弹簧的正向设计一直是困扰板簧设计的重点问题,为了精确得到板簧的动刚度,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钢板弹簧动刚度计算模型,更好地代替了动刚度试验和模型仿真。首先通过摩擦功分析方法,建立了摩擦功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建立摩擦功的相等关系,推出了一种钢板弹簧阻尼比的计算公式。其次推导出一种在不同工况下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动刚度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钢板弹簧动静态试验进行验证,并对MATALB二次开发设计出板簧动刚度的计算界面,实现了钢板弹簧的正向设计。  相似文献   

9.
以某型少片变截面板簧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强度与刚度性能分析,仿真计算结果值与实验结果值对比误差在6.2%以内,表明该评价少片变截面板簧刚度与强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有效、可行,可以广泛应用于少片变截面板簧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0.
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多片钢板弹簧在不同接触摩擦系数下的刚度特性;采用Hyper Mesh和ANSYS联合仿真的方法,建立多片钢板弹簧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得到不同接触摩擦系数下多片钢板弹簧的总成位移、Mises应力、静刚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总成位移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Mises应力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而静刚度随摩擦系数增大而增大。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可知,摩擦系数为0.2时最接近实验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