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扶含油田为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田,在开发的不同阶段暴露出问题。特别是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含水上升速度加快,稳产难度加大。在总结油田稳产提高采收率经验及对油田各种潜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该类油藏特点的六种稳产技术方法:①加密调整技术;②注采系统调整技术;③水动力学技术;④“稳油控水”综合调整技术;⑤措施增产技术;⑥三次采油技术。研究认为:①对于低渗透非均质油藏要提高原油采收率必须采用合理的密  相似文献   

2.
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以精细地质研究为基础,以各种监测资料为依据,采用综合分析判断的方法,研究了喇、萨、杏油田高含水后期不同类型油层动用状况,搞清了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提出了三次加密调整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4.
受区域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华北油田已开发的砂岩油藏以复杂断块砂岩油藏为主,且大多数处于中高含水期。以典型的复杂断块砂岩油藏——岔河集油田为例,在层序地层学指导下,创新应用"井震控局、沉积控面、模型控线、动态控点"的精细统层对比技术,实现了全三维闭合精细地层对比;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创新提出"分阶段、先动态、寻增量、定权值、给约束"的劈产技术,实现了油藏内多层合采的油砂体的产量归位,在单砂体剩余油潜力量化上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为华北油田在复杂断块砂岩油藏上规模化实施"二次开发"提供了扎实地质基础与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峰  樊勇 《河南石油》2000,14(B08):27-29
赵凹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针对前期开发中暴露出来的井网不完善,地层压力下降快,主力油层平面和层内矛盾突出,非主力油层储量动用程度低等特点进行了井网调整,滚动开发,注采结构调整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开发效果得到了改善,控制住了产量递减加大的趋势,实现了赵凹油田在高含水期的稳产,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探索出了小型水驱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稳产开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含水期粉砂岩储层水淹层测井解释存在的问题,通过密闭取心分析资料与测井资料的结合,建立了有关参数解释模型。研究了用产水率来解释水淹层的方法,提出了相渗实验束缚水饱和度的标定方法。探讨了残余油饱和度的大小对高含水期水淹层解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文明寨油田高含水期控水稳油的做法及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构造再认识入手,加强油藏动态监测,运用多种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及时进行与地质特点相适应的综合调整与治理,使文明寨油田连续取得年产油递减率小于8%、含水上升率小于2%的良好开发效果。为复杂断块油田高含水期的控水稳油,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10.
大孔道的存在导致注入水快速突窜到生产井,使油藏快速水淹,降低了水驱波及效率,从而导致采收率下降.为了加深对大孔道的认识,确定高含水油田大孔道参数,在充分利用油田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渗流理论,推导出产油井中无效水量的数学模型;再根据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和Carman-Kozeny公式,定量描述注采井间大孔道的渗透率和孔喉半径.以油田现场常用的反五点井网为例,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对井组间产水量进行劈分,计算得到井组间大孔道的渗透率和孔喉半径等参数.以杏六中油田为例,利用新方法定量描述大孔道参数,并以试验井组间无效水量为依据判断大孔道的存在情况,大孔道参数的计算结果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以粉砂岩为主的非均质砂岩油藏.因其岩性细。利用测井曲线划分储层及水淹层识别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该类储层的识别及开发利用。根据储层岩石物理相能够综合反映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含油性及水淹程度的这一基本原理,利用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参数FZI及岩心分析的岩性参数,建立了非均质储层的不同岩相细分标准。通过实际应用及投产(试油)资料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储层细分标准是合理的且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2.
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东部主要油区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阶段,有大约40%~60%的储量需要在该阶段采出。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有效开发的最基础工作,因此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对于油田生产实践和提升规律性认识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详细的中外文文献调研,结合典型油田实践经验总结,系统介绍了目前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5个方面主要问题。认为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多信息综合剩余油表征技术和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相关研究等属于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中的5个关键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几种新技术和方法。指出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趋势集中在断裂体系精细解释、储层构型精细表征技术、测井水淹层解释、优势渗流通道研究和多点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技术等5个方向。  相似文献   

13.
注水开发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经济驱油效率、经济注水波及体积系数、生产井有效生产期限系数等计算公式,进一步完善了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同时也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高含水中后期油田稳产途径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中后期开采,弥补产量递减保持稳产难度变大,需要进行储量结构、产液结构和注采结构的调整。为摸索经验,1991年开辟了九个“稳油控水示范区”取得了明显的开发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注水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的调整原则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对注水砂岩油田的调整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并提出了注水砂岩油田高含水期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1)水动力学方法与提高采收率方法相结合,以水动力学方法为主;(2)井网规则化与细分层系相结合,以井网规则化为主;(3)“疏”与“堵”相结合.以“疏”为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多数气藏均具有高含水饱和度特征,储层与水作用机理的认识是指导气藏科学开发的一项重要依据。建立了一套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分类选择储层基质岩心分别在不同含水条件下,采用湿气开展了气藏衰竭开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得出了衰竭开采过程中不同渗透率储层实验前后含水饱和度变化特征,发现一项重要的开发机理认识,即不同渗透率砂岩储层与水的相互作用机理差异明显:①水在Ⅰ类、Ⅱ类储层(>0.5×10-3μm2)内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在生产过程中岩心含水饱和度会下降,水会随气体一起产出,说明这类储层即使本身含水饱和度较高或者有外来水时,水也不会在储层中过多滞留从而对气相渗流造成致命影响;②水在Ⅲ类、Ⅳ类储层(<0.5×10-3μm2)中渗流能力差,如果气藏没有足够大的能量,这类储层岩心的细微孔喉则会对原始孔隙水产生束缚作用,对外来侵入水产生捕集作用,从而导致储层含水饱和度升高,影响气相渗流能力。这一开发机理认识对于指导高含水致密砂岩气藏制订合理工作制度和开发对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剂量调剖技术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水驱状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油田注水开发到中后期,高产液、高含水是其主要特点,但仍存在未充分动用的低渗、高含水油层。2001年扶余油田东区针对其高含水开发的特点,实施区块大剂量深度调剖试验取得成功,单井2个月增油61t,预测单井累计增油150—180t,为探索低渗、高含水油田的后期开发方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储层产能预测是一种对储层产油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技术,也是测井界的一项技术难题,本文着重在水淹机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确定了在动态开发情况下变化的饱和度指数(n)和胶结指数(m)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利用测井资料结合动态地质资料建立适应油田不同开发期的产能预测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提高了产能预测的解释精度,建立了包括岩性,物性,混合水电阻率等参数的解释模型。利用FMT测井资料解决了地层压力的计算并进行储层产能的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19.
在油田开采过程中,随着采出量的增大,油层的含油饱和度会降低,而含水饱和度将升高。当地层水量增大时,含泥质较多的砂岩储层,其泥质胶结物将被水化,一些粘土矿物还会膨张。这些松散的水化粘土颗粒将产生运移,堵塞孔隙,使渗透率下降,其结果导致产量下降。为了溶解堵塞油层孔隙的粘土,恢复和提高油井产量,本文提出了油基土酸酸化工艺及酸化后防止 Na_2SiF_6和 CaF_2沉淀的工艺方案。经过三年的现场试验研究,证明这种方案作为一种增产措施是很好的。  相似文献   

20.
高含水期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流方程和Buckly-Leverett(贝克利-列维特)方程等在传统水驱提高采收率理论中的作用,从贝克利-列维特方程及物质平衡关系出发,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水驱油效率及采收率计算公式.结合中国东部高含水/特高含水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实践,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了最终水驱油效率不是一个定值.研究表明: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水驱时间的延长,油田开发深度的不断加大,储层孔隙结构、孔渗参数和流体参数不仅随着油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且随着流体的不断采出,流体性质,尤其是粘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初步理论分析,提出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相对渗透率曲线是不连续的,相对渗透曲线上的2个端点值Kro,和Krw在水驱油田开发中是变化的,残余油饱和度不是一个定值,且极限为零.由导出公式分析认为,不论采用何种驱替介质来驱扫储层中的原油,均可起到既提高驱油效率又扩大波及体积的双重作用.该理论的提出揭示了高含水油田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机理所在.研究认为,新理论是对传统水驱理论的挑战,还需要在理论上和试验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