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5):499-501,52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腹部、东部,现已出现3条北东-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在腹部、南缘,可能还会出现2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这些油气富集带的出现与分布,是与盆地基底存在着具有网格状深大断裂带紧密相连的,特别是近南北向的深大断裂具有拉张和走滑性质,是盆地下“地震活动带”,构成了油气和深部热物质由南向北运移的“高速公路”,盆地盖层在这些地带也正是断裂发育带.已知的原油和地层水分析资料,从不同侧面都支持这个观点.根据这种思路,提出了今后的勘探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与地应力场分析,认为构造复杂、目的层深、地应力作用强烈是制约勘探进程 的主要因素。在地应力集中的安集海河组泥岩段,表现出高压欠压实的特点,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向。水平两向应 力的差值较大,是导致钻井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盆地南缘区域地应力分布规律表现为纵向上压应力随深度增加 而增大,并与构造层配伍,可分为深层挤压带、中层剪切带、浅层张裂带。油气从高压应力分布区(生烃凹陷)向低压应力 分布区(隆起区)运移。山前为挤压地应力作用区,油气成藏多以构造成藏为主。盆地南缘断裂下盘深层的异常高压封闭 区(流体封存箱)、与断裂密切相关的隆起段是今后主要勘探方向与领域,断裂遮挡、背斜等构造型圈闭——主断裂下盘 原生油气藏是主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3.
塔西南群苦恰克构造带油气运移与聚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群苦恰克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上倾部位,石炭系多个层段获商业性油气流及油气显示。分析该构造带4 口井( 西侧群5 井和曲3 井,原油主要来自奥陶系;东侧群4 井和曲1 井,原油主要来自石炭系) 产出的石炭系Ⅲ油组原油,其苯并咔唑绝对浓度和苯并[a] 咔唑/苯并[c] 咔唑的变化规律显示两种来源的原油运聚方向均为从东向西,与该构造带现今东高西低构造格局有矛盾。根据该构造带的演化史,石炭纪早期古巴什托普背斜已具雏形,二叠纪晚期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晚第三纪受柯坪推覆体的影响才变为东高西低。源于奥陶系的原油运聚应发生在二叠纪晚期( 正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生油高峰期) ,聚集于统一的古巴什托普背斜;晚第三纪构造格局变为东高西低后,发生源于石炭系原油的运聚,同时已聚集的源于奥陶系的原油进行从西向东的调整。因此,群苦恰克构造带的东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带。图2 表1 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4.
文西断阶带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认识文西断阶带构造格局。方法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臁反向推理法,对文西阶带的构造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理顺了文西断裂与梁庄断裂的切割关系,探讨了文西断阶带的形成与演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造特征与油气聚 的关系。结论:地垒带最大利于油气聚集,次为反向屋脊带。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西南部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准噶尔盆地发育着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与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断裂,它们的活动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油气田受控于南北向和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其中南北向断裂对盆地内次级沉积凹陷的形成、油气的运移起显著作用;北东向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形成、油气的运移起重要作用;北西向断裂对盆地次级构造分区和圈闭的形成起控制作用,且为西北缘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之一。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准噶尔盆地陆相侏罗系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自80年代后期以来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全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及其油气藏分布规律提出如下认识:大型鼻状构造与三角洲砂体的叠合控制侏罗系油气聚集,中下侏罗统属于不稳定的浅水湖泊群—沼泽沉积,湖相泥岩是主要烃源岩。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具有自生自储条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和河口沙坝是主要储集层。侏罗系自生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聚为主,富集在大型鼻状构造的脊部、转折平台以及平台上的局部高点,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其次是断背斜、断鼻油气藏。切割大型鼻状构造的断层是深部二叠系油气进入侏罗系储集层的通道,在特定地区形成混源。油气藏最早在侏罗纪末开始形成,经历了多阶段充注和调整,第三纪盆地南部剧烈沉降,促使油气进一步聚集成藏。图2 表1 参19 (刘银河摘)  相似文献   

8.
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赵白 《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468-470
分析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作用。指出燕山运动前所有构造运动,包括印支运动,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雏形,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对盆地的构造格局进行了进--步的改造和深化,进而深刻地影响着盆地油气运动和聚集。燕山运动初期以波状运动为主,后期以上升运动为主,这就为前期多生油旋回生成的油气向地层超覆尖灭带、岩性尖灭带运移创造了条件;晚白垩世陆梁及南斜坡带均处于上升阶段,这就为下伏生油层系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向高处运移,聚集于储集条件好的白垩系提供了条件;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晚上新世末)是盆地唯:--次褶皱运动,在南缘山前坳陷带形成了三排背斜带,使南缘构造和油气分布复杂化,对盆地内部的地层形变虽影响不大,但对油气再次运移仍是有影响的。在盆地南缘和北缘(陆梁、夏子街)地区进行油气勘探时必须要考虑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较差,制约了对该区构造特征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地震资料品质的提高,为南缘构造特征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一些新资料,从构造样式、断裂特征、区域构造演化、区域构造格局等方面对南缘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及探讨,认为南缘自二叠纪以来先后经历了二叠纪—三叠纪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拗陷演化阶段及中、晚第三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才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区内断裂发育,以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为主,同时还存在南北向的平移断层,其中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博尔通沟—齐古断裂系统活动控制了南缘基本构造格局的形成;南缘具有南北分区、区内分带、带内分段的构造特征;区域发育四套塑性地层,形成了多个层间滑脱面及六种不同的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博格达山构造演化以及油气生成、运移研究之后认为:自海西运动早—中期,博格达地区总体处于板缘裂陷至有限洋盆发育阶段,海西运动中—晚期,处于以裂谷槽为基础的陆相河湖的沉降中心,三叠纪—侏罗纪处于振荡式整体抬升期,可形成博格达山水下低隆起,沉积中心逐步向西北偏移。侏罗纪末—白垩纪早期,强烈的燕山运动使博格达山剧烈隆升进入剥蚀期,博格达山开始形成,并将原来统一的博格达沉积区域分隔成柴窝堡凹陷和昌吉凹陷,第三纪以后的喜山运动使博格达山急剧隆升,最终定型于现今的地貌格局。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地区主力烃源岩芦草沟组、红雁池组于三叠纪末—侏罗纪中期进入生烃高峰期,侏罗纪末期进入排烃高峰期,这正好是博格达山进入隆升期,使得博格达地区烃源岩及烃类都遭受了破坏,并将一个整体的生烃凹陷分隔成昌吉凹陷和柴窝堡凹陷,阻隔了昌吉凹陷的油气向达坂城次凹各背斜的运移。博格达山持续的活动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也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地震转换波剖面、重磁力勘探资料,以及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的深浅部构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盆地的沉积盖层平均厚约10 km,之下的上地壳为褶皱基底和结晶基底,中地壳厚4~10km,具软流性质,下地壳厚而硬.准噶尔盆地东西两侧地壳总厚度约46~51 km,不具山根,与天山、阿尔泰山的盆山耦合结构截然不同,根据各种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盆地基底的三维构造进行了分析,指出基底构造的升降控制着基底以上各沉积期的构造格局、沉积盖层各时期的构造基本相似,对盆地周缘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逐段分析.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盆地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应遵循准则.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及分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准噶尔盆地基底地球物理异常和深部探测剖面以及盆地盖层断裂、构造格局、分区进行综合分析后指出,基底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沉降中心在盆地南缘和加依尔山之下,盆地内部、西缘、东缘沉降中心不断变迁,构成了沉降与隆升不断变化的时空格局;基底构造格局受陆梁隆起和南缘东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分为北部陆梁隆起区、南部大型坳陷区,盆地南部基底构造形态为方形的基坑状坳陷区,陆梁隆起西侧为玛湖坳陷.综合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构造及其组合样式,将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划分为陆梁-乌伦古隆起区(Ⅰ)、玛湖坳陷区(Ⅱ)、沙湾坳陷区(Ⅲ)和昌吉坳陷区(Ⅳ),并在此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现今构造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13.
春风油田具有远源油气成藏特征,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根据油气藏分布特征、烃源岩特征和对输导体系要素的综合分析,将车排子输导体系分为上部输导体系和下部输导体系2种类型。通过分析这2套输导体系对油气的控藏作用,进一步明确了车排子地区春风油田油气空间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低阻油气层成因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低阻油气层成因类型多、分布区域广、识别难度大, 通过对其特征分析, 对低阻油气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提出相应的识别方法。低阻油气层表现为低电阻、砂泥岩互层、微孔隙发育、粘土矿物类型主要为蒙脱石和伊/蒙混层、钻井显示较弱。伊/蒙混层强附加导电性、高矿化度、高饱和度束缚水、钻井泥浆侵入等是形成低阻油气层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通过测井、录井等技术进行低阻油气层的识别。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准噶尔盆地地壳从沉积层底至莫霍面可分为上、中、下3 层。中地壳比上、下地壳均薄。盆地基底分为结晶与褶皱基底, 上基底主要为晚古生代地层, 南部褶皱基底较薄或缺失, 发育有北西、北东、南北与东西4 组方向构造线。北西与北东两组构造线表现最强, 控制了盆地二级构造单元的南北分带。南北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均为隐伏构造线。腹部基底由东西向与南北向构造线相互交切而成的一系列块体组成, 次一级凸起大都形成于这些块体的顶角区。西北缘发育北东与北西2 组断裂, 组成“H”型块断结构。准东印支运动期开始由于顺时针扭动作用, 北西西向与北东向断裂组成“井”型结构。盆地南缘从84°E—91°E, 大约每间隔半度, 就有南北向构造线发育, 这些经向构造线具有低密度、中低阻和低速的特点, 为构造缓冲带, 对沉积相变化、构造的迁移、油气的聚集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圈闭形成的地质条件、圈闭类型、圈闭形成与演化阶段等方面来研究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圈闭。通过研究认为其形成主要受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和风化剥蚀作用的控制和影响 ;根据不同分类依据对石炭系火山岩圈闭进行了合理分类 ,并阐述了各类型的特征 ;石炭系火山岩圈闭的形成与演化大体可分为圈闭形成阶段、圈闭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准噶尔盆地是陆内坳陷盆地与前陆盆地相叠加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3 期伸展及随后的热沉降作用,发育了3 大套烃源岩;其间发育了3 期前陆盆地,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带,孕育了3 个关键成藏期。多次叠加作用形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缘与东北缘3 个前陆冲断带。西北缘逆掩断裂带早已被证明为大型油气聚集带;南缘冲断褶皱带的大、中型油气田也正被逐个发现;东北缘前陆冲断带也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勘探实践证明,准噶尔盆地前陆冲断带勘探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领域明朗、方向清楚,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油气成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进行评价,同时对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剖析,其目的就是弄清该区油气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有益的指导。采用油一岩、油一油对比的方法,应用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结合物性资料等对该区的油气进行分类,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油气源对比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原油来源于东道海子北凹陷和石南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东道海子北凹陷和石南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天然气也分为两类:第一类天然气与第一类原油同源;第二类天然气来源于东道海子北凹陷和石南凹陷石炭系和侏罗系源岩,并以前者为主。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的研究,依据断裂的分割性、构造变形强度、地层展布、基底起伏形态等,将乌夏地区(盆地亚一级构造单元)划分为乌尔禾冲断带、乌尔禾断褶带、乌尔禾单斜带、乌尔禾-夏子街冲断带、乌尔禾-夏子街单斜带、夏子街-红旗坝冲断带、夏子街-红旗坝断褶带和夏子街-红旗坝单斜带等8个次级单元,显示了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特征。依据构造圈闭发育程度、油气运聚条件等,对各次级构造单元的油气成藏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断褶带油气藏类型最发育,是主力产油区,单斜带勘探潜力大,是油气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巴楚凸起北部乔肖尔盖构造带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巴楚凸起北部乔肖尔盖构造带区域演化史、地震相、沉积相的分析,指出此带在寒武一奥陶纪处于台地局部古隆起及其前缘斜坡礁滩相及滑塌相沉积环境中,且自寒武一奥陶纪以来,一直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分析了油气成藏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指出了有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