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是大港油田发现的第一个大型裂缝性潜山凝析气藏。在勘探研究及储量计算基础上,利用现有并的试油、试采等动静态资料及生产特征,确定了断裂系统分布特征,明确了潜山“断裂发育、南高北低”及南北、东西2个“山梁”呈“厂”字分布的构造格局,确定了潜山储层类型应属于“微缝孔隙型”,与原认识“溶洞孔隙型”相比,更符合动态生产特征。为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资源,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建立了可靠的地质模型,开展了油藏工程研究,为潜山凝析气藏的有效开发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田是我国东部地区近年发现的大型气田。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是一个以中高凝析油含量和饱和型凝析气藏为主体的复合气藏。该气藏的构造为道冲构造侵蚀而成的残丘山,储集体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缝洞孔体系,流体呈层状分布(集中分布于奥陶系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上段)。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温度高,压力系统正常,处于封闭水文地质体系中(无活跃边、底水),具有弹性气驱生产特征。  相似文献   

3.
1998年底大港油田发现了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该气藏投产后,初期产量较高,但随着生产的继续进行,产量和压力不断下降,气油比和含水量上升很快:这些情况反映了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的复杂性。该项研究在流体相态评价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单井模型。然后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单井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气藏产量的递减规律、气油比和水气比的变化规律、基质和裂缝间的渗流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认为,裂缝系统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建议对带有边底水的这类气藏的开采速度不宜过高,同时必须控制底水锥进的速度。  相似文献   

4.
千米桥潜山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储层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的发现是20世纪末在渤海湾盆地的重大发现。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由于储集空间类型既有基质孔隙型又有裂缝和溶蚀孔隙型,储层的定量评价难度很大。随着成像测井技术(尤其是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技术)的研制成功,已经可以对近井壁地质现象进行直观、定量的评价;但受探测深度的限制,该技术不能对距离井壁较远储层的储集类型和储集性能的变化做出有效预测。以对千米桥潜山储层的成功评价为实例,介绍了在系统取心刻度测井的基础上采用将3700常规测井资料与成像测井资料相结合的对岩性进行识别的方法,和将有效孔隙分为(与宏观岩心观察和微观分析化验资料相吻合的)基质孔隙、裂缝孔隙和溶洞孔隙的对储集类型和储集性能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应用CMR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定性判别流体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生产井出水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是20世纪末大港油田发现的规模较大的中等凝析油含量的凝析气藏,含油气目的层为奥陶系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该藏投入试采之后,初期产量较高,但压力和产量递减较快、各井间流体组成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各井出水量及水气比变化规律不同)。通过对产出水的矿化度和水气比变化规律分析和溶解水与溶解气比实验研究证明,千米桥潜山生产井板深8井产出水以凝析水为主,而板深7井则存在游离形式的底水。  相似文献   

6.
千米桥潜山是我国近年来在陆上发现的大型碳酸盐岩潜山凝析气藏 ,是CNPC1999年度重大勘探发现之一 ,它的成功开发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气的紧张形势。虽然通过前期的钻探及试采评价 ,取得了许多的重要成果及认识 ,但由于潜山内幕的复杂性、储层高温及存在腐蚀性流体等特殊情况 ,使其开发成为了世界性难题 ,工艺仍面临许多难点。试图在分析评价其储层特征、工艺现状及难点的基础上 ,从工艺配套的角度对开采工艺技术思路提出一些探索性意见 ,为有关专家下步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井壁成像测井、方位电阻率测井和偶极声波测井等新技术,引进Elanplus测井评价系统,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进行评价。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对主要储集层类型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测井分析,讨论了沉积相、微相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确定了有效裂缝展布与区域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应用Elanplus测井评价系统,利用试油井段测井数据,作出总孔隙度与裂缝孔隙度交会图、总孔隙度与深电阻率交会图、裂缝孔隙度与深电阻率交会图,确定各类产能储集层的总孔隙度、裂缝孔隙度及电阻率的下限值,并以此对储集层进行分类。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早期勘探测试资料,结合地震、测井、录井等勘探资料,系统研究了某凝析气藏的储层物性变化、油藏类型、压力系统、储层损害情况、储量及产能。证明利用测试资料进行油藏早期评价,能为下步勘探开发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依据对千米桥潜山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果并结合板桥凹陷相邻地区的构造演化史、生烃史和潜山凝析气藏地球化学特征 ,判定千米桥潜山共有四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充注的是来自板桥凹陷成熟度较低的天然气 ,充注时期大致在沙一段―东营组时期 ;第二期充注的是来自板桥凹陷生成的凝析油气 ,时间大致在馆陶末―明下段时期 ;第三期充注了来自板桥凹陷高成熟凝析油气 ,时间应在明化镇组时期 ;第四期充注了来自板桥凹陷和岐口凹陷的高成熟天然气 ,充注时间为明化镇组至更晚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低密度水包油压井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常压凝析气藏已进入中期开采阶段,由于使用的水基压井液密度均大于1.0g/cm3,洗井时经常有压井液漏失,对储集层损害严重,严重降低产能。室内岩心研究表明,在净压力作用下,储集层的压力敏感性较强,气体流速敏感性损害程度很弱,地层水损害程度中偏严重。在模拟储集层高温条件下,对现场使用的压井液损害储集层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对渗透率小于10mD的气层渗透率的损害平均为53%,这主要是压井液的滤液进入岩心的细小孔喉引起水锁伤害所致。根据不同伤害机理理研制出一种效果较好的低密度(0.84~0.90g/cm3)水包油压井液,抗温168℃,抗水、油污染容量10%,渗透率恢复值平均为90.06%,最低在87.6%以上。表6参6  相似文献   

11.
千米桥潜山油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的千米桥潜山在 1 998年勘探中获重大突破 ,于奥陶系钻获高产油气流。该潜山为一古残丘背斜山 ,奥陶系上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缺失石炭 二叠系、三叠系和中、下侏罗统 ,遭受风化淋滤时间长 ,碳酸盐岩目的层中孔、缝、洞均较发育 ,油气分布在距奥陶系顶部 2 0 0m以内的风化壳储集层中 ,油源对比证实 ,油气主要来自板桥凹陷沙河街组。据目前综合分析 ,该潜山油气藏类型为受风化壳控制的带较大油环的高饱和凝析气藏。图 4参 3 (梁大新摘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千米桥古潜山研究认为,该古潜山奥陶系凝析气藏的凝析油气来源于古潜山北临的板桥凹陷下第三系沙三段,主要为偏腐殖型生烃母质成熟晚期演化阶段的产物;气藏具有多期充注、晚期成藏的特点。是现今中南部远源高部位分布密度相对高的成熟凝析油气、北部近源围斜部位为密度相对低的高熟气的主要原因;运移方向从北向南,通道有东西两条,西自板深701井区注入,凝析油气在板深7、8井区大量聚集,东在板深4井区附近,油气注入后聚集成藏。受板深4井西断层遮挡,不再向南运移。  相似文献   

13.
富台潜山油藏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军 《石油学报》2005,26(3):86-89
分析了富台潜山油藏复杂储层测井解释模型,建立了三重孔隙结构解释模型和电阻率解释模型,求取了三重孔隙参数,并根据三重孔隙在剖面中的变化值,计算了不同储集空间的含水饱和度解释参数,校正了由复杂储集空间引起的含水饱和度的计算误差,从而解决了复杂储集空间流体性质的判识问题。将该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在富台油田碳酸盐岩潜山油藏进行了检验,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千米桥潜山构造油气藏成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千米桥潜山构造位于黄华坳陷板桥构造带。1998年钻于该构造的板深7井在奥陶系试油,获凝析油143.36t/d、气275309m3/d,这一成果标志着大港油田古潜山的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印支期—早燕山期的挤压逆冲使石炭-二叠系遭受剥蚀,奥陶系长期风化淋滤大量形成晶间溶孔,挤压逆冲还使奥陶系形成大量裂缝。晶间溶孔与裂缝的有机配合形成了有利的储集条件,这是形成千米桥潜山奥陶系油气藏的重要因素。千米桥潜山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板桥凹陷沙三3段烃源岩。沙三3段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成烃条件,并在沙一段沉积末期开始向千米桥潜山排烃。千米桥潜山圈闭形成时间早(印支期—燕山末期),上覆中生界、沙三段泥岩盖层厚度可达1300m,第三纪的构造断裂活动对潜山构造影响很小,有利于潜山油气藏的保存。图5(姜平摘)  相似文献   

15.
千米桥潜山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千米桥潜山是黄骅坳陷最典型的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恢复潜山古构造是认识其油气藏特征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运用地质力学方法研究潜山内幕构造之后认为,该潜山的形成基础是古生界印支期宽缓复背斜,在燕山期挤压构造作用下形成由逆冲叠瓦扇和反冲断层构成的三角带内幕构造,抬升受侵蚀形成潜山主体,喜马拉雅的两次古旋拉张使潜山掀斜定型。晚第三纪以来发生整体热沉降,潜山两侧凹陷沙三段生成油气向潜山侧向运移成藏。  相似文献   

16.
渤海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综合评价与裂缝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渤海JZ25-1S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进行了储集层评价和裂缝表征研究。将JZ25-1S潜山储集层纵向上划分为风化壳、半风化壳和基岩3段以及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微裂缝-致密型3种储集层,并利用原油包裹体检测技术、区域地应力方向及声波全波列测井资料评价了裂缝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半风化壳储集层最为发育,孔隙-裂缝型储集层为主要产层,裂缝的主要走向与潜山主断层走向大致平行,以与现今最大地应力方向基本保持一致的晚期开启的倾斜裂缝最为有效。最后综合成像测井精细解释与生产实际应用,确定出定性-半定量的储集层划分标准,将潜山储集层划分为Ⅰ、Ⅱ、Ⅲ3个级别。图10表1参16  相似文献   

17.
大港千米桥凝析气藏低密度压井液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碳酸岩储层地层压力系数已下降到了0.84~0.90,储层温度为165.5~167.9℃.有很强的压力敏感性和水敏性。使用的水基压井液密度均大于1g/cm~3.洗井时经常有压井液漏失,对水锁严重的千米桥潜山储层损害严重。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现场使用的压井液对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的气层存在比较严重的损害,其原因可能是压井液滤液进入低渗岩心的细小孔喉,引起水锁损害造成的;对渗透率大于10×10~3μm~2。的岩心,渗透率恢复值在95%以上。研究出了抗高温乳化剂DR-4和低密度抗高温水包油压井液体系.该压井液密度为0.84~0.90 g/cm~3,在168℃下老化48h不破乳;岩心损害后的渗透率恢复值大于87.6%;具有良好的抗地层水、凝析油污染能力,抗污染容量为1O%;闪点高达80℃,可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变质岩潜山的岩性十分复杂,很多岩石在2.5m梯度电阻率和自然电位曲线上差异很不明显,从而使得岩屑录井资料归位和解释常常产生误差。通过对钻井取心、化验分析、试油投产等资料的研究,利用3700系列测井资料建立了一套识别变质岩潜山岩性的方法,将地质录井资料与该方法的识别结果结合使用,能克服地质录井资料分辨率低、连续性差和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等弱点,提高了在变质岩潜山中岩屑录井剖面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千米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气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判明黄骅坳陷千米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藏的气源问题,对大港地区不 同层位烃源岩进行热模拟实验。采用气源综合动态对比思路,根据对模拟得到的产气率、轻烃、轻烃碳同位素的研究,对千米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进行动态气源对比。对比结论:板桥凹陷和歧口凹陷沙三段烃源类均可为千米桥奥陶系潜山供气,认为潜山凝析油主要来源于烃源岩成熟阶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烃源岩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