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稀土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变压吸附CO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活性炭负载Cu(I)为原料,添加适量稀土化合物制备成稀土复合吸附剂。实验测定了CO、CO2、CH4、N2在稀土复合吸附剂和5A分子筛上的吸附平衡,考察了CO、N2混合体系在稀土复合吸附剂和5A分子筛上的变压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CO有很高的选择性,能满足变压吸附的要求,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荫  张永春 《化工进展》2013,32(11):2773
我国对食品级二氧化碳要求较高,在其生产过程中乙烷的脱除是难点。文章首先考察了市售的不同吸附剂,包括Y型、X型、A型等分子筛类,椰壳和煤基活性炭以及吸附树脂等吸附剂对CO2中微量C2H6的吸附效果,之后考察了不同浓度盐酸酸改性与氢氧化钠碱改性、双氧水氧化改性、氨水还原改性等改性条件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高比表面积、丰富微孔和适量中孔结构的活性炭更有益于二氧化碳中微量乙烷的吸附;浓度为1%的盐酸溶液浸渍活性炭3 h后,能增强其对CO2中微量C2H6的吸附能力;浓度3%、浸渍时间6 h为氢氧化钠碱溶液改性活性炭的最佳条件;弱氧化剂双氧水改性能略微提高活性炭对二氧化碳中乙烷的吸附能力,弱还原剂氨水改性对吸附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疏水硅胶复合吸附剂吸附油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发出一种上层为活性炭、底层为疏水硅胶的复合吸附剂,并与活性炭、硅胶单独吸附汽油蒸气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吸附剂及油气质量浓度对吸附容量及吸附热有大的影响。研究活性炭与硅胶不同体积比对吸附质量比和温度的影响,得出最佳体积比为1∶1。这样高质量浓度油气先被底层的硅胶吸附,低质量浓度的油气再被上层的活性炭吸附,从而综合利用了硅胶的不燃烧及活性炭吸附质量比高的特点,从工艺技术上降低了活性炭吸附放热的安全问题,进而还可适当提高活性炭有效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近年来介孔硅分子筛负载型吸附剂、聚合物负载型吸附剂、沸石负载型吸附剂、活性炭等不同载体CO2固体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CO2的吸附性能研究情况,同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锰盐对普通颗粒活性炭进行改性,添加少量铁屑后,获得了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铬具有更强吸附能力的改性活性炭铁吸附剂。该吸附剂具有吸附速度更快、吸附量更大以及适应p H范围更宽的特点。对低浓度含铬废水,改性活性炭铁吸附剂能在p H为6~7、接触时间为1.5 h实现90%以上的总铬去除率。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吸附甲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柱状活性炭为吸附剂,在空塔气速V为3.54cm/s,气体停留时间t为30s,入口气体中甲苯浓度Ci为1800~2400mg/m3的实验条件下,研究活性炭的甲苯吸附性能。根据吸附穿透曲线,求得活性炭吸附容量为0.179kg(甲苯)/kg(活性炭),传质区高度为12.7cm,并用Moment理论处理吸附过程,得到活性炭吸附甲苯的理论穿透曲线模型。  相似文献   

7.
净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的生产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兰英 《净水技术》2005,24(5):42-44,48
大批量生产的煤质颗粒活性炭从生产工艺总体上分成四种,即原煤破碎活性炭,柱状活性炭和柱状破碎活性炭、压块破碎活性炭,而国内在自来水深度处理中应用的主要是原煤破碎活性炭、柱状活性炭和柱状破碎活性炭.“饱和”活性炭的再生或资源化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根据活性炭质量标准、静态吸附、动态吸附柱等进行活性炭选择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活性炭选择评价体系,为活性炭的生产与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郭红娜  张永春 《广州化工》2013,(13):124-126
考察了低浓度甲烷在不同种类吸附剂上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发现活性炭类吸附剂对甲烷的吸附性能较好。以椰壳活性炭为吸附剂,考察了高温热处理、氨水改性及金属改性对活性炭甲烷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对活性炭进行高温热处理、氨水处理后其甲烷吸附性能降低,金属改性对甲烷吸附性能的影响视金属的种类而定。  相似文献   

9.
赫帅 《安徽化工》2021,47(1):33-35
以HZSM-5(280)分子筛为吸附剂,添加玻璃纤维、黏合剂制备涂层浆液涂覆在蜂窝陶瓷载体上制成整体式蜂窝陶瓷分子筛吸附剂.涂覆工艺决定着整体化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好坏,同时涂覆量、VOCs类型也会对吸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涂覆量增大会延长吸附饱和时间,并降低吸附饱和容量;随着VOCs极性的增大,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0.
氯霉素生产所排放硝基废水的吸附处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采用一种新型吸附材料——活性炭纤维作为吸附剂,以制药厂氯霉素车间排放的硝基废水为对象,系统研究了活性炭纤维对硝基废水的表观平衡吸附量、动态穿透特性、吸附影响因素以及吸附剂的再生性能。研究表明活性炭纤维处理硝基废水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具有优异的再生性能,可以替代传统的颗粒状活性炭。  相似文献   

11.
微孔材料降低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兰英  钟科军  刘琪  谢新萍 《化工进展》2005,24(12):1342-1346
微孔材料因其具有大比表面积、对低浓度/痕量物质的高效吸附及表面化学可修饰性而越来越受到烟草科技工作者的青睐。综述了微孔活性炭和微孔分子筛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降低卷烟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并展望了今后微孔材料在卷烟降焦减害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柱吸附带长与设计流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在活性炭柱状动态试验基础上,提出炭柱中活性炭吸附带长度的推求方法,建立了炭柱中设计流速与活性炭吸附带长度的数学模型,对净水装置炭柱高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活性炭为基础吸附剂,考察不同类型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以及不同改性方法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乙硫醇的吸附性能通过变压吸附装置所得的穿透曲线评价。采用低温氮气吸附脱附表征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果显示椰壳活性炭具有较大的吸附量。通过氧化、酸碱和浸渍金属离子改性椰壳活性炭发现,负载铁离子的吸附性能最好,吸附量为122.4mg/L,提高幅度为48.5%。  相似文献   

1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PM2. 5之后的大气污染物,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工业上常用的VOCs处理技术有回收技术和销毁技术,其中吸附法是回收技术中非常有效的方法,而吸附剂是吸附法的核心。因此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吸附剂,如活性炭,分子筛,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研究前景提出展望,未来的吸附材料应具有吸附能力强、吸附选择性好、容易再生、机械强度高、化学性质稳定、来源广、价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改性活性炭吸附除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秸秆、木屑、煤渣等所制备的活性炭及其活性炭负载铁作为吸附剂,用于水中As(Ⅲ)的去除。考察了活性炭种类、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和吸附剂投加量等对As(Ⅲ)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木屑制备的活性炭所负载铁作为吸附剂,对水中As(Ⅲ)的去除效果最好;As(Ⅲ)的去除率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和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活性炭吸附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在结构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对5种柱状活性炭开展FT-IR和N2等温吸脱附表征的基础上,以煤化工实际高盐有机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究了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柱状活性炭的吸附行为,并进一步将这5种活性炭吸附性能的量化结果与孔隙结构特征逐一进行关联,线性拟合结果表明:柱状活性炭的介孔孔容及总孔容与其对有机物的平均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0),是影响吸附有机污染物能力的决定性结构因素;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依次减弱,而微孔孔容几乎无影响。本研究将有助于指导实际水处理过程筛选或研发高性能的活性炭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以活性炭纤维为吸附剂从水溶液中吸附醋酸丁酯的吸附静力学、动力学规律及动态吸附特性。实验表明,活性炭纤维对醋酸丁酯的吸附量较大,吸附速度快,动态吸附、脱附性能好。该方法可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吸附法柴油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谟鑫  李忠  夏启斌  肖静 《广东化工》2005,32(12):42-45
本文从吸附剂改性、吸附脱硫机理和吸附剂再生等方面综述了以活性炭、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等为吸附材料吸附脱除柴油中硫化物的最新进展。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无机硫和有机硫,其中有机硫占80%以上。在活性炭表面,金属氧化物或分子筛上负载过渡金属都可提高其对硫的吸附能力,π键配位吸附脱硫技术是脱除噻吩类硫化物的有效方法。吸附脱硫是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脱硫技术,然而,要加速这一技术的工业化进程,开发对稠环噻吩类硫化物具有高选择性、高吸附量、易再生的吸附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在活性炭柱状动态试验基础上,提出炭柱中活性炭吸附带长度的推求方法,建立了炭柱中设计流速与活性炭吸附带长度的数学模型,对净水装置炭柱高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别采用疏水硅沸石Si-1和高硅HZSM-5分子筛吸附剂,对碳酸二甲酯(DMC)-甲醇(MeOH)气相共沸物进行动态吸附分离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疏水硅沸石Si-1及高硅HZSM-5分子筛均选择性吸附DMC,且表现良好的吸附分离性能。其中Si-1对DMC的吸附选择性达86%,100 g吸附剂对DMC的饱和吸附质量为3.48 g,分离因子α为14.77。此外,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疏水硅沸石Si-1和高硅HZSM-5分子筛的特性基团,并采用热重分析对吸附饱和的吸附剂进行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ZSM-5分子筛含Si—OH和H+强吸附位,DMC在其上的吸附为强化学吸附;而DMC在硅沸石上的吸附是选择性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