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预处理-反渗透(RO)浓缩-树脂吸附-纳滤分盐-蒸发出盐的工艺处理高碱度高盐工业废水。结果表明,冷冻结晶和蒸发结晶产出的Na2CO3和NaCl产品纯度均大于99%,满足《工业盐》(GB/T5462—2015)工业干盐一级标准和《工业碳酸钠》(GB/T 210—2022)Ⅱ类一等品标准;纳滤分盐步骤产生的纳滤浓水可以代替石灰沉降树脂再生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树脂再生水经纳滤浓水沉淀后钙离子、镁离子均低于100 mg/L。本工艺能够实现高碱高盐工业废水和纳滤浓水的资源化利用。工艺全程保留水中碱度,未投加任何药剂,产生的污泥量少,能够有效减少运行费用并提高废水回收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农化厂前处理后的低浓度有机磷废水,结合反渗透浓缩技术与芬顿氧化技术进行小试研究。确定了较优处理工艺:总磷2 mg/L左右的原水经预处理后,利用反渗透膜将其浓缩至20 mg/L左右;在T=55℃、pH=3、n(Fe~(2+)):n(H_2O_2)=1:4的条件下,将反渗透浓水氧化处理2.5 h,待总磷降至4 mg/L以下,与部分反渗透产水混合排放,排放水总磷小于0.5mg/L(符合一级排放标准,见表2),剩余的反渗透产水则可以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化工废水零排放与资源化势在必行,水处理相关技术也需进一步完善。以氯碱废水经回用装置处理后的RO浓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除硅-药剂软化-树脂软化"前处理后,采用"超滤-纳滤-反渗透"进行分盐浓缩,并对预处理废水的除硅、除硬、NF分盐和RO浓缩等处理效果进行分析。中试结果确定相关工艺的操作参数,并验证膜集成工艺可以实现氯碱废水中盐的分离与浓缩,为废水零排放/资源化项目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4.
超滤技术处理丙烯腈厂循环水排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反渗透除盐处理的丙烯腈厂循环水排污水可以作为锅炉的补给水,但是丙烯腈厂循环水排污水进入反渗透系统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预处理。提出采用超滤技术作为反渗透除盐的预处理方案,并通过现场中试试验证明,采用超滤技术处理丙烯腈厂循环水排污水的产水能够满足反渗透除盐系统进水的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5.
煤炭是我国主要化石能源,煤化工工业是我国现代化工的重要支撑。煤化工工艺伴随大量新鲜水的消耗,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高含盐水,如何有效处理高含盐水进而对其资源化利用成为难点,同时也是极具价值的课题。实验证明,采用预处理(除硬、除浊、除COD)、深度软化单元(树脂吸附)、深度浓缩单元(GTR、ED)的工艺路线能将煤化工高含盐废水浓缩到22%以上,进而通过MVR多效蒸发回收产品盐实现高含盐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煤化工浓盐水高CODCr、高氨氮、高TDS的特点,设计采用预处理+两级反渗透技术对原水进行处理,产水回用,浓水通过多效蒸发结晶浓缩成杂盐。介绍了该工艺的流程设计及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该工艺水资源回收率达到99%以上,最终达到废水零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近几年的节能减排技术,包括:二级反渗透浓水回收利用、循环水泵三元流叶轮改造、二次盐水树脂塔再生废水回收利用、固碱蒸发二次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膜法除硝系统工艺优化改造。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热电厂的各种水的品质,根据不同情况回收利用:反渗透浓水用作除铁过滤器反洗用水,超滤浓排和超滤反洗水回收至循环水系统,汽轮机凝结水和蒸汽疏水回收到除盐水箱.实施后,每年可减少新水消耗418 300 m3,降低了水资源消耗,减少了废水外排.  相似文献   

9.
余热发电化学水处理装置采用一级反渗透+树脂除盐工艺流程,运行过程中出现膜元件结垢堵塞现象,无法稳定运行,产水水质较差。对一级反渗透工艺流程进行二级改造后,反渗透装置除盐率、产水电导率、产水水质大幅提高,降低了操作强度,保证了余热发电汽水品质合格。  相似文献   

10.
以电泳漆废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反渗透膜分离与工业水处理集成工艺,开发反渗透膜法废水资源化新技术、辅助配套设备、自动控制设备和膜清洗设备等,来取代现行的超滤与反渗透耦合电泳漆废水浓缩回收技术,以期最终实现产业化。本研究所研制电泳漆废水浓缩回收装置处理量为0.5 t/h,处理每吨水能耗2 kWh,水利用率达到100%,且回收后的电泳漆完全符合电解槽中电泳漆的纯度要求,回收后水质完全符合清洗、冲洗水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某炼油厂的污水场二沉池外排污水为水源,经预处理+超滤+反渗透工艺处理后产水回用于脱盐水站补水。其中预处理包括高效纤维过滤、生物活性炭和电絮凝。试验结果表明,高效纤维过滤+生物活性炭+电絮凝+超滤+反渗透工艺可行,炼油废水经过该工艺处理后,出水中油≤1 mg/L、CODMn≤1 mg/L、氨氮≤1 mg/L,达到了该厂对离子交换树脂进水要求。  相似文献   

12.
《化工设计通讯》2016,(9):47-48
介绍了一种高浓高盐化工废水的资源化综合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废水集中,加入有机絮凝剂,沉降大颗粒杂质和大部分的悬浮物、漂浮物;加入活性炭吸附剂,吸附有机质;过滤,除去水中的颗粒状杂质、胶体物质和悬浮物,然后通过一级纳滤分离废水中的一二价离子;含一价离子水经过反渗透,制得纯水可作工业用水;浓水经过电渗析进行一价盐的提浓,得到NaCl副产物;含二价离子水进行冷冻结晶,离心后结晶体层经过双级膜电渗析,制得酸碱产物,水层进行纳滤处理;吸附了有机质的饱和吸附剂经过脱水干燥,进行回收利用。该工艺成本低,可同时去除废水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盐,并加以利用,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13.
反渗透系统设计及预处理工艺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反渗透除盐技术被公认为当前给水除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反渗透系统有否成功地运行,优良的设计及预处理工艺的合理选择是首要先决条件。文中主要针对RO系统的预处理工艺及系统设计有关方面技术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将黑色岩系(石煤)钒矿粉碎后与复合添加剂混合,经转窑氧化焙烧、水淬浸取与湿法球磨分级、双重搅拌动态浸取与交换、饱和树脂清洗与解吸、解吸液除杂与沉钒、粗钒脱水与脱氨等工序,生产出高品质五氧化二钒。通过对上述各工序影响钒浸出率的因素进行综合试验与工业实践,总结出从黑色岩系(石煤)钒矿中提取五氧化二钒的新工艺。该工艺实现了石煤钒矿中钒的焙烧转化浸出率在80%以上,矿粉中钒的综合回收率大于70%,产品质量优于YB/T 5304-2006《五氧化二钒》98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彬  李燕 《净水技术》2011,30(5):80-84
反渗透给水的预处理一般包括源水到反渗透给水泵之前的一切处理[1].良好的预处理是反渗透装置长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通过对上海焦化有限公司除盐水二组反渗透及其预处理系统在开车初期污染频繁、保安过滤器滤芯寿命过短等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处理系统改进方案,实施后,消除和减少了给水污染,为反渗透系统的可靠运行打下良好基...  相似文献   

16.
反渗透浓水回收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渗透预处理装置浓水排放量为65t/h,其浓水的含盐量很高,利用氧化铝生产工艺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钠、苛性碱等碱类物质,pH值达到13左右的特点,将氧化铝生产工艺废水与反渗透浓水混合进行软化处理,降低易结垢的钙镁离子含量,并对难去除的硫酸盐进行稀释降低浓度,软化水回用到蒸发循环水等系统。该方案实施后效果十分显著,回收反渗透浓水约65m3/h,降低生产用水费用约129.5万元/a。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絮凝浮选+多介质滤器+弱酸床树脂”对印染废水进行除杂软化膜前预处理,预处理产水再经过RO浓缩和NF分盐将废水中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进行有效分离,并对分离后两股盐溶液分别进行盐回收和制酸碱处理。通过对废水除杂、膜分盐浓缩及双极膜产酸碱等处理效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回收盐硫酸钠品质达到II类一等品标准,可回用于印染加工过程,同时废水中盐转化制得的酸碱可用于系统的再生及中和处理等。该处理工艺实现印染废水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为废水除杂及资源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结合吉林石化公司乙烯厂除盐一级制水装置生产现状,对反渗透制水工艺进行分析,成功利用反渗透技术对一级除盐制水系统进行扩能改造,解决了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同时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对其产生的浓水进行全部回收,在减少传统的离子交换床再生酸碱消耗的同时,减少了大量废水的排放,降低了除盐制水成本。  相似文献   

19.
谢华  姚蕾  王国君 《辽宁化工》2014,(9):1163-1164
介绍了反渗透浓水回收方法、流程及工程改造实施后的应用情况。通过对反渗透浓水及工艺废水的回收再利用,提高了水的资源利用率,具有广泛的经济性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阐述了采用微滤-纳滤-高压反渗透-超高压反渗透组合工艺浓缩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废水的工艺流程、参数等。以连续运行方式考察了各级膜的浓缩性能和污染物的截留情况,结果表明膜组合工艺能够有效截留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且产水水质稳定达到电厂回用水要求。脱硫废水中的氯离子等盐分浓缩3.5倍,使进入后续蒸发工艺的水量减少60%以上,并有效分离水中的二价盐和单价盐,得到含有高纯度NaCl的浓盐水。浓缩液的总溶解性固体(TDS)达到100 000 mg/L以上,替代蒸发浓缩工艺实现了脱硫废水的高倍浓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