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汪洋  彭皖生 《治淮》2001,(5):22-24
阜阳节制闸于1958年2月动工兴建,从3月24日浇完第一块底板即开展了沉降观测。该闸分别在底板上布设了28个垂直位移标点,在闸墩(岸墙)上布置了36个垂直位移标点,其中每个闸墩及缝墩两侧在上、下游墩头各埋设一个标点。1958年12月8日接测闸墩标点高程(把施工期底板累计沉降量一并计入)作为始测高程(延用至今)。1962年便发现个别闸墩标点有微值回升趋势,到1978年已普遍回升到高于始测高程,1988年累计回升平均达40mm。1989年5月经有关勘测部门测量发现,阜阳市城区产生了较大地面沉降,而该闸闸址正处于地面沉降漏斗区,由于起测基点下沉而其标高又未修正,以致出现了闸基持续多年回升的假象。由于受地面沉降影响,闸基产生了过大的沉降量(差),造成底板止水断裂失效,危及闸身安全。1995年11月对闸基进行了加固  相似文献   

2.
海河水系平原地区水闸沉降观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地面沉降、水闸的自重和闸室上、下游水位不断变化,海河水系平原地区水闸存在垂直位移现象。垂直位移观测应由观测绝对垂直位移和相对垂直位移两个相互补充的系统所组成。通过以往垂直位移观测数据分析,水闸存在不均匀沉陷性和水闸沉降观测的特点,由此提出水闸垂直位移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面沉降、水闸的自重和闸室上、下游水位不断变化,海河水系平原地区水闸存在垂直位移现象。垂直位移观测应由观测绝对垂直位移和相对垂直位移两个相互补充的系统所组成。通过以往垂直位移观测数据分析,水闸存在不均匀沉陷性和水闸沉降观测的特点,由此提出水闸垂直位移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三河闸工程于20世纪50年代投入使用,为了研究三河闸现状变形沉降结果,采用Trimble DiNi03仪器对每年汛前汛后进行观测,同时选用2018年汛前、汛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备简便、精确等优势。通过分析,三河闸汛前、汛后垂直位移变形量较小,上半年大部分测点呈下沉趋势,下半年呈抬升趋势,规律较为显著。采用Trimble DiNi03仪器对三河闸工程进行垂直位移监测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5.
以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为研究对象,观测地表沉降对工程垂直位移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沉降不但会引起水利工程垂直位移的异常变化,而且会引起参照水准点的高程不稳定,导致水利工程垂直位移观测数据失真.为精确测量水利工程垂直位移变化,特别是易产生地面沉降地区,保障水利工程安全有效运行,需定期联测沉降范围外水准点进行校核,同时可为苏北沿海地区水利工程垂直位移观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监控深厚软基上拦河水闸的运行安全,潮州供水枢纽布设有上下游水位、闸坝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扬压力和地基反力等监测项目。根据闸坝闸墩运行期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监测数据,分析位移值的大小、变化趋势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东西溪水闸闸墩均随时间逐渐向下游移动,存在上游大、下游小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值和变形差存在一定的趋势性增大。初步判断拦河闸工作性态基本正常,后期应加强观测,及时分析反馈指导闸坝运行。  相似文献   

7.
从甘泉堡防洪工程节制分水闸概况出发,运用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工况下闸基整体结构的沉降位移、荷载情况几应力分布等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节制分水闸整体沉降位移不大且沉降变形均匀;闸室结构主要受力形式为压应力,局部拉应力由于数值较小且均匀而忽略不计,各工况下闸室结构应力远小于闸室地基极限强度应力,故而闸室结构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2003年6月10日,三峡水库蓄水至135m高程后,永久船闸建筑物闸顶从一闸首至六闸首沉降量有明显差异,拟合模型计算结果说明,在水库蓄水后的垂直荷载影响下,船闸建筑物的垂直位移表现出线性均匀的变化特征。由于船闸建筑物与开挖岩体为整体结构,因此,这种垂直位移特性实质也是岩体的垂直变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南岸节制闸和退水闸的闸基强度、闸基沉降及闸基抗滑稳定等问题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设计方案的设计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退水闸闸基最终沉降量为7.7cm,满足允许沉陷量要求;退水闸和节制闸不会发生表层滑动,也不会产生深层滑动.  相似文献   

10.
大和平节制闸自竣工并投入运行已有36年。2009年1月安全检测结果显示,闸室左侧基础沉陷,控制室部位的交通桥桥面比中部桥面低40cm,左侧护坡比闸墩多沉陷5cm,闸基在垂直水流断面上呈现出明显不均匀沉降。在地质勘察工作基础上,对大和平闸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为除险加固设计提供依据,并提出处理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香炉山输水隧洞泵闸枢纽地质环境复杂,基坑工程的建设面临多方面因素影响,为此针对该基坑工程开展支护结构方案优化设计。利用FLAC 3D 对不同支护结构型式下的基坑沉降、闸站沉降以及桩体位移进行了仿真计算,评价认为内支撑支护方案最优,且桩间距控制在不超过2.5m 最为适宜。研究成果可为水工建筑基坑工程支护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港口堆场的施工隔堤进行现场监测,了解港口陆域吹填与隔堤填筑施工过程中堤身的变形(包括侧向位移与垂直沉降)以及地基土的应力变化(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与消散)情况,掌握土体固结程度和地基变形规律,为控制陆域吹填和隔堤填筑的施工速度提供依据,确保软土地基施工隔堤的稳定。通过各项监测的测试数据表明,隔堤施工过程控制良好,符合设计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3.
垂直位移是水利工程安全监控的重要项目。现有监测系统通常采用双金属标实现实时监测绝对垂直位移即整体沉降现象,本系统采用基点自动连测实现实时监测绝对垂直位移,使用表明,本系统精度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4.
罗居剑 《人民长江》2012,43(9):13-16
某水闸建于沿海一内河河口上,地基属软基,经一段时间运行后节制闸门架发生了内缩变形,导致闸门无法正常启闭。通过对该枢纽建设、运行期全过程的综合分析和三维有限元计算,得出门架内缩变形的主要原因为建筑物间的沉降差和沉降缝的设置不当,而施工期的变位和沉船、岸边超载作用则加剧了门架的内缩。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闸室产生内缩变形的若干设计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十里垅贮灰土坝坝基用砂井及预压处理软弱地基,根据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值,严格控制施工速率,并加强现场干密度控制及试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大坳面板堆石坝坝体沉陷及水平位移观测设施布置,并对施工期、蓄水期、运行期大坝沉降及水平位移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坝坝料岩性偏软,压缩性及流变性偏大,坝体在施工期、蓄水期的沉降与水平位移均偏大,但运行期的沉降与水平位移已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对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大坝变形监测成果的分析表明:大坝基础水平位移很小,处于稳定状态;坝基垂直位移总体呈沉降趋势,最大沉降量21.58mm,相邻坝段坝体沉降量绝大多数小于1mm,无不均匀沉降;左厂1~5号坝段等部位基础水平位移很小,坝基沉降量相对较小,无不均匀沉降;升船机上闸首坝段由于建基面高程较高,受蓄水影响不大,水平和垂直位移变化不大。总之,大坝变形量值均在设计范围内,规律合理,大坝工作性态正常,大坝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试验和数模对闸门流激振动响应仿真模拟是研究闸门振动的一种有效方法。以某水电站泄洪底孔弧形闸门为具体研究对象,根据模型试验要求设计了水力学和水弹性模型,进行了支铰力荷载量测和流激振动响应试验,分析了泄流条件和闸门、闸墩振动的关系,同时将试验所得荷载分别施加于闸门—闸墩耦合数值模型和将闸墩处理成刚性约束的数值模型进行动力响应计算。通过对比分析,认为闸墩振动对闸门动应力和垂向动位移影响较小,但对闸门水平向和侧向动位移影响较大。最后结合数模和物模对闸门振动进行了安全分析。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富水砂层地下连续墙深基坑变形特性对深基坑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某车站地下连续墙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方法研究降水渗流作用下富水砂层地下连续墙深基坑施工变形性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曲线分布随开挖深度加深由“斜线”形—“弓”形—倒“V”形演变,墙体最大水平位移Ux,max及其位置深度Hx,max与开挖深度he符合线性关系,最大水平位移约为(0.048%~0.082%)he,其深度位置约为(0.60~1.20)he;地表竖向位移曲线分布沿横向水平距离呈凹槽形,沉降槽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变宽、加深,沉降变形显著影响区为(1.0~1.5)he,距坑边(1/3~1/2)he处地表沉降最大;考虑地下连续墙与止水帷幕共同作用的富水砂层深基坑变形与实测结果更为吻合,且帷幕隔水和挡土作用对基坑变形影响显著;地下水位上升、砂层厚度加深均引起墙体水平位移和地表竖向位移增大,当风化砂岩层渗透系数较大时,渗透系数增加对坑外地表竖向位移的影响较墙体水平位移显著,合理的止水帷幕深度及间距参数有利于控制基坑变形和保持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桓仁水电站位于浑江中游,处于辽宁省桓仁县城东北,是浑江流域第一期水电开发工程。主要结合观测资料,对近几年桓仁水库的水位、大坝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2007-2011年水库无破坏运行状况,水库水位变幅未超过历史水位变化范围;②大坝各坝段近5年位移值及变幅呈正弦规律变化,夏季温度高,坝体向上游平移,冬季温度低,坝体向下游平移。对比表明:左岸挡水坝段位移比中部溢流坝段和4#以右的挡水坝段位移略小;③坝顶沉陷随气温呈正弦规律变化,夏季气温高,坝体上抬;冬季气温低,坝体下沉。对比表明:中间溢流坝段沉陷量比两侧挡水坝段沉陷量略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