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孔雀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采用构建"草型清水生态系统"方案,其核心在于通过人工干预措施,在湖泊底部构建沉水植物群落,同时按照生态系统控制需要投加鱼类、底栖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以沉水植物为主导的水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利用水生动植物净化体系,建立健康完整的湖泊水生态系统,可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以保证整体景观的长效稳定。  相似文献   

2.
洪泽湖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水库型湖泊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为重要的调蓄过水通道,生态安全问题已日益突显。以洪泽湖水生态调查为基础,分析近年洪泽湖水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并从洪泽湖的水生态健康程度、流域污染物输入状况、水质安全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等方面着手,对洪泽湖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洪泽湖生态安全在生态服务功能、污染物输入、供水水质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防范对策,构建健康生态系统,最终实现湖泊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价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建立了由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等3个层次构成的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河流、湖泊及水库等3套系统,其中河流评价指标16项,湖泊评价指标21项,水库评价指标21项,用于对北京市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以密云水库和北运河流域为例,于2019年5、8、10月进行水生态监测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密云水库健康综合指数为87.76,水生态健康状况处于健康等级;北运河流域的水生态健康状况呈现空间性差异,其总体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韩梅  尚春林 《治淮》2015,(3):13-14
水生态监测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提供系统水文水环境资料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科学管理和保护的基础。通过对河流进行水生态监测,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修复、水资源规划、水污染防治、生态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一、水生态监测的目的和意义水生态的全称是水生态系统,可以理解为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生物群落及其以水为主的有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与水相关的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同水体为主的  相似文献   

5.
地表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前提,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地表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相关的概念定义出发,探讨了当前地表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重点梳理了湖泊、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总结了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常用方法,然后对当前地表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今后的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过水型湖泊漕湖水生态环境与望虞河引江济太的响应关系,结合调查资料与数学模型手段,初步探究漕湖水环境和水生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望虞河引江济太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漕湖水环境呈现显著的“西侧劣于东侧”的空间分布特征;漕湖水生态系统相对较为脆弱;以水环境关键因子TP为代表,望虞河引江济太对漕湖的影响面基本控制在中西部湖区,望虞河来水进出漕湖后,TP浓度可削减2%左右。研究成果可为漕湖水环境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估、水环境改善以及生态系统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淡水湖泊资源丰富,且多为中小型浅水湖,受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城市化率高,人类干扰强烈,境内湖泊面临着富营养化、服务功能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太湖流域东南部苏州市吴江区的湖泊群为例,在分析浅水湖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类型湖泊生态健康的概念框架,构建湖泊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选择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人类活动干扰与生态建设4个要素共12个指标描述湖泊健康水平,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与人类对湖泊资源的粗放式开发是造成湖泊生态功能失衡的主要原因。以评价结果为指导,制定典型湖泊三白荡的生态修复与建设的措施与方法,旨在为湖泊生态系统管理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闸控通江浅水湖泊水位变化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湖泊水位变化及其对入湖径流、水闸调控、江湖关系和人类开发活动等因素的响应很有必要.以长江中下游典型闸控型通江浅水湖泊菜子湖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2016年湖区、通江闸上、通江闸下、长江干流4个代表性水文站点的实测水位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湖区围垦...  相似文献   

9.
在湖泊保护规划中,合理确定过水型湖泊的行洪通道,对于湖泊的保护、开发、利用及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此以高邮湖为例,通过利用一维、二维水力计算,了解高邮湖行洪期间湖区流速分布状况,区分行洪主流区域和扩散区域,为合理确定湖泊的行洪通道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从而真正实现湖泊“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  相似文献   

10.
引水工程湖泊水生态效应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保障区域供水安全与应对湖泊蓝藻水华灾害的工程措施,引水工程对湖泊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综述国内外引水工程湖泊水生态效应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国内外针对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引水工程,阐述了引水对湖泊水文动力、理化环境以及生物群落的影响,总结了引水工程对湖泊水生态影响的评估方法,提出了引水工程湖泊水生态效应研究前景,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引水调控工程的科学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电站在汛末期发电兴利、汛末蓄水、无效弃水、下游生态需水等多方面存在的水资源利用矛盾,开展了考虑生态流量需求的汛末蓄水调度研究。首先借助于逐月最小生态径流法,计算了两库水电站蓄水期下游的最小生态流量过程,进而提出了基于调度图的改进提前蓄水方案,并引入了生态流量满足度结合其他兴利指标对蓄水方案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到生态流量需求的改进提前蓄水方案,在提高梯级汛末蓄满率、增大发电效益以及减少弃水量的同时,两座水电站的运行出力、下泄流量过程更加平稳,生态流量满足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研究成果可为溪洛渡-向家坝梯级调度运行、提高蓄水兴利与生态效益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通江湖泊,其出流特征及水位涨落同时受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进而形成较为复杂的江湖水文情势关系。为研究长江对鄱阳湖作用的变化规律,依据鄱阳湖五河以及出湖控制水文站1956—2016年水文数据,探讨长江对鄱阳湖倒灌水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五河七口控制站2003—2016年年平均径流量相比1956—2002年有所降低。鄱阳湖倒灌水量、倒灌天数均与汉口站来水和鄱阳湖入湖水量之差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2003年后,三峡水库的蓄水或放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湖作用的季节变化和鄱阳湖流域的旱涝机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长江对鄱阳湖的倒灌频次。通过对倒灌水量和倒灌天数的分析可知,在1960年代、1980年代和21世纪初,长江上中游来水对鄱阳湖的作用相对强烈;而在1970年代、1990年代和2010年以后,长江上中游来水对鄱阳湖作用较弱。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变化条件下长江与鄱阳湖江湖关系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生态建设是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结合苏州市水生态系统特点、水生态保护目标分布及敏感生态问题确定河湖生态调查指标,据此调查分析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河湖存在的水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善水环境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对长江流域气候和水文变化、来水量的减少、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上游大量兴建水利设施等因素导致既定的需水方案已经不能满足这个矛盾,以原三峡水库汛末蓄水调度方案为模型基础,综合考虑防洪、发电、航运、下游抗旱补水和生态需水量等约束条件构建多目标数学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汛末蓄水方案调度规则的6套汛末提前蓄水方案。根据每个汛末提前蓄水方案在年平均蓄满率、末水位、发电量、弃水量等方面的比较,来确定最佳提前蓄水方案,并选取来水较枯的典型年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汛末提前蓄水方案,既能够有效控制三峡水库防洪风险又能最大限度挖掘兴利效益,是常规调度和生态调度相结合的最佳蓄水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安鱼化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观测总结了鱼化湖季节性蓝藻发生的现象和规律,表明蓝藻水华的发生季节与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密切相关,人工湖蓝藻水华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外源因素和内源因素。在蓝藻水华现象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鱼化湖具体特点提出了蓝藻的治理方法,所得结论与建议可为以后人工湖蓝藻预防与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三峡库区蓄水前后监测的水文、水质及泥沙资料,分析水文、水质、泥沙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蓄水前后泥沙的变化引起的水质变化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蓄水后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库区含沙量显著减小,引起相应的浑样污染物浓度明显减小.水库运行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泥沙对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沉水植物是维持浅水湖泊清水态的关键因子,其覆盖度是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植物措施的重要参数。从沉水植物作用机理出发,通过收集天然浅水湖泊沉水植物变迁情况,分析国内外相关学者和工程的研究成果,得出在浅水湖泊沉水植物覆盖度设计时可在50%~70%范围内取值;对于污染负荷小的湖泊,可以取相对较低的值;对于水塘,其取值可按约30%考虑;当营养盐浓度超过阈值时,覆盖度应处于较高的水平。根据工程经验,在污染源恒定的情况下,覆盖度越高,对水质可起到越好的维持效果。同时,针对影响沉水植物覆盖度的有关因素,例如底泥污染、水体透明度以及季节变化等作了思考并给出了相关建议。研究结果为今后浅水湖泊沉水植物恢复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防洪风险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峡水库现有优化调度和试验性蓄水方案的基础上,拟定了6组提前蓄水方案,开展提前蓄水的防洪风险和效益分析计算。选择1952和1964年为典型年,分别推求分期设计洪水过程线。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9月1日从145 m开始起蓄,9月30日均匀蓄至160.0m,其1 000年一遇分期设计洪水对应的风险率和风险损失率分别为0.39%和1.47%,防洪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与原方案相比,多年平均可增加发电量24.65亿kWh,减少弃水量25.32亿m 3,汛后蓄满率和平均蓄水位分别提高到95.35%和174.8m。  相似文献   

19.
基于洪泽湖的地理地形特征,采用MIKE平台构建了湖泊及其蓄滞洪区联合运用的水文水动力模型,实现了对湖、陆水流运动和水量交换与控制的精细化模拟,并制定了后汛期不同蓄水时机和蓄水方案构成的蓄水策略样本库;通过丰、平、枯多种来水情景大规模的数值模拟,对不同典型年蓄水策略进行了评价和优选。结果表明:若洪泽湖后汛期来水属于丰水年系列,应于9月10—20日偏后期伺机蓄水,采用“先泄后蓄”、泄水效率较高的蓄水策略,尽量避开完整的洪水过程;若来水属于平水年系列,应于9月10—20日偏前期伺机蓄水,采用“先泄后蓄”、泄水效率较低的蓄水策略,在洪水的退水阶段起蓄;若来水属于枯水年系列,应于8月31日—9月10日起蓄,采用“先蓄后泄”的蓄水策略,泄水效率的选择应结合来水预报信息,在洪水的起涨段或中段即可拦蓄。  相似文献   

20.
城市湖泊生态环境需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湖泊在自身形态、功能和水循环特性上与天然湖泊有很大的差异,城市湖泊主要靠人工引水来满足生态环境需水,现有天然湖泊的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城市湖泊。根据满足城市湖泊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水要求,以防洪控制、水质控制和景观水位控制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确定城市湖泊需要引水量和引水水质的计算模型。经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生态环境需水实证分析,取得了实用性成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