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郑露  刘鹏  唐仁  蒋燕华 《江苏水利》2024,(3):17-19+24
从洮滆地区水环境、水生态和河湖引排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从高标准建成太湖上游生态屏障的要求,针对性地提出河湖生态治理路径,通过控源截污、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综合管理,全力复苏河湖生态,改善环境质量,形成太湖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流域河湖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改善流域水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流域河湖水体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导致水源地水质问题十分突出.太湖蓝藻暴发导致周边城市供水危机.在分析太湖蓝藻暴发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流域水环境的根本措施是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周娅  吴东浩  翟淑华 《水资源保护》2016,32(S1):151-153
为掌握河湖健康变化规律,从而为制定河湖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以太湖为例,从河湖健康评估实践的角度,指出太湖流域水系治理的现状:较低的水功能区达标率不利于太湖富营养水平的降低,长期的富营养化使得湖泊藻型生境形成和维持,藻型生态系统导致了太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湖泊水位变化影响了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提出保护开发建议:理清河湖健康的概念,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水质监测,分区开展生态治理;逐步开展新型污染物调查研究,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扩充太湖健康评估指标体系,预防新型污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始于2008年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至2012年已经投入近千亿元,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太湖水质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水华,特别是大面积的蓝藻爆发仍然是困扰太湖的严重问题。在长期的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实践中,荷兰人积累了大量蓝藻处理的有效技术方法。本文分析了这些水华治理实用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在太湖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伊永玲 《吉林水利》2023,(12):14-17
吉林省抚松县地处松花江源头,水生态系统较好,但存在防洪工程不完善、河道淤积萎缩、河湖管护亟需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有待加强、既有水系景观单一等问题,通过对河道现状情况及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工程治理建议,有助于当地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幸福河湖”“美丽乡村”建设。本文明确工程任务,建议选择18条农村河流作为治理试点范围,探讨了河道功能、河流河势、岸线岸坡、河湖水体、人文建设、管理机制各方面的治理措施,提出了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提高河湖管护水平及挖掘当地人文历史的工程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6.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总结了淮河流域河湖概况及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夯实河湖管理基础、强化河湖保护治理、推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幸福河湖建设、推动数字孪生淮河智慧河湖监管系统建设等方面,对加快复苏淮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全力提升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下湖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之一,现状淤积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为解决湖泊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丹徒区上下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例,详细分析了工程现状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了基于生态河湖理念下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的湖泊治理工程措施。本次整治通过采取工程性治理措施解决了上下湖的水环境、水生态问题,促进了沿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了丹徒区的生态河湖建设,可为类似的湖泊水环境整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江苏“河长制”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嘉涛 《中国水利》2010,(12):13-15,21
江苏省无锡、淮安等市近两年尝试实践河湖整治与管理"河长制",创造了河湖整治与管理的新经验。实践表明,在我国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加快发展的时期,"河长制"是促进河湖水质水环境改善、保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有效的社会管理形式,值得并且应当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吴中区河湖基本情况和河湖保护与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总结了吴中区依托河湖长制,从水量、水质、水域、水流和水生态等方面系统治水,全面推进河湖保护治理、打造幸福河湖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并以石湖作为主要典型,阐述近年河湖保护治理的主要成效。  相似文献   

10.
张殷钦  康文健  任政 《水利水电快报》2022,(12):105-109+115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制度创新。为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背景下的水环境治理,通过整理与归纳相关文献,对当前中国基于河湖长制水环境治理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将河湖长制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创建与形成、试点与扩散和推广与强化3个阶段,并且从跨部门跨地区协调、资金保障、考核问责、多元参与、执法、科技支撑等6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河湖长制的水环境治理机制研究框架,提出当前水环境治理机制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Containing more than 90% of the liquid fresh water on our planet's surface, lakes are used for a wide range of human needs. Managing them for sustainable use also requires consideration of a multitude of scientific, socioeconomic and governance issues. Integrated Lake Basin Management (ILBM) i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lakes and reservoirs through gradual, continuous and holistic improvement of basin governance, involving sustained efforts for improvement of six governance ‘pillars’ (Policy; Institutions: Stakeholders; Knowledge; Technology; Financ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ILBM is applicable not only to lentic water systems (lakes, reservoirs), but also to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water systems (rivers, tributaries) of which they are a part. Two watersheds in eastern Pennsylvania (USA), designated as ‘Critical Water Planning Areas,’ are used as a case study for this application, with a focus on the ILBM Stakeholder pillar. The primary objective was to rank the feasibility of alternative management options for these watersheds on the basis of watershed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and discus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nd the analyses undertaken in this study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management options ultimately identifie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and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process for future evaluations.  相似文献   

12.
On the basis of the Taihu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an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and rationality of the water diversion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Taihu Lake in solving the water problem and 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eco-environment in the Taihu Basin is performed. The water quantity and water quality conjunctive dispatching 'decisi"ofi-makifig support system, which ensures flood control, water supply and eco-aimed dispatching, is built by combining the water diversion with flood control dispatching and strengthening water resources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With the practice and effect assessment, measures such as setting the -integrated basin management format, further developing water diversion and improving the hydraulic engineering projects system and water monitoring system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maintain healthy rivers and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Taihu Basin.  相似文献   

13.
巢湖生态引水对改善江湖交换关系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江湖水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巢湖对生态引水的需求。利用长系列的流量资料,计算分析了巢湖闸建闸前后江湖交换水量分别为13.6亿m3及1.72亿m3。现状引水线路不同河道规模条件下年均可引水量为1.16亿~2.80亿m3。河道底宽为90 m时,生态引水对江湖交换关系改善的贡献为20.6%。本研究为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炳丰  姚岚 《中国水利》2012,(18):41-42,22
昆山南部地区是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平原河网区。随着昆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南部地区面临着河道轮浚周期缩短成本上升、水量丰沛与水质型缺水并存等问题。南部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以恢复和强化河道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功能为目标,通过沟通湖泊连接骨干河道、圩区整体连片治理等措施,达到综合治理目的。  相似文献   

15.
水生态建设是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结合苏州市水生态系统特点、水生态保护目标分布及敏感生态问题确定河湖生态调查指标,据此调查分析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河湖存在的水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善水环境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围绕淮河、巢湖及长江中下游水患治理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回顾了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建院7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岩土力学与渗流计算理论、水工结构与力学性能、水文统计理论与水文实验学科、河湖演变与综合整治、节水减排控污与农田水利综合治理、河湖监测预警与水利工程联合调度等6个方面系统回顾了该院70年来攻克的关键治水难题,以及在土体性能测定、渗流计算理论、水文统计理论、河湖演变机理、农田排水指标、河湖监测预警等方面取得的丰硕学术成就;展望了新形势与新要求下江淮治水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建设平安美丽安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太湖污染治理涉及很多不确定的科学问题,同时涉及流域社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如何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形成恰当的水污染合作治理的集体行动模式,是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的管理基础.本研究从太湖治理的组织模式出发,将太湖水污染治理历程分为单项目治理、蓝藻大规模暴发前项目群治理以及蓝藻大规模暴发后项目群治理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行动者网络关系进行分析.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了近期和未来太湖治理的行动者网络结构,并提出构建新型太湖治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泰晤士河流域与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虹 《水资源保护》2009,25(5):90-97
对太湖流域与泰晤士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过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两流域的主要特征、污染情况、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借鉴泰晤士河流域的治理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太湖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河湖健康内涵及全国重要水功能区划管理制度,分析了河湖健康评估与水功能区划的关系,探讨了基于水功能区划的河湖健康内涵,提出了基于水功能区划的河湖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的健康河流、湖泊特征,阐述了基于水功能区划的河湖健康评估原则。基于水功能区划的河湖健康评估,应该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自然属性和主导水体功能类型,确定评估的重点,由此设置不同水功能区评估体系中各属性权重及评估指标,同时评估指标的设置应该体现基于水功能区划的健康河流、湖泊特征,才能够全面反映河流、湖泊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河湖清淤工程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对此类工程一般性环境影响特征分析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太湖输水主通道清淤工程这一典型案例,从工程分析、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主评价结论5个方面对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湖清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点与工程特征、环境特征密不可分,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及其敏感程度应当作为优先因素加以考虑,此外还应重点关注施工期间排泥场恶臭对大气环境影响、清淤活动对地表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