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酒西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解剖了酒西盆地烃源岩发育的地质背景及主要烃源岩的性质、分布规律,分析了油气生成期与圈闭发育期的配置关系、油气运移方向与通道、储集岩特征及分布、区域盖层分布与成藏规律,总结了该盆地油气生、储、盖、运、圈、保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制约酒西盆地的主要油气成藏条件,并指出了有利的勘探领域及目标。  相似文献   

2.
巴西是在大西洋深海区 (>2 0 0 0m)进行普查、勘探和开采石油、天然气田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巴西石油只有 8%是在深度小于 40 0m处采集的。这个地区普查烃类矿藏的成功率系数为 :深度小于 40 0m处是 3 5 % ,而在较深水中 (1 0 0 0 -2 0 0 0m或更深 )则可达 5 8%。在巴西大陆边缘范围内可划分出 1 1个含油气的沉积盆地 ,它们沿海岸线从北向南展布并占据了陆地和海区 (图 1 )。图 1 巴西大陆边缘沉积盆地分布示意图图例 :a .沉积盆地及其边界。图上数字代表的沉积盆地名称 :1,亚马逊河三角洲 ;2 ,巴雷腊斯 ;3 ,塞阿拉 ;4,波蒂瓜尔 ;5 ,…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振宇  张朝军 《勘探家》1998,3(1):11-15
鄂尔多斯盆地同气系统研究目前尚无成熟的划分方案和系统成果,本文主要依据油气赋存的层位并参考油气源将其划为下古生界含气系统、上古生界含气系统及中生界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4.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陆上油气勘探的一个新区,面积大,勘察程度低。最新勘探表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自海西期四大板块碰撞形成大陆后在其板内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中生代拉裂盆地群。该盆地群由单一的、彼此分隔的北东或北东东向箕状断陷组成。形成于株罗纪和早白垩世两个时期,相应形成了两套含油气系统。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分别介绍了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和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的地质基本要素特征及要素特征及地质作用过程,分析了二者各自的含油气远景,指出了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划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塔里木盆地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源叠加复合、油气普遍混源、形成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多、成藏期次多和含油气系统多的特点。根据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构造背景与烃源岩叠合分布特征及油气源对比结果,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克拉通型、前陆型和克拉通-前陆叠合型3类10个含油气系统。其中库车、塔西南油气系统为已证实的两个前陆型含油气系统,成气条件十分优越。轮南-草湖、哈拉哈塘、塔中、巴楚-盖麦提油气系统为已证实的海相克拉通型含油气系统,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塔东、阿瓦提油气系统则属克拉通-前陆叠合型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6.
伊通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伊通盆地可以划分出莫里青-鹿乡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和岔路河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2个含油气系统及岔路河断陷E2s、E2sh、E2y-E3w复合含油气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条件及含油气系统内油气富集带、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特征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提出了中国含油气新区、新盆地及其类型特征,并认为这些新领域是我国“九五”乃至21世纪陆上油气勘探的主要接替地。  相似文献   

8.
从构造、地层及生、储、盖组合特征出发,以含油气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划分和比较了乌尔逊、贝尔凹陷6个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根据各含油气系统的断陷构造样式、断裂发育特征、油气藏类型和分布,总结出双断反转型、断超反转型、断超串型型、简单双断型和无机CO2型共5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模式,以此为依据预测了海拉尔盆地其它次级断陷的含油气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包括整个盆地“三隆四坳”^[1]中的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巴楚隆起等主要构造单元(见图1)。经多年勘探,目前已探明和发现了众多油气田(藏):塔北隆起上的轮南、塔河、东河塘等油田,塔中隆起上的塔中4、塔中16油田,巴楚隆起上的和田河气田、巴什托甫油田,北部坳陷中的哈得逊油田等。这些海相成因的油气主要富集在奥陶系碳酸盐岩与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砂岩储集层中,来源于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两套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目前尚无成熟的划分方案和系统成果,本文主要依据油气赋存的层位并参考油气源将其划分为下古生界含气系统、上古生界含气系统及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平面分布范围主要受生油岩、储集岩分布和油气运移方向的控制;其中,下古生界含气系统、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含气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  相似文献   

11.
南方型含油气域是在翁文波当年建立的南方体系基础上划分的.根据板块分布,把南方体系分成了澳洲(即印度-澳洲)、非洲(即非洲-阿拉伯)和南美3个含油气域.它们在中生代以前,曾经和南极洲在一起,组成庞大的冈瓦纳大陆.只是在中生代至新生代间分裂开来,既形成了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又参与太平洋的形成,还促使特提斯洋关闭.在陆核之上及周边的古生界带、中生界带和新生界带,有相当部分的重合.其中波斯湾盆地最为典型,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次第重合.形成了内克拉通、前陆及褶皱带、活动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和内裂谷等5种盆地类型.含油层位有较高的速率.在波斯湾盆地,油气藏(田)形成过程中有明显的再次运移过程,即有复式石油系统.  相似文献   

12.
北非经历了泛非期基底形成、早古生代稳定陆块演化、晚古生代抬升剥蚀、中生代裂陷和新生代反转隆升的多期盆地演化过程,形成了多个叠合盆地.与以往叠合盆地中往往形成叠加的含油气系统不同,北非古生代和中、新生代2大含油气系统互不叠置,分别分布于北非西部和中、东部盆地.系统分析了2大含油气系统的油气地质特征以及盆地演化对其互不叠置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提出了勘探潜力目标.西部盆地古生代含油气系统志留系阿卡库斯组泥岩和三叠系巨厚蒸发盐岩盖层之下、古隆起内及不整合面附近的圈闭以及中、东部盆地中、新生代含油气系统的地堑和地垒附近形成的断层和岩性圈闭及深部白垩系储集砂体为研究区的主要勘探潜力目标.  相似文献   

13.
喜山运动对松辽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钻探、人工地震、地层、构造形迹、卫星遥感等资料分析,认为喜山运动在松辽盆地可分为3幕;第一、第三幕运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为北东-南西向;第二幕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或近东西向;第三幕所产生的北西向构造作用对早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圈闭及其中的油气再运移和聚集有重要影响。松辽盆地第三系为压陷盆地沉积,表现为地层分布局限、充填碎屑粗、隆起区可作为物源区。松辽盆地第三系构造变形椭球体反映在老第三系沉积中晚期(43Ma以来)挤压应力方向发生了由南北到近东西向的变化。在白垩纪末的挤压作用下,中浅层构造不断壮大,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中浅层断层为多期断裂活动的叠加产物,不同时期的断层具有各自的延伸特征:青山口组沉积期在近东西向伸展应力作用下,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向断层;姚家组沉积末在近南北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只发育近东西向断层;明水组沉积期以后在近南北向左行压扭应力作用下,主要发育北北西、北西向断层。明水组沉积末期的构造反转使松辽盆地开始进入生烃高峰期,挤压力方向的改变导致了中浅层不同方向的老断层开启,形成了多方位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4.
下扬子沿江盆地群是下扬子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构造—沉积演化的重要窗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分布着鄱阳盆地、潜山盆地、望江盆地、全椒盆地、无为盆地、句容—南陵盆地、常州—宣城盆地、溧阳盆地和平湖盆地9个相对独立的沉积盆地,在平面上组成了一个盆地体系或盆地群,可称之为下扬子沿江盆地群。盆地沉积充填过程主要为晚白垩世—古近纪断陷期与新近纪—第四纪拗陷期2个阶段。盆地断陷期主要以河湖相与三角洲相沉积为主,而拗陷期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下扬子沿江地区在渐新世末期形成统一的断陷盆地体系,于新近纪形成统一的拗陷盆地体系。由于新近纪差异变形,各盆地地层差异剥蚀,最终形成现今的沉积盆地地质面貌。  相似文献   

15.
流场与油气二次运移--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赋予了新内涵的流场概念引入到油气二次运移研究中.对流场进行了系统分类和特征描述。并明确指出,流场是指流体所占据的空间,通常由储集层和输导层或运载层构成。由大到小可划分为盆地一区带规模流场、油田一油藏规模流场、层规模流场、孔隙规模流场4个级别:探讨了流场类型、规模、差异和汇集烃源岩区油气的能力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规模、成藏位置的控制,并明确指出研究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流场是汇集、输送分布其上下烃源岩中油气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6.
裂缝是火山岩形成有利储层的重要因素,裂缝发育有利于储层改造,从而提高油井产能。选用合适的地球物理方法预测裂缝是火山岩油藏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叠前方位各向异性的裂缝预测方法,经过NMO道集分析、分方位角道集叠加和偏移、频谱分析、各向异性计算等步骤,利用5组方位角道集数据完成目标区3个油层的火山岩裂缝发育强度和裂缝走向预测。预测结果显示,裂缝发育强度主要为1.10~1.5,强度大于1.25的裂缝发育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裂缝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符合火山机构控制裂缝发育程度的区域地质认识。实践表明,叠前方位各向异性预测技术能够定量描述高角度裂缝预测的分布,且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曲率或相干等叠后地震不连续性检测结果。叠前方位各向异性技术突破了主体围绕叠后地震资料定性预测火山岩裂缝的局限,有效地解决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定量预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蒙古戈壁盆地群烃源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境内的戈壁盆地群与我国二连盆地有相近的地质特征,对于该区的生油条件。西方和前苏联的学者曾用少量的露头和浅井样品作过分析。文章利用该区深探井取心及岩屑资料。系统地研究了东戈壁盆地群的烃源条件。对烃源岩的纵向分布、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下宗巴音组是区域主力生油岩,其生烃门限为1440m,而且戈壁盆地群具有形成中型油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潮水盆地属典型的西北体罗系原型盆地,早在20世纪中叶就在青土井发现浅油藏。为了正确认识潮水盆地侏罗系的沉积体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该区油气藏的勘探,通过详细的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记录,对潮水盆地侏罗系地层进行了详细认识。认为盆地发育有冲积扇、三角洲一湖泊和河流三大类沉积体系,对应的亚、微相沉积体相互叠置,横向上具可追踪性。最后,结合前人资料和岩相特征认为:潮水盆地为由早期的断陷盆地冲积扇体系.经中期盆地深陷水进演化为三角洲一湖泊体系,最后经末期水退形成河流体系的盆地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气藏和裂谷盆地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断裂为主,天然气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运移距离短,输导效率高;而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和前陆盆地斜坡带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砂体为主,油气运移方向为侧向、垂向,运移距离较长,输导效率低。苏里格气田属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输导体系主要类型为砂体型,也有少量断裂型、砂体-断裂型。砂体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厚层带状砂体、薄层带状砂体与透镜状砂体等类型。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随时间而变化。在200~150 Ma溶蚀作用和断层活动最强,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增大到顶峰。在成藏关键时刻(J3—K1),输导体系格架产状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断层与裂缝,油气向西北方向运移,输导效率高。在成藏后调整期(K2—Q),输导体系格架大部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与裂缝。油气运移效率较低,运移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20.
勘探实践表明,含油气盆地超压体系与油气藏关系密切,对油气成藏的各个要素及过程有着显著影响.超压抑制和延迟了油气的生成,保存和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增强了对烃类的封盖作用,扩大了液态窗的范围;不仅提供流体运移的现实动力,而且开辟了流体运移的自拓通道.随着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超压研究涉及到含油气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