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安太堡露天煤矿地处山西雁北黄土高原,地表植被稀疏、沟壑纵深、水土流失严重。但该矿在建矿初期就开始对区域水土流失情况做了科学分析和调查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为我国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对公路开发建设项目所导致水土流失做了相关分析。最后提出了公路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及相应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
湖南"四水"中上游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兆清  苏绍眉 《矿冶》2004,13(1):91-93,100
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是湖南的四大河流 ,简称“四水” ,其中上游是湖南省水土流失的重点分布区。本文综述了“四水”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和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与治理对策。通过大量可靠的数据 ,阐明了水土流失对“四水”中上游水土资源、水利工程、河流及洞庭湖的影响与程度 ;分别从地貌、降雨、土壤、植被四种自然因素和森林过伐、耕作方式、林业垦植、岗地开发、工程项目建设五种人为因素等方面阐明了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巩固已有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全面实施水土保持规划、加强与完善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强化《水土保持法》的宣传教育和贯彻与监督执法力度 ,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减缓水土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中总结了我国水土流失概况及治理现状;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强度、规模及变化规律;提出了我国矿区水土保持与土地复垦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水土流失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靓  贾建华 《西部探矿工程》2004,16(12):202-204
对城市水土流失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从系统总体规划与设计、系统功能结构、系统实现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城市水土流失地理信息系统专家模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6.
陶加胜 《西部探矿工程》2012,24(12):186-188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煤炭资源的开发其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又是中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就煤炭开发建设项目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评价因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准格尔矿区在开发建设及生产过程中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 ,坚持在保护水土资源的基础上开发 ,在规划的指导下建设的原则 ,针对所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恢复与保护生态环境 ,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浅谈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人类大量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不仅会使地质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物理、化学变化,而且对整个自然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在采矿和选矿过程中,不但影响周围生态环境,破坏地质水文情况,造成水土流失,还产生污染物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9.
文中总结了我国水土流失概况及治理现状,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强度,规模及变化规律,提出了我国矿区水土保持与土地复垦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矿区人为水土流失的环境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矿区水土流失与土地侵蚀及其危害   矿区是人类生产活动强烈集中地区,它由采矿建设生产系统与矿区环境系统复合而成。矿区的生产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矿区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及特点。   矿区在开发建设之前与其周围区域的环境是协调一致的,无论其位置如何,它都与周边区域浑然一体,并不存在特殊性,其水土流失状况也与周边区域规模一致。而一旦开发建设形成规模,强烈的人为活动便使作业区内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便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矿区环境,并引发人为水土流失。   矿区的开发建设,人为活动密集而…  相似文献   

11.
煤炭矿区开发会产生和堆存大量的废弃物,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引起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使用煤矸石等废弃物制作多孔土壤应用于矿区的生态修复,既解决了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堆存问题又可以恢复生态环境,是矿区生态修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文章考察了煤矸石发泡制备多孔土壤特性,包括松装密度、粒级分布、pH、保水性、流失率、保温性等,并与天然土壤特性进行对比。试验表明,与天然土壤相比,煤矸石多孔土壤松装密度降低约36%,保水量增加约51%,流失率降低约63.1%,且保温性更优,但pH偏高,适于种植耐碱性植物,需进一步加工处理后方可用于大宗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oposes eco-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that may serve a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ost-mining eco-rehabilitation of the Xiangshui coal mining area, Guizhou, China. These countermeasures were developed from baseline survey and assessment data for the eco-environment including plant communities, soil type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ater and soil loss, status quo, etc.  相似文献   

13.
The influences of coal mining in an arid environment on vegetation coverage, land-use change, desertification, soil and water loss were discussed. A series of available TM/ETM+ images with no cloud cover from July/August in different years (1990, 1995, 2000 and 2005)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in various l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ver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mining activity initially had a marked advers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mine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have also subsequently played a great role in improving vegetation cover and controlling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loss of water and soil. The effect of coal mining on vegetation cover is dependent upon the soil type and natural indigenous flora.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imply that mining activity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vegetation of loess areas than at sandy sites. Although local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improved by planting in the mining area, the total area of land affected by desertification still increased from 26.81% in 1990 when large-scale mine construction was introduced, to 46.79% in 1995. With continuous efforts at rehabilitation, the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Shendong coal mining area was increasing, and loss of water and soil wer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since 1995. Subsequently, the total area of extreme desertification decreased to 23.24% in 2000 and further to 18.68% in 2005. The total area affected by sever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also decreased since the early 1990’s (70.61% in 1990, 71.43% in 1995), to 43.64% in 2000 and 34.93% in 200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赵晶  杨帆 《中州煤炭》2021,(10):40-44
煤矿生态环境关系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必须对其进行修复和治理。煤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涉及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壤、植被、生态等多方面的问题,修复与治理难度较高。经调查研究发现,煤矿地区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采用景观和生态兼顾的修复与治理模式,针对青海省某煤矿几项重要的生态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了“生态+景观”模式的煤矿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路径,对于煤矿生态修复治理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煤炭开采对相邻区域生态潜水流场扰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北煤炭能源基地高强度开采易影响生态潜水的自然径流条件,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煤炭资源开采对地下水流场的扰动问题,以榆神矿区某井田为例,通过构建研究区煤-水空间结构水文地质模型,系统分析研究区生态潜水的赋存特征及其规律;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手段,综合分析煤层覆岩岩性组合结构、煤层与关键层间距、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工作面长度等因素,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区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的裂采比公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采动方式,采用地下水数值分析方法,模拟了煤炭开采后萨拉乌苏组生态潜水流场变化,分析了煤层采动后生态潜水受扰动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萨拉乌苏组生态潜水含水层全区发育,其赋存受基岩面形态控制,生态潜水水位受地形、含水层厚度、地下水分水岭和地表水等影响;下伏关键隔水层(保德组红土)受沉积影响在研究区东南局部缺失,形成"天窗"导水通道;区内覆岩结构以硬-软-硬、硬-硬-软2种组合类型为主,覆岩结构类型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形态有重要作用;统计分析多个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结果,提出榆神矿区导水裂隙带最大裂采比为28.1倍,该数值对榆神矿区保水采煤及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计算发现,煤层开采后,在研究区东南部保德组红土缺失区将造成生态潜水漏失与水位下降,最大降深可达10 m。为保护生态潜水资源,建议开采研究区东南部"天窗"部位的煤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水采煤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煤炭开采模式下水土资源损毁程度,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煤炭-水土资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经过多次的运行完善,最后通过了检验,利用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境下水土资源损毁系统的发展特征。通过对模型运行分析得出,影响煤炭开采量、耕地面积和水资源量的因素中敏感性最高的3个影响因子是采出率、废水治理率和复垦率。在将煤炭开采量控制在600万t以下,耕地面积和总供水保有量分别控制在31.25 km~2和1 872万t以上的前提下,对这3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设置,模拟运行得出了长河流域煤矿区未来2017—2030年3种不同煤炭开采模式下水土资源的损毁状况,在不同煤炭开采规模情景下水土资源发展状况差别明显,经济优化型模式下,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增加,但是耕地面积出现了小幅度减小,而且总供水量减少较快,容易给当地人民带来水资源不足的威胁,该方式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资源优化型,该模式下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明显减小,耕地面积和总供水量快速增加,资源型发展模式能够维护资源的健康稳步发展,但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SD-MOP整合优化模型,该模式下适当控制煤炭开采规模,国民产值在较大程度稳步提升的前提下,也能保证水土资源的稳步增加,既考虑了经济效益又重视了自然资源,其优化方案是朝着煤炭资源、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经济-生态双优化的改造过程,是在提高研究区煤炭资源、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的过程,有助于优化长河流域煤炭、水和土地资源的数量结构、层次结构与效益结构。经过对这3种方案不断的运行检验得出:整合优化型煤炭开采模式为最优开采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煤矿矿井水的水质特征,对不同类型矿井水的处理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确定了技术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我国煤矿矿井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对相关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煤矿矿井水处理研究和应用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计量水力冲孔冲出煤量,八矿组织设计了水力冲孔冲出煤量计量装置,并在己15-15060运输巷底抽巷进行了试验。通过现场实验,发现初步设计的水力冲孔量煤装置存在煤渣拦截效率低、煤渣损失大、不易准确测量、巷道易积水等问题,对现有设备进行改进并重新设计,解决了水力冲孔量煤装置的准确性、适应性等问题,及减少作业现场积水,潮湿等现象。设备研制为水力冲孔效果评估及水力冲孔参数的优化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9.
典型高强度开采矿区保水采煤关键技术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神东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典型的高强度开采矿区,同时也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区,矿区高强度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该区的重要研究课题。针对神东矿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通过研究矿区水文地质结构特征、煤层覆岩结构类型等,提出了矿区的水文地质结构分区和保水采煤分区;以此为基础,针对不同的水文地质结构类型,提出了神东矿区的保水采煤的基本原则,以及矿区重要水源地、厚基岩含水层、烧变岩含水层、水资源转移存贮、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等保水采煤的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典型矿井,开展了上述关键技术的现场工程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玉军  李凤明 《煤炭学报》2016,41(Z1):44-52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和高效开采,薄基岩浅埋深的矿区常发生切冒、抽冒、台阶下沉,造成水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但是,赋存于萨拉乌苏组含水层下伏的连续黏土层的存在,使得基岩及其黏土隔水层组合结构下采动破坏规律不同于传统的基岩岩层,这将为防治矿井突水和实现保水采煤提供了条件。论文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模拟了“黏土隔水层-基岩风化带-基岩”结构特征下不同黏土层与基岩厚度条件下覆岩(土)裂隙发育、顶板破断运动的基本特征,获得了浅埋深条件下采动覆岩(土)的破坏变异规律与发育高度,分析了溃沙的致灾因素和预测判据,并据此提出防治突水溃砂的技术手段。研究结果表明:浅埋煤层“沙土基型”覆岩(土)结构条件下,由于不同基岩与土层厚度的控制作用,使得覆岩(土)破坏发育高度和特征产生变异;水砂源、通道、动力源和空间是近松散含水层溃砂的主要致灾因素,并提出了预测溃沙发生的判据;可通过防止顶板切冒、含水砂层水头压力疏降、局部注浆固沙和合理留设防砂(塌)煤岩柱等技术控制浅埋煤层溃砂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