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垦东405井区位于水深3 m、距离陆地3.7 km的极浅海区域.发现井试油产油量在22.2t·d-1.为稀油、疏松砂岩油藏,预测地质储量107×104t.但由于不具备采用人工岛的资源和地面条件,成了边际开发油藏.根据三维地震、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情况,落实了储层和储量.通过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和经济评估,优化设计了1口大位移水平井,成功实现了海油陆采,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吐哈油气》2006,11(4):389-389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垦东12产能区块,一条长长的公路向海里延伸过去。海面上,一艘运沙船正将沙子扬进一座混凝土块围成的区域内,一艘打桩船正将一根根管桩打入海底。整个产能区块工程完工后,海面上将出现4座“人工岛”,用一条长达5000m的入海道路将它们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3.
1.概况 滩海油田是难采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胜利油田的海滩地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沿渤海的海滩滩涂,按编制“海上山东”发展规划界定的区域标准和国家确定的勘探开发区域,确定414km的海岸线,6000km^2的滩海区域为规划主体,包括渤海西区域和渤海南的龙口区域,含胜利油田投入勘探开发的17个油田.  相似文献   

4.
孤东油田化学防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孤东油田砂岩油藏胶结疏松,油水井出砂严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并应用了适合不同开发阶段的一系列化学防砂方法,即酚醛溶液地下合成防砂、脲酚树脂溶液防砂、干水泥砂防砂、酚醛树脂涂敷砂防砂、低温涂敷砂防砂、轻质涂敷砂防砂、复合砂防砂、固结砂防砂、LS-1固液两相材料防砂等9种方法,介绍了每一种防砂方法的原理、选井条件、工艺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及效果。  相似文献   

5.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编制复合驱油藏工程方案的基础和关键。以油藏数值模拟结果为主要依据,结合地质综合分析、生产动态数据、监测资料.油藏工程方法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4、Ng5^5和Ng6^1层复合驱试验区平面、层间、层内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孤东油田防砂现状及技术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疏松砂岩油藏胶结物以粘土为主,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砂日益加剧,近十年先后采用滤砂管、绕丝筛管砾石充填、水泥干灰砂、涂敷砂、脲醛树脂溶液等防砂方法,效果明显。文中对各种防砂工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防砂技术面临的新问题,制定了相应的防砂对策。  相似文献   

7.
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大量的生产、测井及监测等资料对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注采对应关系、大孔道、累积注入倍数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出了“两段三层四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印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层内低渗透段、受夹层影响的低水淹段;层间状况差异大且物性差的层、累积注入倍数低的低水淹层及动用差或未动用的薄层;平面上动态注采对应差部位、受井闻渗流特征及大孔道等影响的滞留区、绕流区、起伏较大的微构造高部位。另外,对油层的认识程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力。同时探讨了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法,对矿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孤东油田六区块油层连通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色谱指纹技术可用于油藏的油层连通性研究。对胜利油区孤东油田六区块8口井分别取自3个主力生产小层的油样进行全烃色谱分析,通过对比单层油样的色谱指纹特征,判断井间小层的流体连通性。油藏地质研究结果验证了根据油样色谱指纹特征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图3参7  相似文献   

9.
孤东油田是一个高渗透,河流相沉积的疏松砂岩藏,经过多年的高速开发,采出程度较高,剩余油越来越少且分布零散,措施效果逐年下降,为了提高油田开发后期水驱油效率,挖掘层内,层间剩余油的潜力,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注水开发交果,1998年以来,在深入开展油藏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应用PI决策和RE决策技术,优化封堵方案和设计,同时开展封堵封窜技术研究和应用,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孤东油田是一个疏松砂岩油藏,出砂严重,油井生产过程中砂卡砂磨现象突出。本文在分析出砂油井生产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结构新颖的具有防砂和耐磨性能的抽油泵,它有较好的防砂耐磨性能,配合机械和化学防砂方法使用,对含砂原油的开采有较强的适应性。经现场试验表明该泵防砂抗磨性能好,施工成功率高,有效期长,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张强  杨华  王庆峰 《海洋石油》2011,31(2):86-90
老168平台丛式井组是2009年中石化及胜利油田的重点产能建设项目之一,平台上共部署58口海油陆采定向井.该丛式井组的施工主要有以下难点:井网密集,防碰工作量大;造斜点浅、井斜大、造斜困难;位移大、裸眼稳斜段长,稳斜难度大;钻井液技术必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可借鉴经验非常少.因此钻井施工难度极大,通过实施优化井场布局及井...  相似文献   

12.
刘广华 《海洋石油》2005,25(4):88-90
在以往的模式下,滩海石油开发成本较高,大位移钻井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技术的诞生,实现了平台覆盖更大范围的井位,节省了新建平台的投资,实现了海油陆采,节约了开发成本。它将成为滩海油田钻井技术中的主导技术。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上石油平台陆地建造过程的复杂性,开发了规范、完善的安全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为建造企业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和理念,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边水断块油藏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断块油藏人工仿边水驱技术的可行性,采用先进的三维物理模拟实验设备,在相似准则基础上针对实际油藏进行了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模型饱和度场分布与流体的渗流特征研究表明,边水模型的无水期采出程度明显高于点状模型,点状模型在改为边水驱后采出程度提高了16.6%。人工仿边水驱可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柯克亚凝析气田是以中孔小喉道、低渗储层为主的凝析气田,地层流体以凝析气为主,原始凝析油含量在300.600,0之间,且为饱和凝析气藏,在地层压力稍一下降,地层中马上出现大量反凝析液,这要求凝析气井的油管选择不能与干气井、湿气井类同,必须考虑井筒携液的问题,而气田油气井油管尺寸的选择是根据试采期油气藏产能进行编制开发方案时所确定;随着开发时间的延续,油气藏逐渐进入产能递减期,地层压力大幅度下降,井筒的摩阻损失降低、滑脱效应增大,井筒、井底积液情况屡屡发生,油气产能急剧下降,目前采用的油管尺寸显然已不能达到有效携液的目的;为了提高油气产能,通过不同油管粗糙度、流体组分含量、不同井口压力条件、不同油管尺寸对井筒压力损失及合理产气量的影响进行油管优化机理模拟研究,最终确定油管尺寸与油气举升效率、产量间的关系,并在气田成功措施作业2井次,不仅解决了气体滑脱、并底积液的现象.还提高了油气产能。  相似文献   

16.
储层流固耦合的数学模型及其有限元方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一个描述可变形饱和储层中流体流动的数值模型。该模型由一组完全耦合的控制方程组成,包括岩石骨架的平衡方程和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模型中采用了基于Mohr-Coulomb屈服面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利用有限元方法得到了控制方程中未知的位移和流体压力在几何域上的耦合解。用全隐式数值格式对上述方程在时间域上进行求解,得到了完全耦合的有限元离散方程,并研究了该数值模型的稳定条件。该模型在石油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为可变形饱和油藏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值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该文应用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的动、静态资料,对砾岩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作了精细描述。蒙古林砾岩储层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不仅控制了储层的宏观展布、层内韵律、隔夹层分布和孔、渗的变化,而且使得砾岩储层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西北区表现为块状结构,向东南区逐渐变为层状结构。同时结合砾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注采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剩余油分布受沉积微相、构造条件、注采方式和增产措施等因素的控制。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主要集中于局部构造相对高部位,块状结构区的锥间带,以及层状结构区两口注水井间油层的上部;水下河道微相的储层以中到低渗为主,水驱效率不高,仍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8.
盐间非砂岩油藏中原油的均质性与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中,生储同层,烃源层品质好,成烃转化率高,且封盖条件极佳,但储集层渗透能力极低,油气运移条件差。纵向上各段盐间原油自成体系,分异性弱,但原油的成熟度、生标物等非均质性,表明韵律层内盐间原油普遍具有混源特征。盐间原油多为原地自生自储油与异地排驱的成熟油的混源油,这暗示了生烃次洼中生成的成熟油气可以在低渗透的盐间层中顺层侧向向构造高部位等低势区聚集,从而扩展了盐间油藏的油气来源。盐间原油的均质性集中展示了盐间原油的菌藻类母源和高盐度、高硫及强还原的成烃转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杏树岗油田经过50多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三次采油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但由于受油层非均质性影响,厚油层顶部开发效率低,剩余油富集,层内矛盾突出,常规方法挖潜难度较大。为改善层内动用状况,探索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方法,开展了水平井强碱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通过优化水平轨迹、水平段长度、入靶点方向、射孔方式及完井方式设计,应用室内评价结合其他区块三元体系配方,优化注入参数设计,提高方案匹配率,试验取得较好效果,有效缓解了层内矛盾,提高了油层动用程度,采收率提高30%以上。该研究明确了水平井强碱三元复合驱动态变化规律,客观评价了水平井强碱三元复合驱的可行性,为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新思路,为三次采油开发调整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应用体积压裂技术开发超低渗油藏效果良好,加强体积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应用混合单元有限元法,采用任意三角形单元和线单元描述地层和裂缝,在自然能量开采方式下,以单并为研究对象,对压裂段数及裂缝长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水平段长度800 m时,2,3,4簇最优压裂段数分别为10,8和7;增加半缝长,可扩大改造体积,增大泄油面积,显著提高措施累计产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