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究蚕蛹蛋白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的织物性能,将其分别与50%的莫代尔、天丝、腈纶、长绒棉混纺作纬线,桑蚕丝作经线,试制了20只不同组织的织物试样用于纱线断裂强力、织物透气性和抗起毛起球性2个服用性能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蚕蛹蛋白纤维与长绒棉混纺纱线具有良好的断裂强力和韧性;5种组织下蚕蛹蛋白纤维与莫代尔、天丝混纺织物的透气性优于蚕蛹蛋白纤维与腈纶、长绒棉的混纺织物,平纹组织织造透气性相对较好的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织物时,可优先选用蚕蛹蛋白纤维与莫代尔、天丝的混纺纱线,更优组织可选4/1斜纹、8枚缎纹;蚕蛹蛋白纤维与莫代尔、天丝、腈纶和长绒棉混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良好,5种组织下抗起毛起球等级均达到3级及以上,适合用于开发抗起毛起球织物,其中平纹、斜纹组织的莫代尔、天丝混纺织物抗起毛起球性最佳。  相似文献   

2.
对在针织横机上编织的牛奶蛋白纤维织物,进行了服用性能测试,分析后得出:牛奶蛋白纤维织物光滑柔软,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湿性,适用于内衣类及夏季类服装。牛奶蛋白纤维和棉毛等天然纤维混纺后可改善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导湿性能和抗静电性能。  相似文献   

3.
牛奶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服用性能,采用以牛奶蛋白纤维、棉、coolmax纤维为原料的7种不同混纺比的针织物为研究对象,对织物的保暖性、透湿性、透气性、吸湿性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进而研究不同纤维含量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利用灰色聚类分析评价系统,分别对不同环境下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含牛奶蛋白纤维的织物具有较好的保暖性及湿传导性;在夏季环境中,随牛奶蛋白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越好;冬季环境中,牛奶蛋白纤维含量的变化对织物热湿舒适性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摘荟萃     
正棉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与纯棉织物性能对比研究棉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50∶50)混纺织物基本服用性能。测试了棉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50∶50)混纺针织物的顶破强力、透气性、刚柔性、透湿性、悬垂性和耐磨性,并与纯棉针织物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棉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混纺织物悬垂性、柔软度、透  相似文献   

5.
将牛奶蛋白纱分别与棉纱、竹纤维纱、天丝纱以斜纹为组织进行交织,并测试其性能。结果表明:牛奶蛋白纤维交织物的透气性较好,并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顶破强力较高,缩水率较小,尺寸稳定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分析PIRAY纤维机织物的导湿性、透湿性、透气性、折痕回复性、耐磨性及拉伸断裂强力,并进行综合性能评价。通过测试3种纯纺PIRAY纤维织物与6种其他组织规格相近的棉、涤纶及混纺织物的芯吸高度、透湿量、透气量、折痕回复角、质量损失率、断裂强力,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IRAY纤维织物的透湿性、透气性、折皱回复角、耐磨性和强伸性等综合性能优于其他织物,芯吸效应明显优于涤纶纤维织物,PIRAY纤维织物还具有良好的防紫外线性能。  相似文献   

7.
选用圣麻纤维和细旦涤纶纤维,设计了不同纤维混纺比和织物组织结构的混纺面料,并测试了面料的顶破性能、抗皱性能、毛细效应和透气性能。结合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影响面料服用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纤维混纺比对织物顶破性能、芯吸效应和透气性能影响显著;组织结构对织物透气性能影响显著,而对顶破强力和芯吸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根据牛奶蛋白纤维的性能和特点,将其与棉、天丝、莫代尔、竹浆纤维混纺.并开发研制了4种针织面料,介绍了纺纱和编织技术难点及染整工艺。通过与其他纤维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的对比.证明牛奶蛋白纤维混纺针织面料表面光滑,悬垂性佳,具有较好的透气性、透湿性和芯吸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涤/棉混纺织物和涤/棉/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为试样,进行镀镍整理,并对织物的表面形态、电磁防护性能、导电性能、镀层与织物结合牢度及服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织物增重率增加,两种织物的屏蔽效能和导电性能都增强,且含有不锈钢纤维的织物的电磁防护性能更佳,其屏蔽效能为46.96 dB;经镀镍整理后,织物的透气性、悬垂性有所下降,断裂强力和硬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牛奶蛋白纤维染色技术及其针织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牛奶蛋白纤维的组成,对腈纶基及维纶基牛奶蛋白纤维及混纺织物的物理性能、漂白染色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技术路线和技术参数。给出了开发纯牛奶蛋白纤维及高比例牛奶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染整工艺及实际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木棉纤维的优良特性,使木棉纤维在纺织品设计开发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采用了木棉/白棉混纺纤维为原料,设计织造了13种不同组织、不同纬密,不同木棉纤维含量的木棉/白棉混纺纤维织物,并测试了织物厚度、保暖性、透气性,分析了织物不同结构参数对织物保暖性、透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织物其他结构参数相同的情况下,经纬纱交织次数越少,组织结构越松厚,织物保暖性和透气性越好;织物保暖性随着体积密度增大而减少,透气性随着纬密的增加逐渐下降;随着木棉纤维含量的增加,织物的保暖性增加,透气性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7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保暖性能、透湿性能、导热性能、冷暖感、透气性能、浸润性能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含量的增加,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保暖性逐渐提高,导热系数基本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接触凉爽感越来越好;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透气性也逐渐提高,其芯吸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探讨竹纤维织物及竹棉混纺织物的热湿性能.采用竹纤维纯纺纱、竹棉混纺纱,分别设计了一上三下破斜纹、方平、一上三下右斜纹和凸条4种组织的织物.通过热湿性能的测试和作用原理的分析,得出导热性、吸湿性、透湿性和透气性等热湿性能是衡量夏季织物吸湿快干的重要因素的结论.通过对竹纤维织物、竹棉混纺织物、棉织物热湿性能的对比分析可知,竹纤维织物、竹棉混纺织物均具有优良的吸湿快干特性,在棉纤维中混入适量的竹纤维,可有效地改善棉纤维织物的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竹炭改性涤纶/棉混纺针织物的性能,对5种不同混纺比的竹炭改性涤纶棉混纺针织物的主要服用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针织物的透气性、悬垂性、刚柔性和保暖性越来越好,而耐磨性变化不明显,但顶破强力减小。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流成网技术以及双组分复合化纤配料研制了羽毛与化纤混合的非织造絮片,参照国家标准对其保暖性、压缩性、透气性进行测试,探讨了非织造絮片各组分含量及热粘合温度对这些絮片服用性能指标的影响,并推导出使这些性能指标较优时的各组分的比例及热粘合温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物理方法将竹纤维与双组份低熔点涤纶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开松、梳理、铺网等工序制备出多层纤维网,利用热风烘压方法将多层纤维网制成毡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并表征了竹纤维和复合毡的形态;测试分析了竹纤维的结晶度、官能团结构、纤维直径及其分布、拉伸断裂强力性能;对双组份低熔点涤纶的长度与熔点进行了表征分析;对竹纤维/双组份低熔点涤纶复合毡的拉伸断裂强力性能、透气性与传热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纤维复合毡的性能与竹纤维的含量相关,断裂强力与传热性能及竹纤维含量呈正相关,透气性随着竹纤维含量的增加先变大后变小。  相似文献   

17.
大豆纤维性能研究(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properties of soybean fiber such as wet permeability,vapor transmission,warmth retention,friction,bending,draping,fuzzing and pilling,istatic,elasticity,sunlight resistance,heat resistance,acid resistance,resistance to alkail,fungus resistance,dying,blended spinning and interlacing are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18.
由于牛奶蛋白复合纤维染整加工中经常伴随着湿热加工,因此,着重研究了湿热处理对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对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的收缩率、强力、白度及表面形态影响显著,对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结构及结晶形态影响很小.随着湿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织物的顶破强力稳步提高,而白度出现下降;当湿热处理温度大于100℃时,收缩率的增幅明显变大,且手感变硬;特别当湿热处理温度超过130℃时,纤维的表面已经几乎没有平整的地方.因此,牛奶蛋白复合纤维宜采用90、100℃为其最高湿热加工温度.  相似文献   

19.
牛奶蛋白纤维混纺弹力纱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牛奶蛋白纤维的特性,牛奶蛋白纤维既有天然蚕丝的优良特性,又有合成纤维的性能特征,可纺性能良好,是一种全新的纺织材料.牛奶蛋白细号涤纶棉混纺弹力包芯纱的生产采用牛奶蛋白纤维与细号涤纶棉包混和制条,再与棉纤维精梳条混和纺制氨纶包芯纱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