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吕瑞滨  汪喜生  沈怡雯  董云彩 《净水技术》2020,39(z1):151-153,263
上海石洞口污水处理厂污泥完善工程现有污泥系统改造项目是上海市三年环保行动计划项目。其中,污泥干化系统采用的是德国生产的新型流化床污泥干化器,热媒由导热油改为饱和蒸汽。确保新型设备安全、长期、平稳运行是新工艺、新设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设备调试,发现温度的测点优化能较好地解决影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对其他类似工艺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薛白  陈嘉愉 《广东化工》2012,39(1):114-115,124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污泥干化设备的结构组成、运行工艺。特别强调了该设备的环保性,节能性,智能性,安全性。同时进行了污泥干化耗能核算和成本分析,运用正交方法检测出了设备运行的最优工况。  相似文献   

4.
5.
魏波 《广州化工》2023,(1):132-134+166
为预防污泥干化过程中发生粉尘爆炸事故,结合污泥干化工艺、设备和现场环境,分析污泥粉尘爆炸发生的条件、原因、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当污泥干化过程产生大量爆炸性粉尘,在一定氧浓度、温度和点火源的条件下可能发生粉尘爆炸事故。本文从污泥干化过程的安全管理、工艺安全、设备安全和产品安全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实际生产过程中污泥粉尘防爆的安全防控措施,对市政污泥干化生产安全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潘超 《中氮肥》2022,(2):10-13
国内大多数煤化工企业选择将机械设备初步脱水后的污泥进行填埋处理,存在诸多缺点,目前采用污泥干化装置对煤化工污泥进行深度处理已是大势所趋.简介煤化工装置污水处理系统污泥的来源及其特性,阐述已较为广泛应用的薄膜式污泥干化装置、桨叶式污泥干化装置和网带式污泥干化装置等的特点及应用实例.据煤化工污泥的特点、污泥干化装置的结构型...  相似文献   

7.
胡佳卫  张迪  张营  荆建波 《广东化工》2022,(12):148-150
本文主要讲述中韩石化经离心脱水后污泥减量化的技术改造,尤其解决含油污泥不宜干化的问题。通过油泥与生化污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进入干化设备,可做到油泥减量化。详细介绍干化系统的具体工艺及运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后续措施。  相似文献   

8.
杨源 《广州化工》2020,48(5):154-155
介绍了一个利用薄层干化技术处理湿污泥(含水率80%)的工程实例。该工程规模设计200 t/d,主要工艺路线为利用电厂锅炉的余热蒸汽将80%含水率的湿污泥干化至30%~35%的含水率。该工程的系统主要包括污泥接收贮存与输料系统、污泥干化系统、尾气处理系统、干污泥储存输送系统。该工程应用验证了薄层干化技术在污泥干化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污泥干化项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石灰稳定干化工艺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污泥石灰稳定干化技术是近年来研究应用较多的一项城市污水污泥处理技术,该技术在方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成功应用实现了方庄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石灰稳定干化后,污泥含水率迅速降低到40%,污泥堆置8d后,含水率降低到5%;干化污泥有机物含量由45.58%降低到8.27%;堆置5d后,大肠杆菌和粪大肠杆菌未检出。  相似文献   

10.
由于日益规模化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大、含水率高,体积巨大,带来环境、经济、技术等方面难题,污泥干化减量是污泥有效处置的关键环节。详细介绍了污泥电干化、热水干化等干化技术原理、工艺流程、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给出了厂矿企业在污泥干化方案选择的适用条件,以期为技术方案选择、新设备、新工艺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金属催干剂的应用试验,介绍了螯合型金属催干剂的性能、优点及其在不同乳液体系中的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2.
竹桂连 《广东化工》2012,39(6):372-373
为保证离心脱水机对含油浮渣的处理效果,对气浮混凝剂聚合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铁进行混凝试验。试验表明,聚合硫酸铁能够处理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含油污水,尤其适合较高含油量的含油污水的处理,其气浮渣的离心脱水性能优于聚合氯化铝。研究结果可以为实际的工业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机关、企业、城乡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文章针对众多网络安全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后,尝试寻找一条应用硬件的物理性质来防范病毒的新途径,开发出一种简便而实用的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该技术可根据单位或家庭的网络设置应用于计算机中,预防因病毒侵袭而造成的信息丢失。  相似文献   

14.
在自制的压滤装置上,通过添加改性粉煤灰、木屑和不同粒径秸秆,研究不同辅料及其添加量对污泥深度脱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粉煤灰对污泥脱水效果最好,在添加量为4%时,污泥含水率降为53.6%;木屑效果次之,在添加量为10%时,污泥含水率为58.09%;粒径相对较大的麦秆对污泥脱水促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Sewage sludge consists of valuable components such as nutrients as well as harmful substances, e.g. heavy metals. For sludge with a low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its utilization in agriculture is the best way of sludge reuse. Carbon recycling is also possible by using disinteg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naerobic degradation processes. The other important compound in sludge is phosphorus, which is a limited resource on earth. Recycling options for phosphorus are also described in the paper. A safe disposal of the residues can be achieved by using incineration.  相似文献   

16.
以某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污泥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试验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去除重金属的淋洗剂的效果,确定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淋洗剂以及该淋洗剂的制备方法与其相应的性能。该复合淋洗剂的主要成分由A剂、B剂及助剂C组成,其中A剂是HCl溶液或其钠盐,B剂是柠檬酸溶液或其三钠盐,助剂C为实验室现场配置,A剂与B剂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1—1:2,助剂C的用量视处理量而定,一般为0.01mol/L。振荡时间为12—24h,温度为25~30~C,反应体系pH为5-5~7.0。研究表明,该复合淋洗剂对污泥底泥中Pb,Cu,Zn,C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3.25%、63.44%、51.23%、92.63%。  相似文献   

17.
选用粉煤灰为主原料,适当添加水泥、硫酸钠、水玻璃及生物质灰等,通过蒸养方式制备一种新型生物填料。选择表观密度作为测定指标,以确定原料的最适用量及最适蒸养条件。结果表明,粉煤灰∶水泥∶硫酸钠∶水玻璃∶生物质灰的比例分别为8.0∶1.2∶0.13∶2.3∶0.2;蒸养温度110℃,蒸养时间9 h。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以污泥制备的活性炭的吸附性能,采用化学活化方法将污泥、粉煤灰混合制备活性炭并研究其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在污泥、粉煤灰和ZnCl2质量比为10∶3∶4、活化温度为500℃、活化时间为80 min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吸附性能最佳,其比表面积为459.56 m2/g,总孔面积为0.32 mL/g,碘值为376.17 mg/g。以污泥和粉煤灰制备活性炭技术在废水治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新型融雪剂的生产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目前国内外融雪剂使用的现状,综述了氯化物融雪剂对钢筋混凝土路面、植物、水系、土壤、臭氧层的影响,并指出了目前融雪剂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Conventional drying, dehumidification drying, and combined conventional-dehumidification drying of wood we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dehumidification drying is the least but its drying time is the longes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combined drying is more than that in the dehumidification drying but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drying, and the drying time is half of that in the dehumidification dry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mbined conventional and dehumidification drying are discussed from the experiments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