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字》是一座迷人的艺术迷宫 ,主题复杂 ,结构独特 ,象征主义应用广泛 ,心理分析细腻。本文试从主题、象征主义的应用、心理分析、语言及结构等四个方面 ,对《红字》作一简要评介。  相似文献   

2.
3.
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写宗教与罪恶题材小说,他的小说作品反映了他的宗教观和他对人性本质的理解。通过分析霍桑对《红字》中三位男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以及他对小说中人物悲惨命运所持的模糊态度,阐述了霍桑复杂而矛盾的宗教情绪。  相似文献   

4.
霍桑女权主义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世纪兴起的新文艺评论手法和女权主义批评理论,认为是女权主义意识促使霍桑在<红字>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反叛的女性人物形象,他将这种意识融入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揭示其社会边缘地位,反映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  相似文献   

5.
根据一些女权主义批评理论,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促使他在《红字》中塑造了一个反叛女性.在《红字》中,霍桑将这种意识融入到了他描绘的反派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内心世界.霍桑通过揭示海斯特的社会边缘地位,反映了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霍桑还谴责那种源于男权意识对妇女不平等的待遇.为了恢复女性的主体性地位,霍桑通过他的故事情节和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彻底毁灭了男权文化中的双重对立理念.  相似文献   

6.
根据一些女权主义批评理论,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促使他在《红字》中塑造了一个反叛女性。在《红字》中,霍桑将这种意识融入到了他描绘的反派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内心世界。霍桑通过揭示海斯特的社会边缘地位,反映了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霍桑还谴责那种源于男权意识对妇女不平等的待遇。为了恢复女性的主体性地位,霍桑通过他的故事情节和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彻底毁灭了男权文化中的双重对立理念。  相似文献   

7.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的作者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丰富的神秘象征和寓意性,造成一种介于真实世界和幻境之间的神秘的朦胧气氛,借此来曲折地反射社会现实.从而,霍桑在作品中常常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而是力图表现某种象征性寓意,致力于对人物的现状与命运作抽象的探讨,素以含蓄、寓意深刻的风格著称,并以心理描写大师闻名于世,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8.
谈《红字》     
<红字>是霍桑的佳作.海丝特·普琳是美国文学中罕见的坚强妇女形象.小说通过三次"刑台会"将故事逐步推向高潮.主要人物的名字也有一定意义.故事的主题是罪恶和惩罚.小说中有很多模糊之处.依笔者看来,狄姆斯台尔是小说中的头号罪人.  相似文献   

9.
霍桑是美国19世纪颇有争议的重要作家之一。当代霍桑研究开始指向象征主义研究,并开始大量引用现代及后现代结构主义理论。本文将以拉康对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被窃的信》的解构为借鉴,以索绪尔、拉康和德里达的符号学理论为指导,对霍桑的成名作《红字》中的表征——红字,进行解构,并探索此独特表征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即能指"A"的位移所赋予文本的现代感、象征感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10.
《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早已深入人心,但作品中的看客性格探究在该小说研究中处于缺席状态。了解看客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深刻地理解主题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力。笔者认为,《红字》中的看客,由于长期受到清教主义的毒害,是冷酷、残忍、刻薄和无知的,对无辜的受摧残者缺少应有的怜悯之心。但主人公不断进行的善事最终动摇了他们被宗教所铸造的内心壁垒,开始散发出微弱却实在的人性之光,给人们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1.
忠实是翻译的标准之一,包括二方面的内涵:信守原的内容;切合原的语言风格。它不同于逐字逐句。只顾字面含义的“硬译”或“死译”。这里通过对小说《红字》两个译本的分析,评析了两译本在运用忠实这一翻译理论中的成败之处。旨在促进“忠实”这一标准在学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2.
霍桑的<红字>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都以宗教信仰与人性本能的冲突为情节主线,描述了男女主人公面对宗教信仰和美好爱情间的矛盾时的痛苦挣扎.<红字>源于殖民时期严酷教权统治下新英格兰,通过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加尔文教(清教)统治的黑暗.<穆斯林的葬礼>则牵扯到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60年间的命运沉浮.两部小...  相似文献   

13.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不朽之作。接受美学确定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为文本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形成了包括作者的创作过程、文本的结构特点、读者的阅读过程新三位一体结构框架。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小说《红字》的期待视野,探析读者期待视野的发生、发展和演进过程,揭示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红字》是一部以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于1642—1649年发生在波士顿的爱情悲剧,整个故事围绕着红字"A"的各种象征意义这一条脉络主线而错综复杂地展开。  相似文献   

15.
分析反衬手法在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具体运用及效果。认为小说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容貌、言行、服饰来反衬人物的性格,通过不同的场景来衬托人物情感的变化,使得小说中处处充满正与邪、善与恶、淳朴与虚伪、美丽与丑陋的鲜明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红字》是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拟用原型批评理论与叙述学理论,浅析小说所体现的圣经关联,主要从人物、情节及叙述手法等三面论述。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红字》中的各种人物、不同的背景描写,以及红字A本身蕴含的象征寓意,指出受到清教思想、超验哲学及神秘主义影响下的霍桑使用的多重象征在多方面呈现出游动性、多义性、甚至矛盾对立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反衬手法在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具体运用及效果.认为小说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容貌、言行、服饰来反衬人物的性格,通过不同的场景来衬托人物情感的变化,使得小说中处处充满正与邪、善与恶、淳朴与虚伪、美丽与丑陋的鲜明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被视为《红字》引言的《海关》与《红字》讲述的故事没有直接联系,但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海关》中的内容,为小说讲述的故事营造了时代和社会背景,奠定了社会氛围和情感基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这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霍桑短篇小说<温顺男孩>真实再现了清教徒移民美洲初期迫害教友派的这段不光彩的历史,透过小男孩易卜拉欣的性格悲剧,批评了清教徒偏执、残酷和不宽容的一面.<温顺男孩>尽管情节简单,并且有伤感和冗长之诟病,但仍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精神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