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田武 《认证技术》2012,(9):32-33,35
2012版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两项标准融合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最有影响的卓越绩效模式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国内实际,有针对性地规定了企业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及其指南,是引导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指导性标准,也是全国质量奖和省市质量奖的评价依据。本文从对条款内容的理解、条款在标准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条款的关系方面,对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领导”与“战略”条款进行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2.
《认证技术》2011,(5):63-63
为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理解和成功实践卓越绩效模式,指导企业按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持续改进和创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拟于2011年6月举办《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自评师培训班。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的有关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中国质量奖励制度。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融合了世界发达国家最有影响的卓越质量奖标准的基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规定了企业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是引导企业走向卓越绩效模式的指导性标准,也是我国各级政府质量奖励工作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质量在企业的竞争中日益显示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展和演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激励和引导企业追求卓越质量,增强竞争实力,有效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国家质检总局在研究建立质量奖励制度的同时,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为企业提供了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并用量化指标为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和企业的自我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近发布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是组织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各类质量奖评价的依据。标准是在参照国外质量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质协开展的全国质量奖及部分省市开展的质量管理奖经验提出的。正如标准审定的决议所指出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绩效管理标准,达到了国外主要国家卓越绩效管理标准的同等水准”。标准的内容共分七个部分。如图1所示。本文依据管理标准的一般属性,介绍该准则(下称国家标准)的基本构架和特征。一、结构决定功能1.规范、改进和创新的系统纵观国际上重要的管理标准,如ISO9000族标准、三大质量奖标…  相似文献   

6.
顾平  李飞  王勇 《标准科学》2013,(3):72-76
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经济面临控通胀和保增长的两难选择,这使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部分大型企业通过全面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来提升经营质量,赢得竞争力并取得良好效果。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先天条件不足,导入过程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导入途径的研究,构建中小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流程,为中小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2004年9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以来,许多组织正在贯彻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标准。平衡记分卡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卓越绩效模式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导入卓越绩效模式上的实践做法,探讨公共服务组织如何应用卓越绩效准则提升服务质量。组织要融合应用卓越绩效模式并贯穿业务流程各阶段,系统改进管理,提升整体绩效,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过程功能和作用的角度,分别列出了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两个标准中所确定的组织的一些典型过程类别。对其分类的不同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用分析的结果总结《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在过程分类中所体现的"大质量"观。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结合测试/校准实验室特点,提出以"五个子系统"和"四个驱动项"为框架,分解战略目标,以测量指标为主线,构建测试/校准实验室卓越绩效综合管理体系。为有效实施该体系,设计测量指标评价体系运行及系统改进流程、绩效测量工作实施流程,建立了创新与改进工作的三维实施模型并提供了活动矩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卓越绩效模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阐述了按卓越绩效模式建立企业质量经营机制的必要性和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作为竞争优势的质量的四个层次,阐述了基于卓越绩效模式(PEM)的三维质量模型和建立基于卓越绩效模式(PEM)的质量战略的重要性及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美国波奖、EFQM卓越奖、日本戴明奖活动开展的最新情况,并在对这些奖项评审标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际上卓越绩效模式发展的趋势,即:更注重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强化卓越绩效模式的系统性;突出对创新的关注;持续强化对顾客的关注;注重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关注组织的敏捷性;关注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九项基本理念的制订过程,诠释了九项基本理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政府机关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借鉴意义,并择其关键,以三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为例,就政府机关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4.1领导条款的要点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俊 《标准科学》2012,(5):32-36
本案例对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如何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持续改进绩效进行了研究。本案例概要介绍了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的概况,重点阐述了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如何制定战略和对战略进行部署的过程,如何进行过程管理和测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阐述《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中应用模糊集合论方法的必要性;提出L-R型模糊数以及7个模糊等级的梯形模糊数和三角形模糊数表示方法及其清晰化计算公式;提出对象评判经模糊等级评价、综合并清晰化得出评价矩阵的方法;在提出理想矩阵基础上建立评价的灰色关系系数矩阵,最终求出每一评判对象的关联度,以此确定排序.举出由5名评价人员,对...  相似文献   

18.
阐述<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决策实施的重要意义以及应用直觉模糊集的必要性.提出方案优选中多准则直觉模糊集评价,各准则权重实质重要度,方案优选的正负理想解以及直觉模糊集距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各方案评价指数的概念,由其大小决定方案的优劣.举出上海某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代理商优选决策的示例,得出A3优于A1优于A2优于A4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Self-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using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EFQM) Model for Excellence is widespread amongst European organizations. The paper re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l, based on the evidential reasoning approach from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making (MADM), which it is argued helps to reduc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coring of an organization's performance against the criteria of the EFQM Model and brings a degree of science into the self-assessment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DM model is based on the people management criteria of the 1998 version of the EFQM Model and tests have been undertaken using two self-assessment submission documents from a major multi-utility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nd Key Results
•  This paper develop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ddressing the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of knowledge by Centres of Excellence and transnational teams, which are important organisational mechanisms used by headquarters to manage knowledge processe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inherent differences of Centres of Excellence and transnational teams are conceptualised in terms of pre-existing knowledge, practices,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  The inherent differences in the organisational mechanisms influence the amount of subsidiary participation and what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and hamper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respectively.
Both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