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让技术走进学校,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负责或实践这些技术的教师需要开拓视野,需要集思广益,进而结合本区域或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以高效、节耗的技术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校园技术攻略”将围绕上述内容,为读者提供指导、帮助及适时交流。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让技术走进学校,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负责或实践这些技术的教师需要开拓视野,需要集思广益,进而结合本区域或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以高效、节耗的技术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校园技术攻略"将围绕上述内容,为读者提供指导、帮助及适时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让技术走进学校,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负责或实践这些技术的教师需要开拓视野,需要集思广益,进而结合本区域或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以高效、节耗的技术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校园技术攻略"将围绕上述内容,为读者提供指导、帮助及适时交流.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让技术走进学校,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负责或实践这些技术的教师需要开拓视野,需要集思广益,进而结合本区域或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以高效、节耗的技术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校园技术攻略"将围绕上述内容,为读者提供指导、帮助及适时交流.  相似文献   

5.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让技术走进学校,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负责或实践这些技术的教师需要开拓视野,需要集思广益,进而结合本区域或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以高效、节耗的技术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校园技术攻略"将围绕上述内容,为读者提供指导、帮助及适时交流.  相似文献   

6.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让技术走进学校,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负责或实践这些技术的教师需要开拓视野,需要集思广益,进而结合本区域或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以高效、节耗的技术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校园技术攻略将围绕上述内容,为读者提供指导、帮助及适时交流。继上期表示层虚拟化主题之后,本期继续由教育部ITATPRO项目组专家组组长、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VP)岳雷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关注另一虚拟化技术──应用程序虚拟化。了解这一技术是如何解决学校的软件部署难题,提高计算机软件安装效率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发韧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高等院校和极少数的中小学校开始购置少量计算机。1994年,“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正式启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而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则把教育信息化推向了高潮。 总体设计决定一切 回顾“校校通”工程实施一年多的历程,用风起云涌、蔚为大观来形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毫不为过。如果说在2000年底到2001上半年这段时间里,很多学校还只是驻足观望的话,那么从2001年下半年到现在,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绝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建设或开始筹划学校的信息化工程。 那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构筑校园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相似文献   

8.
曹琳 《信息与电脑》2023,(18):235-240
研究“互联网+”相关技术理论基础,介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互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部署高速稳定的网络和安全设备、全面覆盖的网络服务,实现学校各部门的统一自动化管理,提出适合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提高办公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早在“九五”期间,基于当时现代教育技术的需要,全国许多学校建起了功能比较齐全的校园闭路电视系统,部分学校还配备齐全的摄录编系统。随着“校校通”、“班班通”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学校建起了高标准校园网。新形势下,传统的校园电视怎样结合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取长补短,提升教育信息化质量与水平,构建校园文化新平台,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专题围绕校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的实现等问题,展开讨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是凭借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以网络技术为主、充分运用其他数字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环境。近几年,我校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龙文化探究活动为载体,以打造“数字化学校”为奋斗目标,在网络系统化管理、学科整合、过程性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推进校园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创建于1924年,是本邑历史最长的公办中学。建国前即为苏南名校.1980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2002年成为江苏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老校长、著名教育家陈旭轮先生因办学卓著曾“三进怀仁堂,四见毛主席”。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先进集体”、“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学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基本实现了校校通,硬件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软件建设与之不成正比.教学资源缺乏或零散,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成晶资源内容良莠不齐、更新缓慢、共享性差,致使硬件设备利用率低下,影响了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后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网络课程开发便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要发展好新时代的学校教育,需要先进教育技术的支撑,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导和先进教育行为的跟进。在此背景下,湖北省黄石市沿湖路小学沿着“依托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校园”的思路一路探索,以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并因其在NOC活动中的出色表现,于2009年获批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14.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从“大干快上”的“大跃进”式热潮中理性地回归,依靠成熟的通用性信息技术,进行“与时俱进,循序渐进”式的信息化建设策略,赢得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其实,就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绩效而言,物流信息化建设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端的技术和设备。一  相似文献   

15.
创建特色学校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学校树立品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办学特色强调“各自的”,就是要各校从自己的“校本”实际情况出发,从校本发展、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等方面切入,形成自身的特色。而“特色学校”是一所学校的特殊性或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它表现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师资建设、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等方面。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作为一所只有4年校龄的新建学校,从创建之初就树立了创建信息化特色学校的目标,因此,学校配备了一流的硬件设施,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新热点,作为学校应如何抓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呢?一、基础条件1.学校要有一位好校长校长是学校设计的“总工程师”,是抓好各项工作的“总司令”。因此,校长最好是一位信息技术方面的行家里手,是一位既有较高信息素养又熟悉信息技术应用且热衷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校长。退一…  相似文献   

17.
接着本栏目上期介绍网络教室解决方案,本期将介绍教育行业信息化过程的第二步:校园网解决方案,把教育行业信息化一步步进行到底。事实上,经过记者对多家学校的采访,了解到目前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现象,这也是很多校园建设“失败”最关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是江苏省实验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区文明单位和办学先进学校,同时也是市、区重点信息化实验学校之一。2005年,学校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开展课程整合实践研究,力争实现新跨越”,适时提出“把握时代脉搏,打造信息化校园”的口号。  相似文献   

19.
江苏无锡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学校信息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早在2003年就基本完成了以10兆光缆为基础的“校校通”工程。一方面,青少年徘徊社会网吧;另一方面,学校建设好的崭新的网络教室,全年有1/3的时间空闲着,造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投入、低运行的局面。有一位教育界的人大代表提出:学校能否发挥其节假日闲置的学校计算机教室,面向本校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上网”括动,引导青少年正确、健康地上网。  相似文献   

20.
科利华在“1999年全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及教育软件发展大会上”宣布,将重点扶持全国100所中小学校搭建“科利华教学园”,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同时提供100台笔记本电脑建设100个校长移动办公室,树立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中小学典范校。据集团执行总裁薛建国介绍,此次推出的科利华跨世纪校园网整体解决方案针对中国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1998年推出的解决方案在设计思想、技术实现、扩充性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