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加热温度和时间对铜钛爆炸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热温度是影响界面结合强度的主要因素,加热时间为次要因素。铜钛爆炸复合板只在700℃以下短时加热,界面结合强度牺牲较少,才可保证复合板结构件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得到锆-钛-钢爆炸复合板最优热处理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和热处理升降温速率3个因素对复合板粘结强度和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温温度540℃、保温时间1 h、热处理升降温速率60℃/h为最优热处理工艺,复合板可以获得最佳粘结强度和残余应力状态组合,保温温度过高,时间太长都会降低粘结强度。此外,还对最优热处理工艺下复合板结合面进行了显微硬度测定,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的观察。分析显示,复合板结合界面附近形成细晶区,显微硬度较大;结合面粘结试验断裂形式为韧性加解理混合型断裂。  相似文献   

3.
将钛管、钢管利用冷拔-内压扩散法制备了内包覆钛-钢复管。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光衍射和拉剪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扩散退火温度与时间对钛-钢扩散复合界面附近组织、成分和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制备方法可使钛~钢实现冶金结合;界面剪切强度随扩散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750—800℃×0.5h扩散退火界面剪切强度最高,可达210MPa左右;扩散退火中Fe、Ti原子发生了互扩散;界面上有TiC形成;750℃×0.5h扩散退火试样断VI未检测到TiFe、TiFe2相;900—950℃×0.5h扩散退火钢侧出现柱状晶区,钛侧出现无晶界晶区与针状马氏体晶区。  相似文献   

4.
5.
研究了热加工工艺对钛-钢复合板界面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测试了在A,B,C,D4种温度下热轧复合板界面的力学性能,用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了界面显微组织并分析了界面的成分。结果表明,在A,B2种温度下轧制的钛-钢复合板界面机械性能良好,延伸率高,其剪切强度不但可保持坯料原有的水平,甚至还略有增加。在C,D2种温度下轧制的钛-钢复合板界面机械性能相对较低,延伸率较高,但剪切强度要比爆炸复合坯料低,尤其是D加热温度,轧制后界面剪切强度急剧下降。热轧的终轧温度也是影响钛-钢复合板界面结合性能的重要因素。在低于相转变温度的合适温区热轧,且终轧温度合适,获得的钛-钢复合板结合界面无爆炸波纹,没有污染,生产的脆性化合物极细小,组织类同于钛材完全退火的等轴组织。  相似文献   

6.
对比分析了我国钛-钢复合板标准对覆材的要求和使用对覆层材料的要求存在的矛盾,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最终得到:(1)压力容器用钛-钢复合板质量除考虑常规的外型尺寸外,应侧重考虑覆层的化学成分和复合板的整体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对覆层强度不应作为考虑依据;(2)为了提高钛-钢复合板的质量,更充分地发挥复合板的功能性.推荐尽可能采用杂质含量低、强度指标偏低牌号的钛作为覆层金属;(3)建议在修订钛-钢复合板材标准时,应明确覆层的力学性能指标不作为验收依据。  相似文献   

7.
8.
大型钛-钢复合板容器的焊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钛一钢复合板焊接时存在的难度和特殊性比较全面地叙述了焊接过程中采取的相应措施.对焊接用保护罩进行了精心研究制作,分析了在低温下焊接产生的缺陷和处理方法,对坡口形式、焊材选择、气体保护措施及清洁措施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9.
自从60年代中期钛-钢复合板出现以来,已大量应用于石化、冶金、医药、制盐等部门。由于钛、钢互熔问题尚未解决,故给钛-钢复合板的焊接带来了许多困难。目前钛-钢复合板的焊接工艺普遍采用钛复层和钢基层进行焊接,而复合层之间互不熔合。钢基层的焊  相似文献   

10.
范振  王国平 《现代焊接》2012,(12):24-26
本文研究了不同加热温度对钛一钢爆炸复合板界面组织与成分的影响规律,利用金相显微镜对界面形貌进行了观察,测定了界面结合区的显微硬度,并通过X射线能谱仪对试样界面区的元素扩散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80℃时,覆层钛一侧的绝热剪切线完全消失,晶粒发生再结晶;640℃时,基层钢一侧开始出现脱碳;750℃时,界面两侧的Fe、C和Ti元素发生了相互扩散。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拉剪实验,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钛-钢爆炸轧制复合板界面组织特征和性能的影响。热处理温度为650、750、850、950°C,保温时间为60 min。结果表明:热处理过程加速界面元素扩散和组织的转变。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板剪切强度下降。在850°C及以下温度热处理时,扩散反应层形成化合物TiC,剪切强度下降缓慢。当热处理温度超过850°C时,扩散反应层形成大量的Ti-Fe金属间化合物(Fe2Ti/FeTi)及少量的TiC,剪切强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厚度(0、0.1及0.2 mm)的Ni层在不同的压下条件下对热轧不锈钢复合板结合强度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EDS能谱仪对热轧不锈钢复合板的组织及界面元素分布等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i层的加入会明显阻止元素的扩散,并能减少界面氧化物的比例,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界面的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Gleeble-3800热压缩试验模拟316L/Q370qE复合板轧制,并借助拉伸试验、硬度试验、组织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变形量、变形温度、变形前保温时间等参数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结合强度逐渐升高,变形量大于20%时,结合强度升高趋势变缓;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结合强度先升高后降低,1...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总压下率对热轧Q235B/304L不锈钢复合板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不锈钢复合板界面平整,碳钢侧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且随压下率的增加,珠光体体积分数增加;碳钢侧存在一定宽度的脱碳层;C元素的扩散层即复合层为白色带状区域,且宽度随压下率增大而减小;沿扩散层分布有Si、Mn的氧化物,氧化物的分布密度随压下率增大而减小。不锈钢复合板的剪切强度均远大于国家规定的210 MPa,且随压下率增加,剪切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Al-Fe金属间化合物对复合板界面结合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固态铝和固态铁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及金属间化合物对界面结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态铝和固态铁热处理后的界面主要包括Fe2Al5和FeAl3化合物层,金属间化合物恶化了界面结合强度。在拉剪测试中,断裂主要发生在Fe2Al5或FeAl3化合物层,断裂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化合物层内部的缺陷,包括微裂纹和空洞。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产生的应力导致内部微裂纹产生,内部孔洞产生的原因是Kirkendall效应。该研究对铝和铁的焊接与连接,尤其是对铝钢复合板的制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冷轧复合法制备铜铝复合板,研究退火温度对复合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演化及性能的影响。利用电子探针(EPMA)观察复合界面结构,结合EDS、XRD分析界面物相成分,通过剥离测试和室温拉伸试验表征复合板的结合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复合界面扩散层增厚,依次生成CuAl2、Cu9Al4和CuAl 3种金属间化合物。CuAl2和CuAl相的生成破坏了界面结合,导致剥离强度显著下降。在300 ℃及以上温度退火时,复合板发生回复和再结晶软化,其整体拉伸性能优异。综合考虑拉伸性能及剥离强度,冷轧复合法制备铜铝复合板的最佳退火温度为300 ℃。  相似文献   

17.
退火温度对钛钢轧制复合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纳米显微力学探针,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钛钢真空-轧制复合板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过程中,钢侧组织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的过程,碳元素向界面扩散,在界面附近形成铁素体区。热处理温度对钛钢轧制复合板的界面结合性能有显著影响,850℃时性能最好。850℃以下热处理时,在界面上面主要生成TiC;850℃以上热处理时,界面上形成大量的Ti-Fe金属间化合物(Fe2Ti/FeTi)及少量的TiC。Ti-Fe金属间化合物对界面结合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显著降低结合性能。  相似文献   

18.
键合时间对粗铝丝超声引线键合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了不同超声功率条件下,键合时间对粗铝丝引线键合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中记录了每种键合试验的键合时间,采集了每一个键合点的剪切测试力作为键合点抗剪强度的表征,记录了每个键合点的状态.结果表明:(1)在小超声功率条件下,键合强度对键合时间敏感;在大超声功率条件下,敏感性下降;(2)短键合时间条件下主要键合失败形式为剥离和无粘接,表明键合界面的原子扩散不够;(3)大超声功率长键合时间条件下的键合失败形式多为根切,表明键合界面的原子扩散虽然足够,但长时间的超声振动也会使粗铝丝产生疲劳断裂,形成过键合.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机械表面处理(钢丝刷)对冷轧Cu/Al复合板结合过程和结合性能的影响.在冷轧复合工艺之前,对铜板和铝板的原始表面进行不同打磨方向的机械表面处理,分别为平行轧制方向打磨、垂直轧制方向打磨和90°交叉打磨.通过形貌观察,发现机械打磨后的铝板和铜板表面形成条带状脆性/硬化层,其方向与打磨方向一致.平行轧制方向打磨后铜板...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raditional twin-roll casting process, Invar/Cu clad strips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using solid Invar alloy strip and molten Cu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A series of tests including tensile test, bending test, T-type peeling tes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var/Cu clad strips and the micro-morphology of tensile fracture surfaces and bonding interfa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 delamination phenomenon occurs during the compatible deformation of Invar/Cu in bending test and only one stress platform exists in the tensile stress?strain curve when the bonding strength is large. On the contrary, differ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var and Cu lead to delamination phenomenon during the uniaxial tensile test, which determines that two stress platforms occur on the stress?strain curve of Invar/Cu clad strips when two elements experience necking. The average peeling strength can be increased from 13.85 to 42.31 N/mm after heat treatment at 800 °C for 1 h, an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u side at peeling interface shows that more Fe is adhered on the Cu side after the heat treatment. All above illustrate that heat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strength of the bonding interface of Invar/Cu clad str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