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12月凌汛期间,大王庙险工在河道流量250-400m^3/s的情况下出现较大险情,主要表现为根石严重走失,堤身坍塌后退,通过采取加抛根石等一系列措施,控制了险情。分析表明:河势溜向变化是引起小水出险的主要原因,建议今后加强河势和工程观测,以确保工程完整。  相似文献   

2.
尹明勇  冯炳伟 《人民黄河》1998,20(11):19-20
1工程概况及运行中的变化曹岗险工西起黄河大堤桩号184+040,东至189+299,全长5.26km,为黄河左岸闻名的老险工。始建于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现有坝、垛、护岸106道(段),其中坝41道,垛28个,护岸37段。这些工程大部分是解放前修筑的老工程,整个工程平面形状为凸突形的靠河险工,与对岸府君寺护滩工程对峙形成卡口,素有“大溜靠上不靠下,河顶中间溜势必下滑”的河工谚语。由于年代久远,该工程经过多次的轮番靠河,根石得到不断的加固强化,是比较有基础的。从解放后历次根石探摸资料可知,根石深均在8—20m,根石坡度上陡下…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坝垛险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水沙条件的变化,黄河下游淤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坝垛险情较50-70年代现出新的特点。在分析坝垛出险原因和险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河道整治工程布局,修建少抢险新型丁坝和对已有坝进行加固,以减少坝垛出险几率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5.
“九五”期间,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重点围绕长管袋褥垫沉排及水中进占,铰链式砼模袋沉排,桩坝,护根等新技术开展了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与传统筑坝技术相比,新型筑坝及护根技术便于机械化施工,材料供应渠道畅通,性能优越,价格便宜,环境效益明显,可以减少抢险次数或不抢险,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黄河坝岸根石走失原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险工坝岸是抵御洪水、确保黄河安全的重要河工建筑物。坝岸从总体结构来看,可分根石部分和坝身两部分,其中根石是坝岸稳定的基础。根石传统结构是散抛石块裹护根石土胎,这样在水流冲刷下,一部分石块容易离开坝体,被冲刷揭走,这种现象称根石走失。根石走失使根石坡度变陡,严重时使根石发生坍塌,破坏坝岸基础,危及坝岸安全,因此,根石走失是引发坦石变  相似文献   

7.
河道整治工程出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河流流量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利用黄河下游河南段河道整治工程出险资料,统计分析了工程出险与河流流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引入了正则化分析方法,使能在同样发生概率条件下比较不同流量的河道整治工程出险概率。分析结果表明,有近32%的险情发生在1 000~2000m3/s流量级;有近70%的险情发生在500~3000m3/s流量级。表面上看,流量大于3000m3/s时,发生险情的比率反而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黄河下游发生大流量的概率较低的缘故。采用正则化处理,即在同样发生概率的条件下比较发现,随河流流量的增大,整治工程出险次数和出险级别均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丁坝根石走失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德本 《人民黄河》1997,19(6):9-11
黄河下游丁坝根石走失是坝岸工程出险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丁坝根石走失的原因,从水流条件、根石断面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管护人员应该对坝岸和基础情况、河势变化、险情判断、抢护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使防护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同时着重指出抓发管理,注意正确防护是防止根石走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根石走失是造成黄河下游坝岸出险的重要原因,也是下游防洪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利用大面积铅丝网将坝岸松散根石罩护起来的防护方法,经室内外动床模型试验和原型试验证明,理论正确,操作简便,能有效防止坝岸工程根石走失,可以在险工、河道整治工程中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0.
2000年12月19日,济南市天桥区大王庙险工1至12号坝突发大量根石走失,挑水坝前水深溜急,根石走失后坡度1:1左右,护岸宽度大于20m的淤积沙滩被水流冲失,已危及堤防临河堤脚,险情发展较快。由于发现及时并立即抛石4320m~3以后,险情得以解除。此类险情在济南河段是继1981年9月25日历城区王家梨行险工7至9号坝  相似文献   

11.
打渔张引黄闸已运行20年,由于施工质量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洪水期间多次出现渗水、浪窝等险情,对闸乃至堤防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文章根据险情的调查情况,分析了渗水和浪窝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固处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打渔张引黄闸已运行20年,由于施工质量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洪水期间多次出现渗水、浪窝等险情,对闸乃至堤防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文章根据险情的调查情况,分析了渗水和浪窝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固处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控导工程出险的因素及其失守后对河势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对出险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险情的不同,提出了具体抢险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产生横河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对横河发生时间及危害进行探讨;对横河的预防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横河出现险情时的抢护方法,提出了适宜黄河下游的导溜坝与开挖引河法配合使用的抢护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测是黄河防洪工程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探测技术手段是长期困扰黄河防洪安全的重大难题之一。为了探测坝垛根石状况,治黄工作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解决水下根石探测手段问题,以便及时掌握根石的分布情况与稳定状况,对减少河道整治工程出险、保证防洪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水库运用初期,坝下游河床通常会发生冲深下切及滩岸崩退过程,但是现有研究较少分析河床下切与横向展宽之间的定量关系。以1999-2015年游荡河段实测断面地形资料和水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期游荡河段的河床调整过程,发现河床调整以床面下切为主,部分河段崩岸明显;建立了不同河段累计床面下切值与累计滩岸崩退宽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8;根据水沙控制方程推导了河床下切与展宽之间的定量关系,发现累计床面下切值与河宽变化率及初始水深有关,各河段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预测了未来游荡河段河床形态的调整过程,发现当各河段持续下切至某一值时,两种方法计算下的河床展宽值较为接近,一定条件下可用来估算河床下切和横向展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根石走失问题是坝岸根石堆稳定性研究的关键,通过及时识别根石大量走失的前兆来避免险情发生。根石走失的预测并不能靠主观臆断,将传统人工探测方法的判断依据信息化是本次研究的关键。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在对171处坝岸根石堆实时监测的基础上,按灰色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将有限的根石堆变形特征进行处理,再通过与缺陷形态数据库的图形进行迭代比对,生成更多的信息使根石大量走失的前兆问题尽可能变得清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灰色理论构建的系统模型,能够客观地反映走失的根石与根石堆整体稳定性的关联度,以及根石堆变形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防汛部门对坝岸根石堆稳定性快速、准确地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断流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多年水文资料的分析得出: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没有减少,多年需求总量基本持平。认为造成黄河下游连年断流的主要原因是用水浪费、管理不力和干流调蓄能力不足。因此,要提高对黄河下游断流危害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制定可操作的年度配水方案,实行全流域水量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提高水价、控制需求,引黄灌区采用井渠结合。这样才能保证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永续利用黄河水资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结合黄河下游孙口水文站实际观测资料,对黄河下游地区较小流量级下所发生的假潮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假潮是由于沙波运动在弯道处因控导工程作用产生雍水和回水而引发的一种水位、流速、含沙量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幅度变化的水文现象,解决了在黄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中存在的水量确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特点和河道整治工程情况,给出了移动式不抢险潜坝的结构设计方案。考虑潜坝中管桩、土层的相互作用和土层的冲刷及水位的变化,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潜坝中管桩、土、预应力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各种工况下管桩的桩身位移和受力,并模拟了潜坝中管桩的上拔施工。结果表明:①在最大冲深情况下,桩长20 m可以满足设计要求;②冲深为10 m、洪水位情况下的管桩为最不利受力状态;③在考虑桩、土间摩擦力并假定桩身全部被淤积的泥沙覆盖条件下,在距离桩顶1 m以下位置均匀向上施力即可安全拔出桩体。综合潜坝运行期管桩受力和变形情况及管桩上拔施工期的受力特征可以看出,该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