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 AVO 技术成功地预测岩性和流体成分时,需要对地震数据做精确的预分析处理。大多数情况下,在做完与偏移距有关的一些处理后,剩余振幅误差依然存在。剩余振幅效应所引起的误差与希望定量化的 AVO 响应相比是很大的。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模型的幅一距均衡法,试图校正这些误差以及非最优处理带来的误差。偏移距均衡技术的目标是确定随偏移距变化的背景地震反射与理论预测结果之间的关系。在假定与理论结果的任何偏差是由于剩余处理误差或非最优处理所造成这一前提下,用设计出的简单偏移距校正函数可校正这些差异。该函数已应用于理论值合适、地震特征一致的某探区内远景带和非远景带地震数据上。仔细谨慎地用上述方法得到了含气砂岩和净砂岩的 AVO 响应,其结果与理论预测值非常接近,AVO 梯度剖面和梯度×零偏移距剖面显得更真实和实用。实际应用时,在地震剖面上选择一组时窗,求出平均振幅,该振幅随偏移距而变化。然后,将时窗内的振幅衰减与模拟的背景反射振幅的 AVO 响应进行对比。经校正后的地震数据反映了模拟的背景响应,这种简单校正改进了第三类薄层含气砂岩的 AVO 响应。同时从墨西哥湾地区的几个应用实例可见,较强的 AVO 响应进一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
一维地震反演问题就是声阻抗(或反射函数)如何作为由水平层状介质反射响应(由平面波脉冲源激发的)求出的走时函数进行恢复问题。大多数震源起着点震源作用,并且数据必须在反演法应用之前作几何排列校正。这种校正通常不精确,因为几何排列对于初次波和多次波反射是不相同的。本文介绍一种改进了的算法,目的在于研究点震源至点震源的几何排列。这种由不同厚度均质层叠加得出的零偏移距反射响应可用来计算每个岩层厚度、速度和密度。这是可能的,因为几何排列包含了有关速度的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3.
用计算机产生地层内的地震波,是研究垂直地震剖面(VSP)的有力工具。本文按几何光学理论推导出VSP的数学模型;为了适用于任意的震源子波,用Z变换获取在第一层顶部处上行波的地层冲激响应函数,并导出其采样值序列的时域递归算法;波在空间向下延拓中,使用了栅型递归算法,以达到简便、快速、少占内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应用地球物理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利用地表或井中所采集的数据提取纵波和横波速度.但是,在一些典型的地震试验中,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料可用来唯一恢复作为(x、y、z)函数的速度.所以,本文考虑了一个简单的地层模型(水平均匀层状介质),且对处理反射波的现代技术作了中肯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用计茸机产生地层内的地震波,是研究垂直地震剖面(VSP)的有力工具。本文按儿何光学理论推导出的数学模型;为了适用于任意的震源子波,用z变换获取在第一层顶部处上行波的地层冲激响应函数,并导出其采样值序列的时域递归算法;波在空间向下延拓中,使用了栅型递归算法,以达到简便、快速、少占内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8.
地震偏移     
本文系本刊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地震偏移”一书编译稿的续文。上次为第一章,这次为第二至第七章。参加原书翻译的有地质部海洋地质调查局林中柏(原文第十章),潘乃德(原文第十一章),苏午四(原文第七章),徐英涛(原文第九章),顾国妹(原文第十二章)以及同济大学宋一阳(原文第五章),徐仲达(原文第六章)。编译稿则由同济大学徐仲达、肖一鸣负责完成。  相似文献   

9.
大偏移距—深度比地震资料各向异性叠前偏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松辽盆地中浅层属于陆相三角洲砂泥岩薄互层沉积,储层单砂体垂向厚度小、横向变化快,不同规模的断层使岩性识别问题复杂化,因此地震资料的准确成像和振幅保真成为岩性勘探的技术关键.由于常规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偏移技术难以满足精细研究需求,研究了在大偏移距—深度比条件下考虑介质各向异性的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并在GPU系统下实现算...  相似文献   

10.
11.
高速玄武岩地层以下的地震成像需要采用新的对策。在Faroe-Shetland地区进行的双船实验采用超大偏移距和专门为玄武岩下地层成像而设计的其它方法已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2.
13.
三维真振幅有限偏移距偏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零偏移距一次反射纵波可描绘成三维时间或深度偏移反射,以致偏移的波场振幅是与角度有关的反射系数的一种度量。最近提出的各种涉及加权绕射叠加的偏移/反演算法都是以Born或Kirchhoff近似法为基础的。本文提出一种三维Kirchhoff型叠前偏移法,该方法中待成象波场的一次反射是由零阶射线近似事先描绘的。因此,恢复与角度有关的反射系数的主要问题主就变成了消除一次反射几何扩散因子的问题。为达到该目的  相似文献   

14.
叠加速度最佳地反映了共中心点道集上正常时差曲线的特征。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由于法向射线与成像射线吻合,这两类速度是相同的。当地下构造为倾斜地层时,叠加速度随反射层倾角而变化,并  相似文献   

15.
非零偏移距一次反射纵波可描绘成三维时间或深度偏移反射,以致偏移的波场振幅是与角度有关的反射系数的一种度量。最近提出的各种涉及加权绕射叠加的偏移/反演算法都是以Born或Kirchhoff近似法为基础的。本文提出一种三维Kirchhoff型叠前偏移法,该方法中待成象波场的一次反射是由零阶射线近似事先描绘的。因此,恢复与角度有关的反射系数的主要问题就变成了消除一次反射几何扩散因子的问题。为达到该目的而取的权函数不依赖于未知反射层,它能正确地恢复偏移图象中的震源脉冲,而不在乎所用的震源—检波器排列如何以及波场中是否出现焦散线。我们的权函数是用旁轴射线理论计算的,它比得上基于Beylkin行列式的反演积分函数。它们仅相差一个很容易解释的因子。  相似文献   

16.
地震偏移     
自克莱鲍特(Claerbout)于1970年提出用有限差分法实现波动方程偏移以来,相继出现了频率——波数域偏移及求和法(即基尔霍夫积分法)偏移等技术,使波动理论真正进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领域,从而引起人们很大的重视。为了在国内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本刊特将A.J.伯克霍特(A.J.Berkhout)所著的“地震偏移”(Seismic Migration)一书择要编译或节译分期介绍给读者。该书是迄今第一本关于地震偏移的专著。它较系统地论述了地震偏移技术的理论基础——波动理论,并在讨论波场延拓正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其反问题——地震偏移。书中分别讨论了波数—频率域偏移、求和逼近偏移和有限差分偏移,并论证了这三种方法的互相联系,比较了各方法的特点。最后,书中还讨论了地震偏移中横向分辨力的界限。该书作者是荷兰德佛特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曾长期在美国一些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从事资料处理工作,后离美至荷兰执教,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该书除有理论价值外,还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参加全书翻译的有地质部海洋地质调查局计算站和上海同济大学海洋物探教研室的有关同志,编译或节译稿由徐仲达同志负责整理,肖一鸣同志校订。本编辑部在刊登时根据篇幅情况亦将作某些删节或调整。  相似文献   

17.
有效利用初至信息的偏移距加权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射线理论的初至波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中,很多因素会影响反演效果,其中观测数据能否有效利用是影响反演结果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值实验表明,初至层析成像反演表层速度结构时,不同偏移距数据对于提高不同深度反演精度的贡献是不同的。根据这一认识,提出了多偏移距(MOR)层析反演策略,以提高表层建模反演的精度;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测试证实了该策略的有效性。但MOR反演策略实现过程复杂,且只能实现偏移距的离散利用,考虑到多偏移距层析实质上是对观测数据的一种加权实现,进一步提出了利用偏移距构建协方差矩阵的偏移距加权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模型数据与实际资料的反演实验结果表明,偏移距加权地震层析成像方法避免了MOR层析过程中的多次嵌套反演,只需一次反演就可以达到连续多偏移距层析策略的反演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震反射波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信息勘探天然气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在某些沉积环境下应用该方法能够提供天然气藏存在的重要线索。然而终因这种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信息,在常规的共中心点叠加中受到压制而不能反映出来。本文着重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各种特殊处理和显示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进行岩性模拟,求取 P 波阻抗模型、S 波速度模型、Vp/Vs 模型的方法及解释。同时介绍了在资料采集、数据处理及地质解释中所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本文希望,能为从事该方法研究的物探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地震偏移Ⅱ     
野外记录上(零偏移距)地震波振幅等于扩散效应(对于某一普通的具有弯曲界面的三维速度层)乘以透射系数(对平面波)和反射系数(对平面波)的积。我们用法线入射时间和绕射时间(或CPM时间)的二次导数来表示推导出的扩散效应表达式。在求取法线入射时间和绕射时间曲率的直接手工方法中,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局部改进求和偏移的全自动方法中,扩散效应能够得到精确的校正。  相似文献   

20.
地震偏移Ⅲ     
本文考虑的是最近由D.Hale发展的,送前部分偏移(PSPM)算法的实现问题,该算法发表在斯坦福勘探工程1983年。该方法的主要特点在文中给予简要的叙述,并给出对实际的和合成的数据进行试验性处理的结果。动校或迭加在我们的资料上有倾角滤波的作用。迭前部分偏移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即除了作动校正以外,还把某一固定偏移剖面变换到相应的零偏移距剖面。其意图是压制由于迭加引入的倾角滤波效应,因此该过程的另一名称叫做倾角动校正(DMO),Yilmaz和Clearbout发展了有限差分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