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长江河道同马大堤管理现状,针对河道及堤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河道治理、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水行政执法、强化河道采砂管理、合理确定三线水位实行科学防汛、加强日常维护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河道管理是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了目前长江中下游河道管理中挤占河道、无序开发、污水排放控制不严等现状的基础上,对长江河道管理体制、执法监督、管理能力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长江河道法律法规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提出:在河道管理中要做到执法有章可循;在管理能力建设方面,要全面开展河道综合信息化建设等具体应对措施,为规范江河水资源利用、河道治理与开发、保障防洪安全等提供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3.
杨山  周建春 《中国水利》2012,(10):42-43,20
长江安徽段上起宿松县段窑,与湖北省毗连,下至马鞍山市慈姥山,与江苏省接壤,全长416 km,流域面积6.6万km2。2002年1月1日,国务院《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安徽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理顺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以采砂船舶管理为切入点,加大对非法采砂的打击力度,促进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逐步  相似文献   

4.
河道采砂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中国水利》2009,(16):16-18
目前我国河道采砂管理主要涉及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公安等多个部门,在全国范围没有统一的河道采砂管理体制,除长江干流河道采砂管理体制有明确规定外,其他各地做法不尽相同。2008年7月国务院批复的水利部新“三定”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了水利部门的牵头地位,与1998年水利部“三定”没有任何规定相比仍然前进了半步。针对目前河道采砂管理存在的诸多弊端,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理顺全国河道采砂管理关系,加强全国河道采砂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河道采砂活动事关河道防洪等公共安全,多头管理则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则管理混乱,主体不明则责任不清。长江河道采砂依据专门法规实施管理的成功实践,给规范全国河道采砂管理以良好的启示。为此,建议尽快出台统一的管理法规推行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强化河道采砂管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开采江砂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出来,一些单位和个人在长江河道内违章开采黄砂,导致部分江滩堤岸崩坍、局部河势恶化,危及长江防洪安全。引起江砂开采混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出多门,河道管理机关失去主管地位;地方保护主义;水利执法队伍不健全,内部关系不顺。为彻底整顿长江采砂秩序,建议统一思想,依据《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理顺采砂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强化流域水利执法,确保长江防洪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颁布前长江河道采砂状况产生的原因是:(1)暴利的驱使;(2)多头管理;(3)法律不健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颁布后,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强治理整顿长江采砂,滥采乱挖江砂的局面得到控制。最后就加强法律建设、科学规划、改变管理体制、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的监督管理等几方面提出几点建设。  相似文献   

8.
科学规划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秀玲 《人民长江》2002,33(7):40-42
在可观的经济利益驱动下,长江河道采砂一度出现混乱局面,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势稳定,防洪安全,航运交通等带来严重影响,为扭转长江河道采砂的混乱局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管理意见,要求长江中下游各省(市)人民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长江中道采砂活动进行全面整顿,彻底取缔非法采砂。为了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迫切需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加大对非法采砂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和建立正常的采砂秩序。国务院颁布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对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执法提供了有效的的法律依据,另外制定河道采砂规划,改变管理体制,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的监督管理,以尽快根除长江河道采砂非法行为。  相似文献   

9.
孔慕兰 《中国水利》2004,(18):53-54
都江堰水利工程目前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现行水管体制存在各水管单位的关系未理顺、单位定位不准、性质不明确、经费渠道不畅、人员超编、管理成本偏高以及内部机制不活等问题.建议实行省水利厅宏观调控、都管局统一管理、用水户参与的"准流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利》2012,(10):26-27
一、理顺了长江采砂管理体制依照《条例》确定的部门职责,安徽省及沿江各市成立了河道采砂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政府牵头、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公安、海事等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关系较为协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7年,安徽省率先与长江海事、长航公安签署了《安徽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联动工作机制(试行)》。在水利部、  相似文献   

11.
一、<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主要制度和措施的评价 1.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 (1)条例颁布前管理状况 条例颁布前长江采砂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头管理,即管理主体不明确,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涉及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有水利、国土资源、航道、海事、渔业、经委、公安、工商、税务等众多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等,多头管理制约着行业管理,各自依据相关法规进行审批许可发证,但多数部门义未考虑河势的稳定,以及防洪和通航安全等问题."条条管理"制约着"块块管理",地方政府无力协调,难以管理.在混乱的采砂管理体制下,政出多门且责权不清,多家发证,多家收费,也使监督、执法混乱,难以对长江采砂实行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2.
从淤泥清理、水系连通、岸坡治理、景观绿化等方面,对已建成的农村生态河道的治理措施开展调查,分析治理措施在生态河道建设上的应用及适用条件;调研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与管护现状并分析未建成的生态河道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村生态河道创建的难点:治理任务繁重、治理标准偏低、资金短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支撑不足;最后明确了农村生态河道的治理目标,对进一步强化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与管护提出建议:加强组织领导、修订管理办法、注重亮点打造、综合使用资金、加强监督考核,为后续生态河道创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调查分析余姚市河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余姚市河道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指出余姚市河道存在河网水质不断恶化、缺乏水源补给、水面萎缩、调蓄能力下降及河道管理体制欠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强污染治理、配置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加强宣传教育、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水政巡查、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加快村级生态河道建设、理顺河道管理体制等河道建设与管理对策,以加强河道综合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魏军  李旭东  于海泓 《人民黄河》2007,29(9):18-19,22
介绍了黄河上游基本情况和防洪现状,指出了黄河上游防汛存在的防汛管理体制和行政首长防汛负责制不完善、宁蒙河段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成立统一的防汛指挥机构、对水电站防汛实行统一管理、实施宁蒙河段调水调沙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江苏省淮安市城市河道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强化城市河道管理的对策建议: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城市水利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城市河道投融资体制,实现河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强化科学规划,构建淮安城市河道健康生态功能;突出源头治理,改善河道水质;完善机构设置,加大监管力度;更新治河理念,提高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调查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保障环境等方面,提出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议,同时结合全省长江河道管理实际,指出开展长江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新《水法》,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并把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列为专章。立法是根本,执法是关键,新《水法》颁布施行以来,湖北省水政监察总队在长江禁采、河道清障、湖泊管理、水保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贯彻新《水法》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加快立法步伐、加速计量安装、加强基础建设,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水法》权威。  相似文献   

18.
河道采砂管理是河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详细介绍了2011年以来,辽宁省在理顺河道采砂管理体制和建立健全河道采砂制度等方面开展的探索实践,并针对目前在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要切实加强河道防洪能力建设,就要在不断完善河道防洪工程体系的同时,进一步理顺河道管理体制,提高河道管理水平,加强河道管护投入,逐步扭转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从而才能使河道防洪综合能力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各级政府坚持不懈地进行了长江防洪工程建设,防洪工程在洪水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阐述长江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平垸行洪、河道整治等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防洪工程在洪水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快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强化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与管理;强化水库的调度研究;强化河道管理,巩固平垸行洪成果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