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油矿场机械》2008,37(2):19-19
2007年以来,塔里木油田开发事业部先后在轮南2—43—5井、轮南2—33—6井、塔中408井3口井实施注气助推柱塞气举采油技术,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2.
该文综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点、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微生物采油工程的油藏筛选标准和筛选程序、菌种的选择、营养液的配制以及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现场应用。并对微生物采油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提高微生物驱油效果的物模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驱油技术已在我国陆上砂岩油田的开发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砂岩油藏构造的非均质性,造成所注入的微生物驱油剂沿着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的高渗透孔隙突进,使微生物驱油技术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为了使有限度的微生物驱油技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文中依据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矿场应用状况,在室内进行了注水井调剖与微生物菌液驱油的调驱联作技术研究,并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物模试验加以了论证,物模试验表明,调剖与微生物驱油技术的联作,不仅可有效的提高油藏的采收率,而且还能明显提高有限度驱油的增产油量,这一技术也将会成为二次采油向三次采油过度的技术先导,并为将来发展三次采油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5.
大庆卫星油田微生物勘探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微生物勘探技术应用于大庆卫星油田油气成熟开发区,揭示了卫星油田工区内受断层控制的油气富集规律,将成熟开发区向西侧进行了拓展,且在未知区域发现了4个油气富集区。这4个油气富集区的总面积为16.08km2,占总研究区面积的19.7%,这表明研究区内的含油气远景不是十分理想。根据微生物异常区形态和面积、微生物异常最大值和平均值,将微生物异常区与断层的关系与已知含油气区进行了比较,对4个油气富集区进行了分级。其中:中部异常区为最有利的目标区块;其次是东南异常区。根据卫星油田油气微生物勘探结果,在工区内部署了10口评价控制井。钻井证实,其含油气性符合率达80%。这对于我国的复杂油气藏,特别是岩性油气藏的后期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支撑,将对我国的油气勘探尤其是在油田开发区寻找剩余油及扩边增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油网消息: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吞吐出“黑色黄金”。截至5月27日,大庆榆树林油田应用微生物吞吐技术已累计增油7530.8t。一直以来,大庆榆树林油田的常规解堵技术不具备解堵针对性。经过长期试验研究,科技人员把目光投向微生物吞吐技术这一前沿技术领域。“奇兵”上阵,不但克敌制胜,而且在无二次污染的基础上,达到了增产的目的,填补了大庆油田外围特低渗透油藏解除有机堵塞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2007年,胜利油田采油院极端微生物石油开采技术研究通过山东省科技成果鉴定。 近年来,胜利油田在罗801区块开展了极端微生物石油开采技术现场试验,现在增加采收率达到7%左右,每年增油6000t左右,现场取样分析表明:该油藏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生物场,油藏中的优势菌群明显。  相似文献   

8.
大庆头台油田微生物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室内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选定进行微生物先导性矿场试验的大庆头台油田,有效孔隙度11.5%,平均渗透率0.125μm2,油层温度60~65℃,原油含蜡25%,凝固点31.5℃,地下粘度4.0mPap·s,地面密度0.8624t/m3,地层水矿化度627mg/L,pH值7~8。对筛选出的多株采油菌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6个菌种(P24,SHB,X2,RB,A白,AQ)在65℃下与头台原油共同发酵后,原油中轻组分增加,按参数∑C21/∑C22计算的增加率为41.0%~97.0%,以X2(97.0%)和SHB(94.0%)为最高;原油粘度(48.9mPa·s)下降17.7%~44.2%,以A白(44.2%)和SHB(41.5%)下降最多;发酵液pH值由7.0降至5.0~6.0,发酵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35.6mN/m)下降56.8%~66.3%;5个菌种(SHB,X2,P24,U1 6,A白)在45~65℃下都能生长,菌数达108~1010个/mL以上;7种菌(以上5种及AU1,5号)尺寸最大为1.2~2.4μm,与头台油藏的渗透率相适应;在渗透率0.559,0.581,0.590μm2的2个均质、1个非均质人造岩心上,水驱之后(水驱采收率33.1%,36.5%,53.6%)注入菌数为107~108个/mL的菌液0.3PV,继续水驱,流出液菌数为108~109个/mL,采收率提高6.08%,5.81%,4.60%,平均为5.81%。图2表6参5。  相似文献   

9.
1. Introduction The majority of oil fields in China have entered the late stage of tertiary oil recovery with a high water cut, at which the chemical flooding and polymer flooding have been the main enhancing oil recovery technology and seen widespread us…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采油六厂聚合物驱油又有新招儿。这个厂自行配置了一种新型聚合物,职工叫它“粒粒橙”,其实是一种新型聚合物颗粒悬浮溶液。  相似文献   

11.
正历经近4年的攻关,由江苏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层内自生气复合吞吐工艺,以其成本低、实施简单、见效快的优点,正成为油田增油增效的有效手段,并被推广到东北油区。截至3月上旬,该工艺已在油田应用8口井,增油2 600多吨,投入产出比超过1∶3。  相似文献   

12.
大庆卫星油田T区块存在大量的低效井及长关井,这类油井大多存在注水不受效、产量递减快以及含水率上升快等问题.针对T区块的油藏条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细菌培养及物模实验,构建适合该区块的微生物驱油体系,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表明:在构建微生物驱油体系时,需满足激活后总菌浓度大于108个/mL、烃氧化菌浓度大于106个/mL、表面张力小于45mN/m,且原油乳化效果良好;T区块内源菌激活效果较差,但外源菌枯草芽孢杆菌SL与油藏内源菌匹配性好,且具备良好的乳化效果;筛选得到枯草芽孢杆菌适用于T区块最佳营养剂配方为(NH4)2HPO42.0 g/L+NaNO3 3.0 g/L+糖蜜1.2g/L+玉米浆干粉3.0 g/L.该微生物驱油体系可降低表面张力至35.23 mN/m,可降低原油黏度88%,可提高采收率最高达12.21%,具备良好的现场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采油的发展及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对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从发展过程、目前状况到技术特点作了综合阐述,有助于促进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吞吐采油技术近日在河南油田双河油矿的6口油井成功应用,为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的双河油田注入了生机。现场试验证明,该技术对油井既有增油效果又有维护作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港东二区七断块微生物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介绍了港东油田二区七断块油藏地质、流体特征和开采特点。针对油藏和地层流体特征筛选出了 4个以原油为碳源的未经任何改造的复合菌种及其营养剂类型和浓度。利用地层原油对菌种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项目有 :①菌种代谢性能 ,包括产气、产酸和表面活性剂 ;②原油粘度和组分变化 ;③模拟油藏条件 ,利用人造岩心进行菌液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根据室内实验结果编制了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方案 (在 4个井组分 3个段塞注入菌液 3 0 0m3 ) ,方案于 1 997年 5月至 7月实施。方案实施后 1 8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 :菌浓度较试验前升高了 1至 2个数量级 ,原油性质得到改善 ,初步取得了增油降水的效果。图 3表 3 (冯庆贤摘 )  相似文献   

16.
17.
18.
青海七个泉油田是一个低压低渗油田,产能低,主要靠油基压裂提高产能,并靠早期注清水,人工保持地层能量开采.该油藏本源微生物调查表明,烃降解菌含量达104个/ml,分子生物学调查表明,海杆菌和假单胞菌含量丰富,说明本源微生物驱可行.试验评价了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JHBS1和JHBS2对七个泉原油作用效果,以及与油藏本源菌等的配伍性.结果表明,JHBS1和JHBS2产酸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蜡降解率达20%,对七个泉原油降粘率达30%,培养1周后对原油降解率达80%(加量2%),外源菌与本源菌能互源生长.采用外源菌和本源菌结合驱油现场试验2口井,油井见效率80%,试验期间共增产原油1914t.  相似文献   

19.
1.引言 大庆油田第九采油厂“八五”期间投入开发的龙虎泡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迫在眉睫。国内外各油田和一些研究单位开展的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能够产生类似于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代谢物质.可改善低渗透油田水驱效果差、油井产量递减率高的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强化采油的技术,本文综述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点,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影响微生物生存、繁衍和代谢活动的参数因素,微生物采油工程的油藏筛选标准和筛选程序以及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现场应用类型。对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