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7,(4):616-620
提出了一种隔振圈结构等效建模方法,并使用ANSYS建立了包含动力装置、隔振圈及动力舱壳体在内的动力舱段振动分析模型。计算与试验对比表明,本文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动力舱段的结构振动传递特性。利用本文模型开展参数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动力装置的简化程度过大会引起舱段壳振动响应计算结果的较大误差;减小隔振圈径向刚度、增大壳体阻尼有助于降低壳体较高频段的振动响应,但对抑制低频振动无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悬置软垫对动力总成悬置隔振效果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比较相同外型下、不同刚度悬置软垫的隔振效果,可对后期选择合适的动力装置悬置软垫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浮筏隔振是大型舰艇在减少动力装置的振动中常用的隔振方法,作为被动隔振,其对高频振动的隔振效果显著但是对低频振动的效果不明显。本文针对双层浮筏隔振中对低频振动隔振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FPGA+DSP的双核多通道自适应主动控制器,运用多通道FxLMS(MFxLMS)算法对双层浮筏隔振平台的低频振动进行主动控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船舶运输业的发展,人们逐渐用越来越高的标准要求船舶技术。船舶的核心部件主要是船舶动力装置,其性能和质量对船舶的整体性能和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行业也广泛的应用新型动力装置。本文主要是对船舶动力装置的发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船舶当中,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可能产生噪音,同时,动力系统也是船舶噪声主要来源,可使用隔振装置控制振动噪声。下文对隔振装置原理做出介绍,并对船舶动力系统的装置特点展开分析,明确系统的安全保护机制,结合实例验证隔振装置的使用效果,最后对于隔振装置安装与调试方法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状态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船舶动力装置的技术状态评价要求,构建全面反映技术状态要求的指标体系,分析各指标对技术状态的影响,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状态综合评价方法,为船舶动力装置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由于船舶柴油机动力装置的振动对船体机构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还会对相关的设备与仪表等正常运行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危害。因此,对振动进行相应的控制是十分关键的环节。由于过去的被动隔振不能对低频振动进行隔离,而且隔振装置一旦确定后,它的特性参数也会随之确定,例如刚度、阻尼等,导致不能对设备环境状态的变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8.
民用飞机动力装置舱灭火系统需满足CCAR25部相关适航条款的要求,以某飞机动力装置舱灭火系统适航验证试飞为例,分析了影响灭火剂浓度分布的各种因素,对民用飞机动力装置舱防火的设计及验证试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整星隔振系统由若干个隔振器组成,均匀布置在适配器和星箭界面之间,能有效减小发射阶段卫星所承受的环境载荷,对提高卫星发射的可靠性和降低发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是近十年来航天界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本文利用遗传算法对整星隔振系统进行动力优化,合理选择隔振器的刚度和阻尼,有效提高整星隔振系统的横向和纵向隔振性能,为整星隔振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和易用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船舶动力系统的隔振等问题,将浮筏隔振技术应用到船舶动力系统的隔振中。针对半主动控制浮筏隔振的三自由度系统,通过研究半主动控制浮筏隔振系统的开关控制算法,给出了两种开关控制算法。在建立了两种半主动开关控制浮筏隔振系统的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半主动控制浮筏隔振系统基础加速度响应的仿真分析。研究了半主动控制浮筏隔振系统在这两种开关控制算法控制下,不同的激振频率对基础加速度的影响。最后,讨论了两种算法对提高浮筏隔振系统隔振效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开关控制算法下的半主动控制浮筏隔振系统在不同的激振频率时,基础加速度幅值有一定的衰减。  相似文献   

11.
平滑去噪法在柴油机隔振器效果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振装置是动力装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保护动力装置及削减动力装置的振动传递等方面具有良好作用.为了更加准确地检测计算出隔振装置的隔振效率,以接近真实物理性能,往往需要将测试信号中的大量噪声信号去除.介绍了对振动原始信号消除噪声信号的两种平滑方法,直线滑动平均法和五点三次平滑法,并通过MATLAB对减振器x方向的一组振动信号进行平滑处理,由此比较出了两种方法的优劣,得到了该减振器x方向的衰减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和航运业的发展,人们对于船舶的动力要求越来越高。船舶动力装置作为船舶的心脏,其性能与质量直接影响着船舶的推进性能与质量。本文基于效率、安全性和环保性,对船舶动力装置的历史、现状进行论述,并对船舶动力装置在新能源以及智能化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船舶动力设备单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研究半主动磁流变(magnetorheological,简称MR)阻尼器和基础质量对系统传递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通过试验验证的改进的Bingham模型描述MR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建立考虑基础质量影响的二自由度无约束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平均法得到了隔振系统主共振时的解析解,并通过数值方法验证了理论解的正确性。以力传递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半主动隔振系统主要参数对系统主共振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质量增加可降低系统的固有频率及隔振区域的减振效果;MR阻尼器控制力和零力速度的增加可提升隔振性能;MR阻尼器的阻尼增加可提高共振区域的隔振效果,但降低了隔振区域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4.
船舶动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键词:船舶动力系统是船舶航行的核心部分,随着现代船舶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船舶动力系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陆续出现了各种新型的动力装置.介绍了常规船舶动力系统的优缺点,对新型船舶动力系统的优势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方勃  张业伟  陈阳 《机械强度》2012,34(1):25-30
研究离散型整星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参数设计问题。通过建立整星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得到从隔振器底端到卫星质心的振动传递率。用理论和仿真方法对此动力学模型进行有效验证,表明该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体现离散型整星隔振系统前两阶的振动传递规律。通过衰减不同的共振峰值的内在规律,讨论该隔振系统动力学参数对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提出离散型整星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参数设计原则,为整星隔振器的结构参数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利用振动台对离散型整星隔振系统进行振动试验,表明该隔振器具有很好的隔振性能,验证了动力学参数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船舶动力装置监控系统缺乏相应的诊断设备的问题,以监控系统的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为对象,深入分析系统结构、采集信号类型以及诊断仪的功能需求,提出了船舶动力装置监控系统诊断仪的技术方案,并对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最后,完成了对诊断仪的测试,结果表明该诊断仪对船舶监控系统的诊断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徐汇涛 《机电技术》2015,(2):70-71,75
作为船舶的"心脏",动力装置是船舶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文章主要研究蒸汽轮机动力装置、柴油机动力装置、燃气轮机动力装置、电力推进装置以及氢燃料内燃机等几种船舶动力装置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其优缺点,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柴油机动力装置作为船舶主要动力装置,无论是动力方面还是废气排放,都需要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相应"低环境污染"号召,因此环保型和经济型柴油机装置在船舶的动力装置中占据主要地位。以船舶柴油机废气装置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船舶动力装置中的地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改善有害物质排放的措施作出详细论述,希望能够提升我国船舶柴油机动力装置水平。  相似文献   

19.
船舶动力装置是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的性能很大程度由动力装置来保证。基于高校船舶动力装置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当前新工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改进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以提高相关专业大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增强工程实践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船舶行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0.
张尧  张景瑞 《机械工程学报》2013,49(21):123-131
控制力矩陀螺群(Control moment gyroscopes, CMGs)作为姿态控制执行机构被广泛应用,但是自身的高频振动特性直接影响星体的姿态精度和稳定度。为能有效地提高星体的姿态精度和稳定度,通过使用六自由度隔振平台处理CMGs产生的高频振动,并对隔振平台的应用进行多任务要求下的协调性研究。建立含有隔振系统和挠性帆板的整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合理简化,得出隔振平台的传递函数特性;分析其和姿态控制系统以及挠性部件相互之间的影响,并得到隔振平台参数设计的约束指标;根据约束指标对隔振平台重要参数进行理论上的设计,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所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将所设计的隔振平台运用到整星中,对整星姿态精度和稳定度进行预测,以分析加入隔振平台后,对整星姿态控制精度和稳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