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抗震要求的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下端起步处应采用滑动支座。图集11G101-2中仅有ATa,ATb二种形式,为满足建筑楼梯布局的多样化需求,文章补充了另外几种类型楼梯滑动支座和梯段板配筋的构造做法。  相似文献   

2.
倪之伟 《建筑施工》2022,(11):2674-2676
基于某高层住宅改造工程,对钢结构连廊的支座进行了设计与优化,针对现场条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搁置式支座,并论证了其可行性,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天津大学新体育馆整体方案采用落地飞船的建筑造型,包含了多种建筑元素。通过分析每部分建筑元素的构成和功能布局特点,提出了主体结构采用框剪及混凝土排架结构、屋盖采用带吊挂的悬挑桁架结构、玻璃幕墙采用索杆自平衡结构、金属幕墙采用大面积吊挂式钢网格结构。通过建模分析计算得到了主体结构及每部分钢结构的主要受力性能,结果表明,主体结构层间位移角、剪重比、刚重比以及结构变形和构件应力等技术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对各部分结构之间连接的关键节点进行了设计,从而保证整体结构的协同工作。  相似文献   

4.
5.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铝合金展览温室为背景,研究摩擦系数对结构性能的影响。与常规结构滑动支座不同,该项目滑动支座条件复杂。滑动支座数量众多,并形成一闭合回路,同时各支座不在一个水平标高上,因此滑动支座的性能对整个结构的影响较大。通过程序分析,研究不同支座摩擦系数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能,从而为支座构造的设计提供技术参数。通过研究发现,当支座摩擦系数小于0.01时,杆件内力与理想无摩擦情况误差小于5%,可以不用考虑摩擦力对结构性能的影响,设计时释放支座相应的自由度即可。  相似文献   

6.
地震时,楼梯是重要的逃生通道。文章以地震中楼梯结构实际震害调查结果为基础,在震害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说明了楼梯应进行抗震设计的必要性。梳理了现有的两种楼梯抗震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对楼梯间设置滑动支座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讨论,提出了有利于改善滑动支座受力性能的构造做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厘清网架板式橡胶支座设计中挡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这一构造细节,针对实际工程,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5个高精度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总结了支座在释放过大水平位移时锚栓的受力特性,分析了此设计细节与孔径余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常见的支座锚栓难以控制支座在强震下的侧向位移;增设挡板有助于保护锚栓,特别是当挡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较孔径余量小时,其保护作用更为显著,从而防止支座脱落.  相似文献   

8.
刘劲松  鲁风勇  孙逊  孙锋 《建筑结构》2021,51(20):28-32
以济南大学工科综合楼为工程背景,对复杂高层角对称弱连接双塔结构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弹性时程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对弱连接体及其支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 表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弱连接体与两端角对称塔楼的变形难以协调,对双塔结构进行了包络计算及设计;连接体滑动支座位移量满足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要求;连接体竖向振动加速度和自振频率满足正常使用舒适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标准设计图集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提出了增设滑动支座的构造措施,为检验其有效性,以设置聚四氟乙烯板构成的滑动支座的混凝土框架楼梯间结构单元为对象,对缩尺比例为1∶3的模型结构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地震波,考察其遭遇不同烈度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梯段板下端设置滑动支座的楼梯间结构单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破坏主要集中在楼梯间的框架梁柱中,在强震作用下,楼梯构件(包括梯段板、平台板、梯梁和梯柱)本身未发生先于框架梁柱的破坏;聚四氟乙烯板构成的滑动支座作用很有效,梯段板下端沿输入动方向发生了期望的水平滑动位移;同时,此处也伴随出现值得注意的竖向翘起和落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某市工业园区架空蒸汽管网工程为例,提出了一种架空蒸汽管滑动支座的保温新结构,计算了普通滑动支座和新保温结构滑动支座的散热损失,并结合前期施工成本和后期运行费用,对普通滑动支座和新保温结构滑动支座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新保温结构滑动支座在施工阶段成本费用较高;但在运行期间可有效减少由于滑动支座弧形板处热损失所导致的蒸汽损耗的运行费用。因此采用新保温结构滑动支座实现了运行阶段的稳定、安全、节能、节省费用等。  相似文献   

11.
依托厦门市第七幼儿园工程,重点从滑动支座楼梯的设计与施工两个方面分析,论述了框架结构中楼梯滑动支座的设计依据、原理及构造,并阐述了聚四氟乙烯板滑动支座的施工流程、特点、难点和施工控制要点。实践证明,滑动支座楼梯在抗震、施工便利性和美观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滑动支座技术必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供热管道大跨距管桥在系统运行时,由于受到管道热膨冷缩的影响,管桥上滑动支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轴向位移,同时管道的运行也会影响到管桥上不同部位滑动支座的垂直荷载。本文通过START软件建模,对管桥上滑动支座的位移方向、位移量及其垂直荷载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对管桥上滑动支座的荷载及尺寸提供设计依据,保障大跨距供热管桥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3.
通过钢支撑-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研究了钢支撑失稳或其他构件损伤后引起的扭转突然增大问题,即非弹性扭转问题,结果表明钢支撑受压失稳或失效是导致此类结构出现非弹性扭转的重要原因。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钢支撑失稳或失效导致结构非弹性扭转突增的机理;同时建立了设有偶然偏心的有限元模型算例并进行非线性分析,验证了在增加构件数量的条件下该类结构仍存在非弹性扭转突增问题,表明即使是对称结构,在普通钢支撑发生受压失稳及其反向受拉过程中,也会产生非弹性扭转及其突然增大现象。试验和案例分析均表明类似的现象,即在相同加载及偏心条件下纯混凝土框架非弹性扭转虽然存在,但其突然增大值比钢支撑框架结构要小;设置防屈曲支撑抗扭效果显著,优于设置钢支撑的混凝土框架和纯混凝土框架。建议工程设计中设置防屈曲支撑,可有效减控混凝土框架非弹性扭转危害;通过设置质量偏心,对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强震下非弹性扭转响应分析,并在设计上对其最大值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4.
典型平面非规则隔震结构的平扭耦联反应时程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层间剪切平扭耦联计算模型建立的动力方程基础上,采用改进的Wilson θ法,对典型的非规则平面布置(T型、L型)隔震结构,进行了隔震前后的时程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可靠、收敛性好;结构在隔震前,空间效应明显,层间扭矩大;在隔震后,层间剪力和扭矩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实际商业综合体建筑工程结构选型与设计。项目需满足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政策要求,单体预制率大于40%或装配率大于60%。项目位于地铁14号线上方,地下室部分存在已建成地铁结建区域,涉及加固改造,同时基础设计需满足临近地铁建筑的保护要求。最终塔楼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裙房采用混凝土(少墙)框架结构,塔楼和裙房采用整体不设缝方案。整体结构主要不规则项为高度超限、扭转不规则、偏心布置、楼板局部不连续、裙房大底盘多塔、塔楼偏置等,针对每一项不规则采取相应的计算和加强措施进行论证,以保证结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控制平-扭耦联效应黏弹性阻尼器最优位置问题,推导不同偏心形式单层偏心结构,采用不同方式布置黏弹性阻尼器减震结构考虑平-扭耦联效应的振动方程,建立基于结构平动与扭转位移响应相关性的目标函数。利用随机振动理论中的李雅普诺夫方程和最优控制理论,建立并求解偏心结构平面几何中心位移响应协方差矩阵,通过求得目标函数最小值找到阻尼器的最优偏心位置。在此基础上编制相应程序对典型算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不同偏心形式下,地震荷载输入条件、等效阻尼比、静力偏心率、扭平频率比、结构周期、结构尺寸效应对考虑平-扭耦联效应时黏弹性阻尼器最优位置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采用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装配式建筑集成技术试验楼的应用为基础,对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设计(结构计算、构件设计、关键构件连接节点设计等)、构件生产安装施工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组合应用,在构件制作和节点连接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组合结构预制化和装配化水平,大大减少现场湿作业,加快施工速度,提高施工效率,该技术为推动高效的装配式结构体系在我国应用及发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钢-混凝土组合梁弯扭相关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钢 混凝土组合梁的弯扭性能 ,完成了 4根组合梁的弯扭试验。详述了在不同扭弯比下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及破坏形态 ,对裂缝发展和应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根据传统的弯剪扭相关方程得到的极限扭矩计算公式的不合理性。根据破坏机理 ,推导出了弯扭复合作用时极限扭矩的计算公式 ,并给出了弯剪扭复合作用时的相关公式及影响因素。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把受弯扭的直梁等效为受弯扭的圆弧曲梁,经过理论推导,提出了复合受扭作用下组合梁的剪力连接件简化设计计算方法,并用实际组合梁的设计算例,指出了目前仅采用受弯设计的不足.本文方法概念清晰且便于实用.  相似文献   

20.
抗扭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构造要求和设计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抗扭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构造要求和设计过程,分析了影响组合梁抗扭强度的主要因素,结合试验和理论分析成果,对抗扭组合梁的截面尺寸、纵筋和箍筋的最大、最小配筋率和间距的构造要求作了说明。给出了抗扭混凝土翼板截面的限制条件,提出了供实际使用的抗扭组合梁的实际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