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5)
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开放型发展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陕西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应当突出大遗址文化产业的开放型发展主题。陕西应当通过开放型文化主题整合遗址文化产业结构、建设大遗址文化产业的开放型平台、构建大遗址文化产业的互联网立体模式等多重路径,全面推动陕西大遗址文化产业的开放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樊海强  袁寒 《规划师》2008,24(2):19-22
传统模式下的大遗址保护存在保护资金短缺、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其根源在于保护与利用的不可互动性.为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采取以"遗址保护区 建设控制区 文化产业园区"为特征的保护与利用新模式.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对这一模式的空间组织、发展策略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曲江新区作为西安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合理的利用其文化资源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长期的社会经济效益.遗址公园这种遗址保护新模式的出现,不仅可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通过科学性的产业开发能够为社会经济、民众文化生活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和遗址公园建设应该构建一种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形成科学的文化产业体系,从而提高遗址资源的综合性、深度化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安阳殷墟考古大遗址保护区内经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区经济建设之间存在着制约和矛盾.分析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中遗址保护与城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考古大遗址公园的考古保护工作应与当地城区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实施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从与大遗址相关的文化产业中寻求发展,为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保护遗产与发展保护区城区经济的协调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4)
遗址公园是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新业态。本文以明中都遗址公园概念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做到形神兼备,并倡导运用整体保护模式和活化规划遗址的方式设计遗址公园各要素,建设遗址公园休闲旅游文化产业,让遗址融入城市,承载其文化休闲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建筑与文化》2008,(7):62-63
西安将再现盛唐时著名商贸中心西市的繁华盛景。“大唐西市”项目是由民营企业陕西佳鑫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西安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作为国内唯一在历史遗址上重建的以盛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还将在遗址原地建设遗址保护展示厅与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大唐西市公司投巨资再现盛唐西市和保护遗址的作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刊近日对陕西佳鑫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建中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稳亮  励娜 《规划师》2011,(1):62-66
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地处城市近郊的大遗址区内的一些村庄建设活动与遗址保护产生了难以协调的矛盾.针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长年来相互掣肘的窘况,遗址区内的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提出以遗址保护与历史展示为基本前提,以整村近地搬迁为技术路线,以遗址保护与村庄发展的协同为终极目标,通过土地功能置换与空间整合,在遗址保护与展...  相似文献   

9.
自考古遗址公园新概念提出以来,如何平衡考古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利用,使其良性循环,是学术界一直在探索的课题。阐释文化空间与遗址公园之间的关系,提出遗产保护领域中文化空间的3个属性:场所物质属性、精神文化属性、社会生活属性,并进一步从文化空间生产的核心理论体系、属性与理论实践3个维度将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空间保护利用的内容分为3个层面:遗址本体场所、空间表征形态和文化旅游体验。以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为例,划分核心区、展示区、辐射区分析其目前的保护利用措施,并提出其文化空间生产的优化策略:虚拟文旅开发完善遗产活态展示、数字技术支撑公众参与保护营建、高校产学研助力广富林文化传播、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构建,以期为遗址公园保护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大遗址保护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主战场和重要方向,是我国构建新文化业态、提升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遗址保护和管理的需求,特开展了大遗址保护的综合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工作。利用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开展遗存及周边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形成了包括数据采集、集成、判读、分析和评估等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同时,以北庭故城遗址为例,详细阐述了遥感应用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专家们根据水闸现场发掘出来的石板、木头、元代文字——八思巴文等遗物及文献记载,证实水闸为元代古遗址,距今700多年。它是在宋代水闸营造的基础上,在长江三角洲这一特殊地貌情况下建造的,因此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是长江口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志,从闸门到驳岸,外墙,固水的石面构造、用材,都可堪称是此类水利工程的先驱。志丹苑与已发掘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和广州西汉水闸遗址相比,年代早于北京晚于广州,但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均是这两个水闸不能相比的。于是专家提议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可申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在原址上进行保护,建立遗址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大遗址区域内建设空间的布局和调整是关系到遗址保护与遗址区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是客观条件同遗址自身情况的综合权衡。一方面“城市--遗址--叠压建设”三者间用地关联紧密:遗址所在的中心城市为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经济、政策的支撑,并决定了总体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遗址区内建设用地本身的价值也需要充分考虑。本文以可乐遗址为例,总结了偏远地区乡镇建设空间的布局策略,强调了乡镇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实现就地城市化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汉长安城为例,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分布概况、遗址构成要素、遗址特征与评价的分析,提出了汉长安城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对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村镇景观建设、公园形象景观建设和旅游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探讨了大遗址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园林》2018,(10)
正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遗址公园融合遗址保护、休闲旅游、科学普及等多种功能,既是遗址保护、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更是有效管理遗址遗迹的主要形式。遗址公园顺应遗址保护的大势,具有包容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在中国,遗址公园的建设实践先于理论研究。2010年,国家文物局根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美好乡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遗址周边地区的农村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新农村建设应既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又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大窑村村庄规划项目为例,以文化为切入点,以慢生活为主线,试图从"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视角入手,基于遗址保护,对大窑村在产业定位、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力争实现文化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协同发展,探索历史文化传承与特色村庄建设的共赢道路。  相似文献   

16.
吴峻  周乐 《四川建材》2013,39(2):4-6
荆州片区大遗址具有数量多、面积大、分布广等特点。以《大遗址保护荆州宣言》的诞生为契机,从大遗址自身的运动规律、荆州地方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出发,在剖析荆州大遗址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对荆州区域经济带来的综合效益进行预测,并提出提高荆州区域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郑伟  刘志聪  李世瑾  张慧 《中国园林》2022,(S1):132-137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在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之间找到二者最佳结合点的有益尝试,通过遗址的保护展示及其价值的阐释,使得遗址公园的内涵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多样。采用EPC建设实施模式,文物考古、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及后期运营各团队通力合作,将文物遗址的悠久历史和所蕴含的宝贵价值传达给公众,为探索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提供实践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钟晨  薛玉峰 《中国园林》2022,38(3):129-133
2019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提出了对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利情况的批评,重点强调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真实性”要求。以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大遗址“真实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途径。提出大遗址保护应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逆性”的保护展示原则,以遗址片区“最小干预”为规划理念,充分考虑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考古资料中分析挖掘史料信息,对遗址价值进行研究判定,从而构建遗址价值载体的展示阐释体系,最后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角度,提升遗址公园社会效益的大遗址“真实性”保护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大遗址保护目标中,农村地区搬迁和安置遗址本体上的居民住宅,控制和缩减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居住人口,既是缓解和消除建设压力的重要举措,又是遗址保护规划中涉及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结合实践经验,以《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为例,探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居民调控策略的技术路线与制定方法,统筹考虑遗址本体和价值、城镇居民点现状等因素,通过评估影响程度和调控难度,合理制定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社会居民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存在着文物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之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而遗址保护要体现遗产的原真性和可读性.针对上述问题,可基于可还原性原则,使遗址公园中一切与遗址相关的设施具有可还原性,同时还应发掘遗址自身文化,还原历史信息,满足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文章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