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根据中国吐鲁番、焉耆和巴彦浩特这三个煤成烃盆地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含煤地层中石油的生成、初次运移和生油潜力问题,指出沼泽相含煤地层的成烃地球化学特征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湖相生油岩。含煤地层有机质类型差、单位生烃潜力低、有机质转化率低,但有机质丰度高、变化幅度宽、总生烃潜量大,并主要取决于有机质丰度。因此,本文以有机质丰度为基础,从有关参数的相关研究中,分别建立了煤和煤系泥岩的生油定量评价分级标准。还从结构化学的研究中提出了煤系地层中的沥青物质是成烃的主要贡献者。在初次运移方面,由于煤的高吸附性,可溶重质组成难以排出,但烃类尤其是饱和烃易于排出,并导致饱/芳比<1和氯仿沥青中δ13C值增大,以及煤成油以轻质油和凝析油为主。估计在成熟阶段,煤系油源岩(包括煤)的排驱效率,在成熟阶段为25%~30%,而在高成熟阶段可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2.
3.
煤成烃生成,运移模拟实验的固体残样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2个褐煤样品进行生烃和排烃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本文从煤干酷根的元素组成、碳同位素组成和有机岩石学、热解气相色谱等方面探讨了模拟残样的特征及其演化,获得了对褐煤成烃演化规律和运移指标的有益认识。  相似文献   

4.
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煤成油初次运移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煤的物理性质及其演化规律的剖析,结合煤生油的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特性研究,认为,镜质体反射率R_0在0.65%~0.85%演化阶段煤的生油量大于其孔隙的容纳量,构成了煤成油初次运移的基本条件.在煤可塑性传递上覆压力产生的煤层内孔隙流体高压作用下,导致孔隙连通并形成微裂隙,煤成油沿微裂隙以连续“沥青网络”的形式发生初次运移.由于侏罗系煤处于有机质成熟阶段早期,在排驱时间上存在“早生早排”的可能性.侏罗系煤中特定的生油母质、有机质成熟度及排驱机理决定了煤成油的重质、高蜡和高粘度特点.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程克明  赵长毅 《勘探家》1997,2(2):5-10,19
本文提出了煤成油气首要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为有利成油的煤相-流水沼泽相。  相似文献   

6.
7.
从煤系有机质组成的复杂性和“显微组分分期生油”的角度,讨论了煤系中低熟油生成的可能性,结合实例阐述了树脂体早期生烃和木栓质体早期生烃两种煤系低熟油形成机制根据对煤的物理性质与煤层排液过程关系的分析指出,低熟油生成时期恰好是煤层释放液态烃类的最佳时期。因此,煤系存在低熟油形成机制是煤成油有效聚集的先决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8.
9.
10.
石油生成、运移、成藏的时间是石油地质学家、石油地球化学家感兴趣的问题。现在有必要对当前流行的油气成藏年代学中的7种方法逐一进行评述;对张景廉等自1993年提出的放射同位素定年方法以来的十年间的研究进展也进行回顾讨论。指出,当前宜开展油气地质学中的Pb、Sr、Nd同位素研究,大力发展油气成藏年代学。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12.
再论石油生成和运移年龄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生成、运移、成藏的时间是石油地质学家、石油地球化学家感兴趣的问题.现在有必要对当前流行的油气成藏年代学中的7种方法逐一进行评述;对张景廉等自1993年提出的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以来的十年间的研究进展也进行回顾讨论.指出,当前宜开展油气地质学中的Pb、Sr、Nd同位素研究,大力发展油气成藏年代学.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比腐殖煤的生产潜力和生油潜力。本文挑战了两种不成熟的亚烟煤和一种褐煤在300℃,2-1000小时作无水热解处理。[亚烟煤一种是澳大利亚始新世偏油煤(R0=0.37%,H1=237.5);另一种是落基山上白垩统偏气煤(R0=0.45%,H1=110.5)。褐煤产地为墨西哥湾狼营统地层,壳质组缺乏,镜质组丰富(R0=0.3%,H1=183.7)]。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吉普斯兰始新世煤(GEC)是落基山煤(RMC)液态烃(即C12+饱和烃和芳香烃)生成量的4倍,而两种煤的气态烃的生成潜量相同。狼营统褐煤(WL)液态烃生成量与GEC相同。两种煤(GEC和RMC)和褐煤(WL)具有相似的H/C比,姥鲛烷/植烷比高,分别为5.0,4.5、5.1。δ13C值在RMC、GEC和ML中分别为-25.7、-24.9和-25.5%。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煤成油气首要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为有利成油的煤相—流水沼泽相。煤中所富含的早期生烃组分(基质镜质体、木栓质体和树脂体等),在R。值为0.35%时即开始生烃,0.6%时已达高峰,0.7%~0.8%时生烃结束;计算表明,煤中微孔对烃类的吸附阀值为86mg/g,煤生烃必需大于该值才有烃类排出;通过对煤的孔隙分布及其对烃类吸附的研究表明,煤成烃最有利的排驱时期在R。为0.8%以前;早期构造、油源断层及区域性盖层是形成煤成油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16.
在澳大利亚南缘的浅滩上常常可见到重沥青质原油。常规的生物标记化石分析表明,可能的烃源岩缺乏陆源有机质,应为晚侏罗世或白垩纪的深相页岩或钙质页岩。从这些浅滩沥青质原油的分布位置和产出历史来看,它们来自当地的海上盆地。但是,该区的钻井稀少并局限在浅水区,烃源岩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17.
石油生成和运移年龄的确定和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评述目前用以确定和测定石油生成年龄的一些方法(如微化石法、氨基酸法、^14C法、雷兹尼柯夫法以及盆地模拟法等)的基础上,提出用U-Pb法测定石油生成和运移年龄。  相似文献   

18.
松辽及外围盆地煤成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煤成油系指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石油),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资源,日益引起地质和地球化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随着大庆勘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在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鸡西盆地、汤原断陷均发现有煤系地层分布及煤成油。利用族组成、色谱、色谱-质谱、同位素等综合分析技术,对其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松辽及外围盆地煤成油的地球化学主要特征:饱和烃含量高,沥青质含量低;姥鲛烷占明显的优势;烷烃组成中支链和环烷烃成分多;C29甾烷含量丰富,γ-蜡烷丰度极低;碳同位素重。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严肃学术上的争论,有必要首先指出,笔者讨论的“煤不成油”中的“油”历来是指石油,是指工业化中主要的工业用石油(或商业石油),而不是氯仿沥青、沥青脉,更不是煤焦油:“煤”是指广泛使用的固体可燃矿产,而不是煤系地层。这种定义及概念是与世界范围一百多年来所争论的石油成因理论一脉相承的。本文也顺便议及煤系地层成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