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指一个家庭独立使用的居住空间范围。通俗地讲,就是指每家所用的住宅单元的面积大小。住宅的“套型”也就是满足不同户型家庭生活需要的居住空间类型。对于住宅套型的大小,一般都是用面积指标来规定。根据1987年7月颁布的《城镇住宅设计规范),住宅的面积标准分为:小套(每套使用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中套(每套使用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大套(每套使用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以满足人们长期使用方便,居住舒适美观。 由于目前我国住宅标准还较低,每套住宅面积较小。因此“住得下,分得开”的问题,成为目前住宅设计的主要矛盾,所以一般将卧室兼作起居使用。尽管我们现在的住宅设计都已经强调了“三大一小”、“动静分开”的设计方针,利图使两者互不干扰,相互分开。但传统的居住观念使人们在进行室内装饰时,又将其区分的界限变得模糊,  相似文献   

3.
住宅设计原理 第七讲 贮藏空间、室外空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贮藏空间设计 目前,我国新建每套住宅使用面积标准还不高。因此,多层次的充分利用住宅套内所有面积,特别是上部空间,设计组合成合理的贮藏空间,不仅为住户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而且能改善室内空间环境,提高住户的居住质量。 一、贮藏物品的内容 按使用特点分为: 1.季节物品:不同季节的衣物、被褥、鞋帽、凉席、蚊帐等。 2.应用物品:日常使用的衣物、鞋帽、书  相似文献   

4.
刘丹 《城市开发》2006,(8):24-25
每套户型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的设计条件,挑战了长久以来的居住观念,政策引导消费群体开始重视住宅的居住品质而不是单纯追求面积.从设计层面看,设计与此政策导向完全吻合的户型,也就是在紧凑和舒适、设计和需求的矛盾中不断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上海住宅》2005,(1):7-7
城镇人均居住进驻面祝35平方米。每套住宅平均面积在100~120平方米左右。  相似文献   

6.
一、严格控制新建住宅标准和用地标准 (一) 城镇住宅以套和建筑面积为主要计量单位和建设控制标准,以使用面积作为主要分配控制标准。 (二) 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城镇住宅,八十年代全国平均每套建筑面积要严格控制在五十平方米以内,设备装修标准和投资标准也要制订相应的控制指标。九十年代标准可适  相似文献   

7.
各地简讯     
北京市实行按使用面积计算 商品房售价新政策 住宅商品房过去一直沿用以建筑面积计价的方法。为适应住宅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北京市决定对北京地区新建住宅商品房(包括危改和安居住宅售房)实行按使用面积计算首次售价办法。具体规定如下: 一、从1997年1月1日起,新建住宅的设计图纸必须明确标出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  相似文献   

8.
1 城市住宅卫生间功能分析 卫生间是住宅的核心之一,它对住宅的功能与质量起关键作用。现代住宅卫生间已经发展成为一组空间,围绕着便溺、洗浴、盥洗三项基本卫生活动,分别组成多种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这一发展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保证住宅套型中有较好的卫生面貌,改善卫生间的功能与质量成为关键措施之一。首先,应改变原来对卫生间定型设计的僵化认识,按居住生活模式分配卫生间面积,同时,考虑把卫生间与套型使用面积系数作为住宅设计的参考指标,区别卫生间最小面积的技术要求和使用要求,合理设计卫生间中的技术设备空间与使用功能空间。现代住  相似文献   

9.
新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规定,住宅建筑应按套型设计,每套至少应包含有卧室、厨房,设有大便器和洗澡设施(或预留位置)的卫生间及贮藏空间。要求每户一门关尽,互不干扰。并规定了使用不同燃料的厨房和各种卫生间的面积标准。规定要求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不能过于简陋、面积(特别是卫生间)比前增加。而近期国家控制平均每套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只相当于1984年规定的二类住宅的建筑面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的生活包括两大部分,即社会生活和家庭居住生活。就后者而言,住宅室内设计是解决人家庭生活对空间的要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环境质最。现代生活行为都有着一定内容和相互联系的关系,所以住宅室内设计应在有限的空间里,为现代居住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国家规定的住宅面积标准为每套50m~2左右,精心设计好每套住宅,为室内设计提供必要的建筑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越来越需要在住宅内部具有私密性环境,  相似文献   

11.
建设部参照国际上对居住水平的衡量指标,提出多层次的小康居住目标。 一、城市示范小区住宅 城市示范小区住宅设计标准为分三个项目: 1.套型面积:其中一类是使用面积45—55平方米,二类是使用面积55—65平方米,三类是使用面积65—8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2.
要改善居住条件,除了逐步提高面积指标外,必须下功夫改进住宅建筑设计,使同样的面积指标能让人们住得更满意。人们在谈及住宅的居住要求时,常常概括为“住得下、分得开、住得稳”三个方面。其中“住得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商品住房中,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这是正常现象。但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不应不加控制地无限增长,这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位宅建设量大面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住宅面积标准不光是居住要求本身的事,还是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同,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  相似文献   

14.
<正>建设部参照国际上对居住水平的衡量指标,提出多层次的小康居住目标。 一、城市示范小区住宅 城市示范小区住宅设计标准分为三个项目: 1.套型面积:其中一类是使用面积45—55平方米,二类是使用面积55—65平方米,三类是使用面积65—80平方米。 2.功能空间低限面积标准:起居室14—20平方米(含  相似文献   

15.
采光通风权每套住宅全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在一套住宅中,居住超过4小时的空间(即主卧宅),其中宜有2小时获得日照。特别是距离地面高度低于0.50 m 的窗洞面积不计入采光面积内,窗洞上沿距地面高度也不宜低于2m。通风也是良好室内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卧室、起居室(厅)、明卫生间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厨房通风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10,并  相似文献   

16.
建设部参照国际上对居住水平的衡量指标,提出多层次的小康居住目标一、城市示范小区住宅城市示范小区住宅设计标准分为以下3个项目1.套型面积其中一类是使用面积45~55米~2,二类是使用面积55~65米~2,三类是使用面积65~80米~2。2.功能空间低限面积标准起居室14~20米~2(含衣柜面  相似文献   

17.
多层住宅的改造--旧住宅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大量多层住宅提出的局部加建方案,可使每套住宅面积增加10余平方米,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更新厨卫设备,旧住宅和老住区面貌改观,从而普遍改善作为旧住区居民主体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水平,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使城市获得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18.
“小康住宅”,特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与“八五”计划纲要》中提出的至2000年要达到的小康居住水平的住宅。 “小康住宅”是以居住实态调查为依据,充分考虑2000年国家经济和中等收入居民预期可接受水平,按照现代家庭生活行为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建造的能较好地体现居住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文明型大众住宅。同现有的普通住宅相比,要求使用面积稍有增加,居住功能完备合理,设备设施配置齐全,住区环境明显改善,达到国际上常用的“文明居住’标准,具体表述为以下10点。 1、套型面积稍大,配置合理,有较大起居、炊事、卫生和贮藏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一、提高住宅设计是改善居住条件的关键住房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历来均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良好的发展形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给住宅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居住水平,改善居住条件,做到使用方便、布局合理,经济美观的原则。只有做好住宅设计,才能有效地提高住宅质量,得到好的住宅产品,设计水平的提高与改进成为关键性的问题,要求精心设计,充分利用住宅的有限面积,合理地布置平面功能和适当的面积分配,考虑家具设施的布置,恰当的门窗位置安排,合理地安排好厨房、卫生间和必要的家庭设施,如冰箱、洗衣机等,考虑周到,才能提高设计质量。要做到在有效的面积内提高舒适度,不是很容易的事。建筑师必须深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方案反覆推敲,并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精心的求实精神,要有主人翁的观点,认真负责地进行住宅设计,才能提高住宅设计水平,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20.
受社会和习俗等多方因素影响,我国"二胎"家庭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家庭规模阶段性扩大及住户居住行为模式变化2个方面.其特殊性引发我国大量中小面积住宅套型无法满足"二胎"家庭居住生活需求.当今我国"主流"住宅套型普遍具有使用面积小、房间数量少、重要功能空间小等特点,且设计思路僵化,对于我国"二胎"家庭住户需求的适应性较差.针对该问题的中小面积住宅套型设计策略,可总结为化零为整和注重空间设计的灵活性等方面,其设计策略可最大化利用中小面积住宅套型空间,对我国住宅套型设计研究具有与时俱进与优化补充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