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满足当前农村对小型粮食干燥机的需求,介绍了一种可移动式小型粮食通风干燥仓,并详细论述了它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采用通风干燥仓对高水分稻谷和玉米进行降水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移动方便,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降水效果好等特点,适合于农村庭院小批量高水分粮食等多种农产品的降水处理,可在中原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怎样在不降低粮食品质的前提下缩短新收割粮食的干燥时间,尽快达到入库或发货要求,这个课题在1998年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国际会议上有了答案。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物系统和农业工程系工程师罗纳德·T·诺伊斯在会上做了一个有关“粮食干燥通风”的报告,介绍用干燥通风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1 工艺过程粮食干燥通风的工艺过程是将干燥机内已经加热的高温粮食不经调质(表面结露)和降温就排出机外,这时粮食水分比干燥机通常出机粮的水分要高1%~3%。高温粮食被转运到独立的存储箱内,先进行若干小时的调质,再进行降温,将最后的1%~3%水分除…  相似文献   

3.
粮食干燥过程中的在线水分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粮食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在线测量方法,给出了测量原理和应用特点,指出了粮食水分测量技术的若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粮食干燥过程中的在线水分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粮食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在线测量方法 ,给出了测量原理和应用特点 ,指出了粮食水分测量技术的若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在某一地区大气条件下,对于某种粮食采用机械通风降水,单位风量的计算与选择。在对粮食进行通风干燥过程中,根据进入粮堆热量,粮食水分气化所需要的热量和粮食自身温度升降所需要的热量之间的热平衡关系,再根据单位风量和通风时间的函数关系,以及机械通风干燥粮食的天数最多不能超过粮食的安全储藏天数这一原则,来计算和选择略高于允许的最低单位风量,作为机械通风干燥粮食的单位风量。  相似文献   

6.
缓苏在粮食干燥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处理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提高粮食干燥能力及干燥质量是我国粮食产后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缓苏作为粮食加工、储藏和流通过程中重要环节,兼有节约能耗和提高产品品质的双重特点。本文对缓苏操作进行了详细分类,系统阐述了在粮食干燥过程中缓苏操作参数的优化方法及对粮食品质和能耗的影响,提出目前国内外在粮食干燥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7.
间歇干燥及缓苏对高水分稻谷干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水分稻谷进行了间歇干燥,研究干燥段数和缓苏温度对稻谷干燥品质的影响,并应用隶属度分析法对干燥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间歇干燥可缩短干燥时间,与连续干燥40℃缓苏组相比,4段60℃缓苏组的干燥时间缩短了26.36%。间歇干燥可显著地降低干燥后稻谷的爆腰率,提高整精米率。高温缓苏(50、60℃)时,缓苏温度对整精米率影响优于干燥段数。热风干燥后稻谷的脂肪酸值增加,发芽率降低。隶属度分析法得出优化后的干燥条件为:干燥段数为2段,缓苏温度为60℃,综合分为最大值0.80。  相似文献   

8.
9.
本研究将收获的高水分稻谷分别放置于自制的就仓干燥模拟仓内,研究通风量分别为80、92、104m3/h条件下处于仓内底部、中部、表层的稻谷水分迁移规律。应用8种常用干燥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分析,确定最适干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稻谷各层水分比随着通风干燥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其中最底层稻谷水分比最小,底层稻谷在前期(2 d内)水分迅速下降,后期下降速度逐渐平缓,而上层稻谷水分比依次增大,降水速率较下层相对较慢;稻谷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在0.092~0.43×10-3 m2/d,其中80 m3/h通风条件下,粮堆各层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均小于其他两种通风条件;而相同通风条件下,稻谷粮层距粮面60~90 cm范围内,扩散系数相对其他层较大。通过对比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确定Wang et al.模型为通风条件下稻谷各粮层水分扩散系数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粮食干燥是粮食储藏、加工、运输等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干燥的目的就是把粮食中的水分降低到安全水分,确保粮食的优良品质.综述了粮食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的动态变化特性,探讨了水分迁移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几种水分迁移学说,并预测了粮食干燥过程水分迁移的多重因素的交叉影响作用,为干燥动力学研究确定优化的干燥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粮食多段干燥过程排粮速度、各段温度的检测与统计计算方法.根据玉米四段干燥过程粮层通过干燥段2与缓苏段2及干燥段3与缓苏段3的温度差值,将玉米干燥温度变化特征分为:缓苏段温度平衡型,缓苏段温度上升型,缓苏段温度下降型以及6种复合型.利用谷物表面温度为空气温度、颗粒内温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水分在颗粒内部解吸附并汽化沿毛细通道逸出颗粒表面的模型和多孔介质内在压力梯度作用下沿毛细通道流动的水分传输机理解释了产生这种温度变化差异的原因,即近表皮层水分逸出阻力主要取决于玉米颗粒表皮层的致密性,而远离表皮层水分选出取决于表皮层与毛细通道阻力的作用之和.通过比较℃以上与0℃以下入机粮温样本温度特征类型占总样本量百分比,提出冷冻后玉米颗粒干燥时,表皮层致密性受到破坏,易于干燥过程水分的逸出.给出了利用玉米干燥过程温度和干燥时间预测各类型玉米样本出机含水率的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干燥过程操作和实现干燥过程出机含水率的智能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微波干燥粮食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微波加热干燥物料与热空气加热的机理不同,微波加热对高水分粮食和具有坚硬外壳物料的干燥效果比热空气干燥效果好。国外有许多有关报导,并研制出大型粮食微波干燥机。国内有关资料很少,玉米、稻谷属于不易干燥的粮食品种,用微波炉对其进行干燥,实验结果表明,经微波加热后影响稻米品质的脱支酶其活力明显下降,而稻米的食用品质和糊化特性变化不大;稻谷、玉米微波干燥应采用低功率、长流程的干燥工艺,稻谷受热温度不超过50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粮食水分的电测特性。基于测频测周方法对信号进行转换,利用RBF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处理,研究设计了一种在粮食干燥过程中测量水分的智能系统。介绍了测量信号转换成频率信号的转换电路,以及RBF网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粮食干燥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影响粮食干燥的主要因素和干燥过程中的热能消耗;研制了五款节能型干燥机并论述了这些烘干机的干燥原理和节能措施;探讨了干燥机的热源.  相似文献   

15.
粮食水分快速测定仪是粮食质量检验的主要工具 ,提高其准确性与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粮食水分采样结果的统计特性 ,建立了粮食水分快速测定随机过程的数学模型 ,提出了以多次采样算术平均值为仪器测量结果示值的测量结果表示方法 ,确定了采样次数。在此基础上研制的粮食水分快速测定仪具有测量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 ,已在我国粮油行业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6.
粮食的导电浴盆效应与新型水分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研究了粮食的导电理论,发现了粮食在无线电频率范围内的导电浴盆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水分快速检测方法,研制了相应的仪器,解决了长期以来粮食收购现场水分快速、准确测量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浅述了粮食干燥过程中的主要噪声声源和预防措施。噪声声源包括机械噪声、热源设备噪声、风机噪声等,保证圆筒初清筛滚动轴承、斗式提升机、固定式带式输送机、输送管道和热风炉的安装精度,可以有效控制噪声在85 dB(A)以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发现大豆的微波真空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测试了不同的单次干燥时间、缓苏时长、缓苏次数下大豆干燥后含水率与爆腰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参数寻优方法,新建次空间,主次空间交换精英个体,借助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对实验参数进行粒子寻优。结果表明:简单地增加缓苏时长与缓苏次数并不一定利于提高大豆干燥效果,不同缓苏条件相互影响,大豆在单次干燥35min、缓苏50min、缓苏3次时干燥效率最高;在单次干燥35min、缓苏40min、缓苏3次时爆腰率最小。实验证实了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参数干燥后大豆的爆腰率和含水率均低于正交实验优化的结果。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大豆干燥效率和品质具有一定意义,并为微波真空干燥产业化应用及大豆深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粮安工程和优质粮食工程的贯彻实施,粮食仓储行业依据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和粮食品种、储存规模及加工需求,开展了空调控温、谷冷控温控湿、内环流保水控温、气调储粮、虫霉综合防治等多项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有效提升了我国粮食储存安全保障水平。粮食储存安全与水分密切相关,水分过高,可能引起粮食霉菌生长甚至发热,危害储存安全;水分过低,可能影响粮食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在确保粮食储存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确定粮食安全储存水分,能有力推动“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助力节粮减损。研究团队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和专家论证,结合国内外实际仓储情况,确定了影响粮食安全储存水分的关键指标、检测方法及粮食安全储存的判定依据,系统开展了常规储藏和控温储藏条件下粮食安全储存水分的研究,建立了粮食安全储存水分与温度关系,提出了新形势下区域粮食安全储存水分阈值,可为绿色储粮技术的有效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