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微亮 《河北化工》2013,(12):41-44
基于近距离采空区下无煤柱连续开采过程中顶板垮落、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对工作面巷道的影响,分析回采上覆煤层后底板岩层移动变化规律,研究近距离采空区下巷道集约化布置沿空留巷方式,总结近距离采空区下沿空留巷围岩矿压变化规律,合理选择沿空留巷巷道支护形式,探索并实践近距离采空区下无煤柱连续开采技术,解放了近距离采空区下采区区段及其他保护煤柱资源,本质上做到了采区的集约集中化高效开采及资源高效利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近距离采空区下无煤柱连续开采过程中顶板垮落、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对工作面巷道的影响,分析回采上覆煤层后底板岩层移动变化规律,研究近距离采空区下巷道集约化布置沿空留巷方式,总结近距离采空区下沿空留巷围岩矿压变化规律,合理选择沿空留巷巷道支护形式,探索并实践近距离采空区下无煤柱连续开采技术,解放了近距离采空区下采区区段及其他保护煤柱资源,本质上做到了采区的集约集中化高效开采及资源高效利用,具有推广廊用价倌.  相似文献   

3.
以贺西煤矿近距离煤层3号和4号煤层工作实际条件为背景,通过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的方法对近距离煤层同采条件下回采巷道的合理错距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贺西煤矿的实际条件回采巷道应外错布置9 m,才能保证在工作面回采中巷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现场实测也进一步验证了在巷道外错布置9 m的条件下,2410工作面的顶板下沉量最大为156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42 mm,说明回采巷道围岩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研究结果也为其他类似条件下的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4.
以贺西煤矿近距离煤层3号和4号煤层工作实际条件为背景,通过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的方法对近距离煤层同采条件下回采巷道的合理错距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贺西煤矿的实际条件回采巷道应外错布置9m,才能保证在工作面回采中巷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现场实测也进一步验证了在巷道外错布置9m的条件下,2410工作面的顶板下沉量最大为156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42mm,说明回采巷道围岩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研究结果也为其他类似条件下的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对神华五虎山煤矿近距离煤层群中,上部煤层开采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对下伏煤层回采巷道布置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方案优缺点及围岩应力,结合矿山实际情况,确定巷道的最佳布置位置,并得到了现场监测数据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研究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巷道两侧的矿压变化规律,本文以某煤矿6208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巷道的帮部和顶板的位移变形量、顶板的离层量以及巷道的应力值进行了现场监测,研究表明巷道的变形量和应力值与测点与工作面距离有关,在工作面距离测点65m处时,变形量和应力值均会开始突然增大,当距离达到22m时,应力值达到最大值。同时,研究得出62081巷道受采动影响比62082巷道更大。  相似文献   

7.
鲁松林 《山西化工》2022,(2):149-150+165
近距离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在采掘过程中受上层煤采动影响,巷道顶板岩层破坏严重,稳定性差,增加了巷道支护难度。针对这一问题以富康源矿105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巷道围岩力学特性、围岩松动范围等研究,富康源矿现开采的2#、3#煤层煤层近距离煤层分层开采后,3#煤层顶板受上层煤层采空区围岩应力影响巷道支护困难,结合现场实际,设计了回采顺槽的锚杆(索)+金属网+钢带联合支护参数;与原工字钢棚支护,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掘进速度快,衔接顺畅。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案可有效地控制巷道围岩变形,使顶板岩层形成最佳组合梁状态,保证巷道长期的稳定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距离煤层回采后底部煤层回采巷道稳定性问题,以6128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其回采结束后下伏14 m处6127工作面轨道平巷的稳定性问题,并设计了巷道的支护形式,取得了显著地经济技术效果,为类似开采条件下的矿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重点介绍了近距离煤层、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内错式布置回采巷道具体位置的确定以及下煤层布置回采巷道过程中的理论计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确保回采巷道布置的合理性,可以为煤矿开采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一定的保证,因此煤矿开采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为优化的方式完成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的布置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以工作面过老巷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回采对老巷的位移与应力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当工作面推进至距离老巷90m范围外,老巷应力位移变化极小;距离老巷90m范围内,变形速率陡增。(2)工作面过老巷期间,老巷(主巷与煤房)两帮位移量由小于顶底板位移量转为大于顶底板位移量,老巷围岩变形主控因素由地应力转为工作面动压。(3)靠近工作面一侧煤房所受的围岩变形大于远离工作面一侧的煤房,需将靠近工作面一侧的煤房的支护进行加固。(4)进行了工程实测,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模拟方法可为同条件开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该技术在应用时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提高煤炭资源的整个开采率。在这一背景下,要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与其相关的支护参数进行确定。本文针对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煤炭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综放开采覆岩运动及采动应力动态演化规律,以王家岭煤矿1213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及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推进距离下工作面覆岩的应力分布特征、采动应力演化特征、覆岩运移特征及覆岩垮落特征。结果表明,当工作面开切眼完成时,回采工作面覆岩应力变化较小,应力集中程度呈现稳定趋势。当工作面的开采距离增加,工作面覆岩的应力恢复能力逐渐增强,直至覆岩的最大主应力大于最小主应力的恢复程度,当开采距离推进至650m时,应力达到峰值,且王家岭煤矿的黄土沟壑地貌对采煤121309工作面覆岩的应力、变形、位移均有明显的影响,同样对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集中程度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东峰煤业临近8号、9号煤采空区条件下极近距离8号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的布置及支护。研究结果表明:受8、9号上下采后影响,层间岩层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巷道顶底板结构发生变化,煤层巷道所处层位应力也将重新分布,导致极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存在着特殊性。经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最终确定东峰煤业8101工作面运输顺槽布置在距8号采空区边缘水平距离29.5m,距9号采空区边缘水平距离5m处,并给出了相应的锚杆+锚网+钢带托盘+锚索补强联合支护方案。实践证明了巷道布置的合理、可行。研究成果对类似条件下巷道合理布置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旧街煤业9201工作面巷道为研究对象,对其上覆8#近距离煤层、采空区积水和9201工作面巷道布置等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9201工作面实体煤巷道和采空区巷道,分别进行了巷道围岩分类,根据该分类结果提出了锚网支护和棚式支护方案,以及矿压监测测站。该研究对阳泉区域近距离煤层的工作面巷道支护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近距离煤层开采进行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煤层工作层中应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形成稳定的关键层。本文在对某煤矿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该煤矿工作面当中矿压显现的规律,从而保证工作面的压力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工作面复杂构造煤层支护安全性和回采率,以同煤某矿某工作面为例在分析其地质、煤层等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对其掘进巷道和回采巷道的布置方式进行设计,并对其开采方式和回采工艺进行设计,为今后工作面复杂构造煤层的高效、安全开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残煤回采巷道的矿压分析,同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工作面推进距离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顶底板的移动量、工作面两帮移动量的影响,为残煤回采过程中矿压分析及支架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44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RFPA模拟软件分析了近距离煤层不同煤间距巷道变形破坏情况,并得到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以及明显影响范围。根据工作面地质条件,将工作面划分为四个危险区域,掘进期间在不同危险区域采用煤层注水、爆破卸压进行冲击地压防治;在回采期间采用大直径钻孔、匀速慢推进行冲击地压防治。采用钻屑法对卸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卸压后基本无冲击地压危险。  相似文献   

19.
开采扰动影响下工作面前方上覆岩层将产生位移和应力的重新分布,针对这一问题,利用FLAC3D模拟软件模拟了工作面回采后煤壁前方的支撑影响区的范围。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距离超过60m后,支承压力影响区范围基本稳定,影响范围达采煤工作面前方85m左右,其中支承压力峰值应力在煤体前方约10m左右。通过对采动后工作面前方的瓦斯抽采效果考察,工作面前方实际支撑影响区的范围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赵伟 《化工中间体》2023,(20):123-125
针对原相煤矿深部煤层巷道掘进工作面迎头应力集中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了巷道掘进迎头应力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迎头应力分布呈现卸压区-集中区-原岩区,超前支承应力位于迎头前3m,集中范围为14m。在此基础提出了钻孔卸压应力优化措施并模拟了钻孔卸压后围岩应力和塑性区的状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卸压钻孔的应力和塑性破坏范围相互连通,形成有效的卸压区,现场实践后掘进速度明显提高,围岩变形程度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