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高浊度水高效絮凝清水回流新工艺,采用叶轮提升回流的方法进行了清水动水模型试验,对影响叶轮转数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落差与叶轮转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悬浊液光电分析仪(PDA)的检测原理,通过理论分析把平均透光强度(对应于DC值)确定为原水特性的表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DC值与单位体积水中泥沙总表面积Sp具有幂函数关系:DC=cSp^al,c、d为经验系数,与原水颗粒性质有关,对于黄河青铜峡泥沙来说。c=90.4,d=-1.23,R^2=0.9766,为进一步研究混凝剂投药量公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高浊度水高效絮凝清水回流新工艺进行了动水模型实验,证实了这一新工艺的先进性和高效性,同时也指出对于高于50Kg/m^3的含沙体,采用叶轮提升回流投加HPAM的方法是不合适的。必须进行改进或另寻途径,使高浊度水高效絮凝清水回流新工艺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陶瓷膜在高浊度给水处理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给水厂可能存在的高浊度水源风险,研究了陶瓷膜通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陶瓷膜过滤对原水浊度、颗粒数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膜通量基本随膜孔径增大呈上升趋势,过滤初期膜通量下降很快,运行10 min后逐渐稳定。当水源浊度为12 NTU时,4种孔径的膜通量较大,约为500~600L.m-.2h-1;当水源浊度升高为50~500NTU时,4种孔径的膜通量会变小,约为300~400 L.m-.2h-1。陶瓷膜的出水浊度随膜孔径的增大变化不明显,当水源浊度为12~500 NTU时,4种孔径陶瓷膜的出水浊度相近,约为0.1 NTU。>2μm的膜出水颗粒以2~5μm为主,约占总颗粒数的80%。当水源浊度为500 NTU时,5、10 nm孔径膜出水颗粒数变化不大,>2μm颗粒数约为30~80 CNT.mL-1,50、100 nm孔径膜出水>2μm颗粒数分别为215、346 CNT.mL-1。  相似文献   

5.
高浊度原水磁絮凝的分离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高浊度原水(浊工=2000-2500,pH=5-6)为对象在自制的磁分离装置上进行磁絮凝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原水经磁絮凝以后,其出水浊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原水流量、外加电流的不同能引起出水浊度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高浊度水混凝属吸附架桥作用吸附架桥作用机理,与常规低浊度水混凝工艺有显著差异,通过研究提出了其动力学作用机理,阐述了其最佳混凝工艺设计、运行要点。  相似文献   

7.
高浊度水预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汛期水的浊度高,预处理难度大,采用回收部分生产废水,利用其浊度低的特点,稀释高浊度水,同时利用高浊度水中泥沙颗粒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特点,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使水质水量满足生产工艺需要,同时提高了预处理设施的产水效率。  相似文献   

8.
孙明泉  孙志民  刘强 《广东化工》2011,38(11):181-182
针对珠海唐家水厂原水水质情况,对几种不同混凝剂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不同混凝剂用于水厂原水处理的混凝效果,为水厂合理选择混凝剂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FeCl3去除浊度、藻类的效率较好分别为87%,94.1%,硫酸铝去除浊度、藻类的效果较差分别为74.55%,69.29%。  相似文献   

9.
在混凝处理中采用5%的清水回流与PAC+HPAM联合投加相结合的方法,形成高浊度微污染黄河水的处理工艺。应用该技术对高浊度水进行生产性试验,除浊效果与传统工艺相比约提高40%~50%,对有机物和NH3-N的去除率也有所提高,同时可使出水的致突变活性呈阴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利用多种净水剂复配净水的可行性和研究方法;给出了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净水剂HCA-1与聚合氯化铝PAC复配处理黄河高浊度水的几种复配比例、经济投量和适用范围;介绍了该方法在生产应用上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胡文云  罗锦英 《广东化工》2013,(2):70-71,68
以氯化铝(AlCl3.6H2O)和氯化铁(FeCl3.6H2O)为原料,采用铝铁混合溶液加碱聚合这种新工艺,合成出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羟基聚合铝铁(HPAFC)。考察了HPAFC对模拟高浊度水的混凝性能,具体影响因素有投加量,pH,水力条件等。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的最佳取值分别为:投加量为7.75 mL/L,pH为9,混合转速为150 r/min,混合时间为30 s,反应时间为15 min。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市第三水厂的三期工程建设,用中试规模试验来选择絮凝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源水、相同加药量和相同的进水量的情况下,网格絮凝的沉淀效果优于机械絮凝。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沉淀出水的浊度和大于2μm的颗粒数呈下降趋势。源水水质和投药量是影响沉淀池出水水质的最重要因素,最佳投药量的范围为21~28mg/L。  相似文献   

13.
兰州高浊度水预沉处理运行要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难先  姚昕 《净水技术》2001,20(1):24-27
文章介绍了高浊度水的沉降机理,高浊度水的出现概率,预沉工艺,投加药剂,辐射式沉淀池进水量、出水量、排泥水量、浑液面深度、出水浊度、积泥和排泥水量的控制。讨论了有机物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煤矿开采众多,矿区的缺水问题普遍存在,且同时存在着矿井水无法进行有效利用,从而危害矿区的安全。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混凝法对矿井水处理利用进行研究。矿井水混凝处理过程中混凝剂及助凝剂的使用是决定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混凝处理试验分析,为矿井水的混凝处理提供参考,提高矿井水的处理效果,实现矿井水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两性聚电解质在黄河高浊度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阴、阳离子度的强碱弱酸型的两性聚电解质[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酸(AA)共聚物]。研究了阴、阳离子单体的配比对两性聚电解质分子量的影响;以及两性聚电解质阴、阳离子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将所合成的两性聚电解质作为絮凝剂,首次应用到黄河高浊度水的处理中。填补了国内两性聚电解质高分子絮凝剂应用于上水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在等电点范围内的两性聚电解质对黄河高浊度水的絮凝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非离子型、阳离子型及阴离子型絮凝剂。  相似文献   

16.
夏季西北地区暴雨过后附近高浊度山洪水流入黄河,导致黄河水受到轻微污染呈现微污染水质特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水中有机物、氨氮、浊度、UV_(254)的去除率,采用响应面软件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方法,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搅拌时间、pH等各因素交互作用对混凝沉淀法去除水中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UV_(254)污染物的影响。研究建立了相关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以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及UV_(254)去除率作为响应值,确定出最佳的混凝沉降反应参数。  相似文献   

17.
借助烧杯试验、中试和生产试验,从无机混凝剂投加量优化、高分子助凝剂强化混凝、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等三个方面,开展了常规净水工艺浊度控制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以上三种方法的最佳工艺运行条件和技术参数,为水厂通过常规工艺强化降低出厂水浊度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8.
管式混合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高浊度水絮凝特点的技术。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扩散式和Komax静态式2种管道混合器,其混合效果各有优缺点。提出了一种针对Komax静态式管道混合器内板片安装角度的改造方案,该方案综合了2种混合器的优点,在保证有足够混合时间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GT值,从而在高浊度水的混合过程中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给出了针对不同管径,板片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班云霄  杨庆  丁昀 《净水技术》2007,26(2):10-12
水旋澄清池中低温低浊及高浊度黄河水难以处理,主要是出水浊度难以满足要求。文章从动力学角度,通过对池中絮凝颗粒的受力分析,得出和浊度处理相关的公式,从而得出其难以处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微砂强化结团絮凝工艺处理模拟工业废水,研究了投药量、加砂量以及微砂粒径对除浊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结团絮体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的最佳投加量为0.875 g/L,微砂最佳粒径范围为50~100μm,微砂最佳投加量为1.0 g/L,在此最佳条件下处理低浊废水,浊度由进水时的21.6~25.3 NTU降低至出水时的0.47 NTU以下,去除率达98.0%~9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