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吃的境界是什么?是辨味?。为什么要辨味?怎样才算辨味?。其实,我等是餐饮的圈外人,虽然痴长了几十岁,也吃了几十年的饭,但却从未把这些问题看成是一个问题。在拜读了《四川烹饪》2001年第11期发表的“吃的境界———辨味”一文后,这些不成问题的问题才骤然间成了一个大问题。真是不读不知道,读了吓一跳:吃,不辨味者,轻则可能“据地而呕吐之。”重则会“少了一条保命的活路。”这让我等不寒而栗出了一身冷汗,并从中辨出了一丝毛骨悚然之味。聊以自慰的是,一番辗转反侧地前思后量之后,终于幡然醒悟:既然上帝给了人类辨… 相似文献
2.
3.
4.
6.
7.
8.
在即将告别2006年之际,一直活跃在山东地区独领风骚的欣和企业,在京城新闻大厦于2006年12月14日盛大并隆重地召开了“味达美特色菜烹饪交流会”,会上邀请了烹饪大师高炳义和董振祥到场,欣和味达美事业部总监钟红波先生介绍了欣和企业的发展史和成长过程,高炳义和董振祥大师也做了精彩演讲;烹饪界高手现场使用欣和产品烹制精美菜肴,同仁们品尝后,赞不绝口;会议期间穿插抽奖活动,会场上空不时回荡恭喜的笑声,整个交流会充满了“活跃、祥和、健康、向上”的气氛。当记者离开会场时,京城已是华灯初照,置身于眼花缭乱的霓红灯和川流不息车河的长安街上,回想起喧嚣的会场气氛,不禁感叹像有欣和这样的企业越多,我们的生活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欣和企业是专业调味品酿造公司,以“为客户生产和提供最高品质的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创造,丰富人们健康快乐的饮食文化生活”为经营宗旨。企业的成就来自对顾客十年如一日的忠诚呵护、朝气诚恳创新的创业理念和标杆(BENCHMARKING)价值观。企业的目标是通过精心打造的产品建立与顾客长期的信任关系,服务于社会,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 相似文献
10.
1942年夏天,抗战中的成都电力严重不足,并且常常是晚上停电,而那时我与吴先忧老兄却经常在停电之夜去商业场二泉茶楼相会,有时也在商业场中段的正娱花园茶座会面。那段时间常去这两家茶馆参加聚会的还有一些新闻界人士,如谢趣生、巫怀毅、吴碧澄等人。要是遇到不停电的晚上,那就更热闹了,因为前来聚会的人会更多,我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几次见到巴金先生的。因为巴金同吴先忧是老朋友,所以我们认识了。我们常常是在闲谈之中,就从“商业场”这个中心热闹地带谈起了成都的饮食。巴金当时最喜欢吃的是商业场前楼的酥油发糕,这是那种加了生猪油和白糖蒸出来的米发糕,味香甜且油而不腻。巴金还爱吃华兴正街卖甜食的那家小店里的鲜花饼。这种鲜花饼是油炸的,酥皮千层,吃起来很是爽口。我记得那时商业场北口“味之虞”京果店有卖伦教糕的,由于是广东做法,所以让当时的成都人感到新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成都老记者、老作家车辐,笔名杨槐,又名苏东皮。熟知其人者,皆戏呼他为“好吃鬼”,但与当今久煞不住的吃喝风迥不相侔。此公善吃知味,习惯笔录为文。1990年8月,他的《川菜杂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笔及川菜源流沿革、掌故轶闻与烹饪诀窍,包括烹饪(做菜)、食道(品味)、派别(家常派、馆派、厨派)各个方面。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商友敬在《新民晚报》撰文介绍车辐,称他老人家为“川西一老饕”。 车辐今年八旬单一,神采奕奕,步履犹健,笔耕之余,不时腆着福肚访友远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乃至吃到国外。到处见到“川味正宗”的市招,且喜四川烹饪闻名遐迩,食客千万,出于美食家的本能,他都要尽可能前往光顾,却往往不敢恭维,只以一言以蔽之曰:“吃在四川。” 相似文献
15.
16.
用冷库存放的食品有时会产生沥青味.为了弄清这种异味是怎样造成的以及这种食品还能不能吃的问题,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沥青的毒性.沥青的种类很多,主要是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页岩沥青及天然沥青四种.其中主要组成物有高分子量的胶质、沥青质和一些高沸点油类所组成的碳氢化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来光福。“赏香雪梅海,登千年古塔,观清奇古怪”.最后就缺“品太湖船菜”了。太湖所有的渔民都汇集在美丽的光福太湖鱼港.在这里干艘渔船停泊。万根桅杆林立,每当捕鱼时节,渔民扬帆出港,其场面极为壮观。可任他风景如画。园林幽幽,最后吸引我们这帮食客的还是那些精致的时令小菜。[编者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