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挥发性有机毒物,只需用0.2gCDX-102树脂吸附,少量溶剂洗脱,不用KD浓度器浓缩,最低检出量达10^-1210^-13g/l。  相似文献   

2.
宋永杰 《水力发电》1998,(5):42-43,36
砂砾石越来越广泛地被选作高面板坝的筑坝材料。但天然砂砾石因地质成因不同,级配、渗透系数、含泥量等离散性较大,在一定手水力比降下,存在管涌破坏和珍失自由排水能力的可能性,因此渗流控制非常重要。用砂砾石等弱透水坝具筑的面板坝坝体, 其渗透系数小于或等于10^3cm/s-10^-3cm/s,则必须将渗充控制放在首位,除做好面板、垫层两道 防线外,设烟囱外排水或“T”型排水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张会敏  李会安 《人民黄河》1997,19(11):51-54
对引黄渠首引水引沙施测现状分析表明:引水流量在10m^3/s以上采用仪器方式进行水量施测,其施测精度基本上可满足规范要求:10m^3/s以上采用泄流曲线推求以及10m^3/s以下者,其施测精度需进一步改进。而沙量施测精度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基本上不满足测验规范的要求,在分析造成整体水沙施测水平不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引黄渠首水沙施测水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射流泵轻型井点基坑排水及其在新东进闸施工中的应用丁仲六(上虞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一、概况射流泵轻型井点法基坑排水是解决砂土基础基坑排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土壤渗透系数为0.l—50m/d(即1.157X10-‘~5.79X10-‘。m/s),降...  相似文献   

5.
高相东  王新友 《水利学报》1997,(9):37-41,54
本文采用“扩散槽法”实测了不同硬化水泥浆体中的Cl^-扩散量,基于扩散动力学原理计算得到不同水泥的有效扩散系数De,研究了温度及水灰比相同条件下,水泥中矿渣含量及粉煤灰品质对Cl^-扩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矿渣的参入能有效抑制Cl%-扩散,粉煤灰品质对有效扩散系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西关水电站施工采用二期导流方案,截流设计流量910m^3/s,采用立堵截流,且龙口在砂卵石覆盖层上,截流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1994年10月29日开始截流,实测最大值605m^3/s,龙口最大落差2.2m,最大流速6.5m/s,龙口总抛投量8520m^3,经过12h46min截流成功。  相似文献   

7.
根据宋代丰利渠引泾自流灌溉引水位,经实地考察测算,结合当代水资料分析,估算出宋代泾河入冬10,11月平均流量和年平均流量均为320m^3/s左右,而20年代有水记载以来则分别减少到62m^3/s和63.6m^3/s,揭示出泾河水量随着历史发展有显衰减趋势。形成这种情况的大背景是“中国中纬度地带气候暖干化”。  相似文献   

8.
优胜泵站是单排钻孔灌注桩桩基,始建于1987年,安装3台28ZLB--70型轴流尿,配套电机型号JSL,功率155毛瓦,总装机溶量465千瓦,单机设计抽水流量1.25m^2/s,总设计抽水量4.05m^2/s,设计灌溉面积162公顷。  相似文献   

9.
渭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与形成窄深河槽的原因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得出:含沙量200kg/m^3以上的洪水,河道排沙能力强,500m^3/s流量的排沙比可达100%;含沙量100-200kg/m^3的洪水,800-1000m^3/s流量的排沙比才能达到100%,河槽排沙能力低,主槽淤积机会多,数量大,对河道不利;高含沙量小水,主槽淤积严重;高含沙量大洪水淤滩刷槽,形成窄深河槽。河岸抗冲稳定性较强,并经常出现高含沙量大洪水,是形成渭河下淤窄深河槽的  相似文献   

10.
张醒 《泥沙研究》1993,(4):32-41
本文题目为排沙能力的统计模型是基于输沙平衡方程式。文章叙述影响河段排沙能力α,即下站与上站输沙率之比,其主要因素为:①上河段排沙比(α0);②来沙粒径(di);③本河段水流高蓄流量(ΔQ);④本河段前期淤积量(n-1/Σ0△Ws);⑤来沙粒径不均匀系数(σd)。本河段排沙能力的统计模型表示为α=σ^rde^Aα0+B√din-1/Σ0△Ws-C√di-D△Q+E式中A,B,C,D,E,γ-待定系数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围压(0, 2, 5, 10 MPa)下的水饱和混凝土试件,历经25次循环荷载作用后(荷载下限140 kN,上限260 kN,频率0.1 Hz),进行了不同加载速率(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应变速率响应范围10-5/s~10-2/s)下的静动态常三轴抗压性能试验。分析了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以及损伤特性。结果表明:历经循环荷载后,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混凝土峰值应力增大,峰值应变整体上逐渐增大,损伤变量D增长速度减缓;随着围压增加,混凝土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逐渐增大,损伤变量D增长速度降低,但损伤极限差值越来越大。基于上述试验结果,得到了历经荷载循环后混凝土动态峰值应力与围压、加载速率有关的经验计算式及历经荷载循环后混凝土动态峰值应变与围压、加载速率有关的经验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Weibull统计理论的混凝土率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混凝土在股役期间的材料特性,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10-5,10-4,10-3和10-2/s)的混凝土单轴受压试验,分析了混凝土材料基本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峰值应力和初始弹性模量呈现增大的趋势,峰值应力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基于Weibull和Lognormal统计分布理论,以及Lemaitre应变等效原理,引入应变速率因素,构建出混凝土材料分段式率型单轴受压损伤本构模型。依据试验数据,确定了所建立的率型损伤本构模型参数;给出了不同速率下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和损伤变化规律曲线。结果表明:建立的混凝土率型本构模型能够反映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级配(二级配、三级配、四级配)的混凝土在不同应变速率下(10-5/s,10-4/s,10-3/s,10-2/s)下进行了劈拉试验。对混凝土劈拉强度及轴向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利用实时采集的声发射数据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在劈拉破坏全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特性及破坏规律。结果表明:随应变速率的增加混凝土劈拉强度呈增加的趋势,混凝土级配越高劈拉强度变化的奇异性越大;混凝土劈裂抗拉破坏过程不具有典型未裂阶段、裂缝阶段和破坏阶段的3阶段特征,加载前期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较微弱,材料达到峰值应力时能量信号突然急剧上升;采集的声发射数据能较真实地反映混凝土劈拉破坏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冻融混凝土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单轴动态劈拉损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混凝土冻融劣化后的动态劈拉损伤特性,对历经 0、10、20、30、40 次冻融后的混凝土进行应变速率为 10 - 5 / s、10 - 4 / s、5 × 10 - 4 / s、10 - 3 / s 的单轴劈拉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和应变速率对混凝土劈拉强度和吸能能力的影响,并利用声发射技术分析了劈拉破坏过程中混凝土损伤发展情况。结果表明: 随应变速率增大,劈拉强度线性增大; 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劈拉强度线性减小; 随应变速率的增大,混凝土吸能能力增大; 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吸能能力减小; 实时采集的声发射信号可用来描述混凝土劈拉破坏过程; 混凝土劈拉损伤均随应变速率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而增大,当应变速率为 10 - 3 / s 时的斜率缓慢增加到累计能量的 10% 左右,当加载应力为峰值应力的 80% 左右时,试件内部能量急剧释放,试件迅速破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动态力学性能,利用10 MN动静三轴仪对不同冻融劣化程度的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同时采集声发射数据分析试验过程中能量释放及损伤演化规律。最后,选用Weibull-Lognormal损伤本构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并分析不同工况混凝土的损伤随应变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同冻融劣化程度时,随应变速率增加,峰值应力增大,峰值应变减小;冻融劣化程度会影响峰值应力的率敏感性;②在应变速率相同时,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峰值应力随之减小,峰值应变随之增大。③混凝土冻融劣化后应力应变关系峰前服从Weibull统计分布,峰后服从Lognormal统计分布。④在相同应变速率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的累计塑性应变整体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龄期(28,112,183,345,810,1 248,1 550d)的混凝土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10-5,5×10-5,10-4,5×10-4,10-3,5×10-3,10-2/s)下的单轴压缩试验,试件尺寸为Φ150 mm×300 mm,研究了龄期和加载速率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同一龄期下,混凝土的峰值应力随着应变速率增长而增大;在同一应变速率下,混凝土的峰值应力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800d后峰值应力趋于稳定;②在同一应变速率下,混凝土的吸能能力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加,表现出了峰值应力与龄期之间相似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历经不同孔隙水压循环次数(0,10,50和200次)后,进行了中低应变速率(10-4/s)下混凝土常三轴受压损伤特性试验研究,分析其峰值应力、应变和弹性模量等基本力学参数随孔隙水循环次数变化的关系。同时依据受压切线模量的退化定义了损伤变量,得到应力水平比 损伤曲线,对混凝土损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历经不同孔隙水循环后,混凝土常三轴受压峰值应力和应变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指函数增加的趋势;弹性模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幂函数减小趋势并逐渐趋于平缓。②历经不同孔隙水循环次数后,混凝土的损伤发展速度整体上均大于0次循环,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损伤速度逐渐降低。③通过应力水平比 损伤曲线,将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分为3阶段:损伤起始阶段、损伤发展阶段和损伤失稳阶段,同时依据所求损伤变量数据,拟合构建了损伤随应力水平比的演化方程。④依据损伤3个发展阶段定义了损伤界点,分析了损伤界点和损伤3阶段的应力水平区间长度随不同循环孔隙水压次数的变化。分析表明,随孔隙水压循环次数的增加,损伤界点对应的应力水平先增后减。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加载速率(10-5/s,10-4/s,10-3/s,10-2/s)下进行混凝土试块单轴受压试验,基于改进后的Weibull模型构建了损伤变量,并在应变空间下对损伤曲线做了进一步的细化研究。首先根据损伤曲线的特点,提出了合理方法来确定损伤界点在曲线上的位置,两个界点将损伤曲线划分为3个损伤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载速率对损伤界点、损伤阶段长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第一损伤界点对加载速率的提高较为敏感,并随加载速率的增大几乎呈线性发展,第二损伤界点对加载速率的提高不敏感;②加载速率的提高使3个损伤阶段的区间长度重新分配,对前两个损伤阶段影响较大,对第3个损伤阶段区间长度的影响较小;③两损伤界点位置基本对称分布于峰值应变两侧,大部分损伤集中在峰值应力1倍的峰值应变范围内,且两损伤界点对应的应变水平比值约为3.5,并随加载速率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在水平单向侧压应力作用下,进行了竖向等应变步长循环加卸载的混凝土抗压性能试验。对不同侧应力状态下的外包络线、共同点轨迹线和循环加卸载全曲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侧应力对累积残余塑性应变和刚度退化的影响,探索了混凝土在加载全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特性,基于声发射事件数构建的损伤变量分析了混凝土的损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整个循环加卸载试验过程中,声发射事件数主要集中在峰值应力以前,峰值应力以后出现较少,峰值应力后的声发射能量随侧向压应力的增大而增大;②混凝土刚度退化速度及累积残余塑性应变随侧压应力的增加而减小;③不同侧向压应力下混凝土损伤发展路径各异,侧压应力越高,损伤路径越短,水平与竖向荷载间的大小比例,决定了混凝土损伤的主导因素与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混凝土材料在受拉状态时的动态力学性能,采用新型动态无损检测声发射技术进行了不同加载速率下(10-5/s ,10-4/s,10-3/s,10-2/s)混凝土劈拉试验,根据实时采集的声发射数据建立了不同加载速率下应力及同步声发射参数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混凝土在劈拉破坏全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劈裂抗拉破坏过程中不具有典型的三阶段特征,加载前期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较微弱,材料达到峰值应力时能量信号突然急剧上升;采集的声发射数据能真实地反映混凝土劈拉破坏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