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首先回顾与总结了住区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模式,然后介绍与分析国外住区规划中道路空间模式的新近研究成果,归纳出住区交通组织和开放空间的构成与发展特征,阐述了住区道路空间格局的规划设计的实质应当是在其交通性与生活性两种功能之间手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回顾与总结了住区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模式,然后介绍与分析固外住区规划中道路空间模式的新近研究成果,归纳出住区交通组织和开放空间的构成与发展特征,阐述了住区道路空间格局的规划设计的实质应当是在其交通性与生活性两种功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3.
陈飞  孙晖 《规划师》2008,24(8):63-66
在国内外规划设计理论和范式的影响下,我国住区空间形态设计日渐丰富,住区道路系统灵活多变。实质上,形态各异的住区道路结构是由格网模式、内环模式和外环模式这三种基本道路模式通过排列、叠加、变形等变异衍生而来。这三种道路模式在交通可达性、交通效率、安全性、私密性四个方面存在不同的特性,应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不同模式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可行性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杨靖  马进 《华中建筑》2008,26(11):148-151
该文针对大型封闭式住区建设带来的交通问题,提出了“居住环境区”理论,并从各个影响因素论述“居住环境区”的规模以及“居住环境区”之间的道路设置,以期不仅解决住区内部交通出入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在住区中适当地规划城市道路。  相似文献   

5.
开放式住区打破传统封闭住区与城市的壁垒,面向城市共享住区内道路绿地等资源,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以资源共享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开放式住区的道路等公共资源规划模式,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寻求当前环境下资源共享度最高的开放式住区规划模式,以期为我国街区型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街区制路网在提高片区内交通组织效率的同时也会产生穿越交通,从而加大交通流对住区居民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街区制路网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住区道路开放的合理性及其合适程度。首先,从路网空间指标、路网运行质量及交通负效应影响三个方面选取街区制路网评价指标;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建立街区制路网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在交通仿真中模拟实地案例及其开放方案,得出该住区开放的合理性,并选取评价最优方案作为封闭住区开放方案。  相似文献   

7.
论文首先指出当前低层住区设计中停车问题的重要性,然后简述了当前低层住区常见的几种停车模式及其各自的主要利弊与适用条件,最后对停车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前瞻性展望,并指出这一发展趋势,既是低层住宅产品自身不断完善功能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与现代住区交通组织理念的演变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许建和  严钧 《华中建筑》2008,26(10):179-182
该文在分析国外住区交通环境整合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不同住区的特征,提出了住区交通环境整合的三种模式:合流模式、分流模式、一体化模式,目的在于为当前住区交通环境的整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胡同"可以被看作一种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政府规划与自发改造共同形成的街区制住区,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仍有其独特的生命力。胡同具有分级的网状、灵活多样的交通组织形式,并且具有与之相应的空间分级。这种空间形态具有系统的规划体系以及经验性的开放程度,对于实践国家倡导推广的住区开放政策有很大启发。本文着眼于解读住区开放与封闭,指出住区的"开放"不仅仅是拆除围墙,而是一种空间重组。文章分析了胡同如何通过建立道路系统和活动空间,来满足居民交通、交往等活动需求。最后提出借鉴胡同的空间形态并融合现代住区优势的住区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10.
谈城市住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目前住区交通方式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公共交通作为居民日常出行方式的骨干交通地位,提出以建立公交枢纽为核心,并辅以其它途径组织住区交通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车共存道路——迈向人性化的道路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丽芳 《规划师》2002,18(11):20-22
在国家的汽车发展政策导向之下,城市机动化是中国大中城市不可阻挡的趋势。传统的道路形式已无法很好地解决居住区道路上人和车的矛盾。20世纪70年代首先出现在荷兰的人车共存道路,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应对机动车威胁的居住区道路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强烈冲击国内传统的道路交通规划观念。  相似文献   

12.
居住区活动的主体是人,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规划应体现对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关爱。在私家车进入居民家庭的时代,步行交通仍然应该是居住区交通系统的主体。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关居住区步行道路安全及其与公共绿地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休闲社区--现代居住环境景观设计手法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跃中 《中国园林》2003,19(1):12-16
首先提出了休闲社区的概念,提倡一种更加质朴,自然,更加清新和追求不留设计痕迹的居住环境设计风格。继而从小区地形塑造,步道系统,社区广场,植栽配置,基础绿化,水景,消防车道等各个方面,针对目前国内社区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对现代居住环境景观设计手法进行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方法。文中还着重提到,应在建筑,道路都还没有确定的情况下,由景观规划师来做整体规划,对小区建筑,道路进行整体布局,从而创造真正的社区,营造亲切的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14.
居住区道路规划可否人车兼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分析当前居住区人车分行道路系统产生矛盾的原因入手,通过对西方居住区道路交通发展脉络的梳理,认为优先使用公共交通是未来居住区交通规划的发展方向;并针对现阶段居住区出现的人车矛盾问题,尝试着用一种改进的交通组织模式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Twenty shopping streets in Tokyo, Japa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pedestrian vibrancy and visual information by assessing physical dimensions, objects, shops and quantity of pedestrians and walking speeds. Field survey recorded 12-h periods of a typical weekday by tracking daily variations between July 3rd to August 3rd, 2017 and October 13th to November 10th, 2018. For analysis, Hierarchical Cluster and Discriminant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v.24. The study classifies four clusters of shopping streets accordingly to pedestrian vibrancy as eccentric, with large street dimensions and big retailing shops; strong, with variety of specialized daily life stores, balanced, with lower specialized daily life stores, closer residential area and moderate numbers of flower pots; and weakened, with very few shops, residential predominance and higher numbers of flower pot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larger street dimensions together with specialization of shops, rather than variety or number, are prone to slow walking speeds and larger numbers of people. Also, it was noticeable the connection of number of flower pots with proximity of residential areas. It could be theorized that pedestrian vibrancy correlates inversely to the proximity of residential areas. The closer residential area is the lowest pedestrian vibrancy would be.  相似文献   

16.
步行是住区中最基本最节能的出行方式,同时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引入POD模式在住区中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居民出行中的步行化程度,以及鼓励住区居民的步行生活;其次,以鲁能星城住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一方面基于提高步行化程度的目标,分析了居民步行化程度与住区形态中密度、混合使用的关系;另一方面,基于引导居民步行生活目标,分析了居民步行偏好特征与住区形态中环境设计的关系。最后,提出了面向POD模式的低碳城市住区形态。  相似文献   

17.
杨源  颜毅  郭大忠 《重庆建筑》2011,10(3):11-15
山地城市地形复杂,大多呈"一面坡",城市道路网存在不足,需要步行系统作为结构性的补充,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因此步行道建设具有最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山地城市规划中以车为本的规划思路仍为主流,对步行系统的考虑较少。本文以涪陵区综合交通规划中步行系统为例,研究在山地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步行系统战略地位提高的必要性,以及步行系统规划在山地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Personal Rapid Transit (P.R.T.), with access points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from the home, is often put forward as the principal alternative transport mode to the private car in urban area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esthetic, accessibility and co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of developing such a system in existing residential areas and concludes that serious problems would be encountered along most existing residential roads which would seriously limit its extensive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道路车辆拥挤、行人过街难,以及在道路拓宽过程中对原有设施浪费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天桥形式——跨度可伸长式人行过街天桥.通过建立受力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实现天桥跨度的伸长是可行的.对类似工程的研究可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物质空间和人口的高密度发展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广场的更新速度与城市发展不同步,步行空间安全系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大,公共景观作为广场步行空间的构成要素影响步行空间的安全。以重庆市三峡广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绿化、道路、水景设计以及景观小品等方面开展景观安全评价,明确景观安全性设计的重点,发现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实现安全评价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有机结合,为广场步行空间公共景观安全性设计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