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分光光度计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内源荧光光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荧光探针法研究超高压处理对黑果枸杞汁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及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400 MPa以上压力能使黑果枸杞汁中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到0.5 U/mL以下;...  相似文献   

2.
周磊  邹立强  刘伟  方志超  刘军平 《食品科学》2014,35(17):160-164
以蘑菇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热处理对PPO活性的影响。选取不同温度(50、55、60、65 ℃)处理10 min后的PPO样液,应用圆二色光谱(circular dichroism,CD)和荧光光谱研究热处理对PPO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的PPO活性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热处理温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CD光谱表明热处理后的PPO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α-螺旋含量下降,β-折叠含量升高,而β-转角及无规卷曲含量则没有太大的变化;荧光光谱表明热处理后的PPO三级结构发生改变,表现在最大荧光发射峰发生了明显红移。  相似文献   

3.
刘军伟  胡志和﹡ 《食品科学》2012,33(15):262-265
以济薯18号为原料,研究超高压结合温度处理对紫薯多酚氧化酶(PPO)活力的影响。实验压力范围100~600MPa,温度20~60℃。结果表明:在温度30℃、保压时间10min的条件下,压力在100~600MPa范围内,500MPa时紫薯多酚氧化酶的活力最高,并且高于自然酶活力;在600MPa压力下,当温度小于30℃时,酶活力随温度上升而升高,大于30℃时,随温度升高酶活力下降。另外,酶活力随保压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但在300MPa时,前20min酶活力随保压时间延长而降低,20~50min内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因此,紫薯多酚氧化酶具有较好的耐压性。对紫薯进行温度、压力、保压时间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600MPa、65℃条件下处理35min后,PPO活性最弱,抑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绿茶、红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槠叶种一芽二、三叶鲜叶,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绿茶和红茶。以鲜叶为对照,应用分光光度法和RP—HPLC法对绿茶、红茶的多酚类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1)绿茶中多酚类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而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总量下降了43.8%;(2)绿茶中儿茶素总量几乎不变,而红茶下降了80.6%;(3)红茶中茶黄素和茶红素分别上升了565.5%和74.5%。  相似文献   

5.
超高压和酶抑制剂对山药泥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超高压、温度和酶抑制剂单独和复合处理山药泥,对山药泥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色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药泥中多酚氧化酶(PPO)最适作用温度为35℃。压力400MPa、温度20℃时,PPO的活性有一个峰值,当压力大于或小于400MPa,PPO的活性都明显减弱,600MPa时PPO活性最弱。对山药泥进行温度、压力、时间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550MPa、40℃下处理10min后,PPO活性最弱,抑制效果最佳。通过酶抑制剂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PPO抑制剂配方为:0.05%柠檬酸 0.4%抗坏血酸 0.02%EDTA。用超高压(550MPa)和酶抑制剂共同处理山药泥,不仅抑制了PPO活性,而且保持了山药泥原有的色泽。  相似文献   

6.
刘野  张超  赵晓燕  胡小松 《食品科学》2011,32(11):83-87
为考察高压二氧化碳(HPCD)和超高压技术钝化多酚氧化酶(PPO)和果胶甲酯酶(PE)活性的机理,采用SDS-PAGE电泳、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处理前后酶蛋白的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不同压强HPCD处理和超高压处理60min后,PPO和PE的活性均随着处理压强的增大而逐渐降低。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处理后酶蛋白的肽链不发生断裂,但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显示酶蛋白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均发生变化。因此,HPCD和超高压技术通过改变PPO和PE酶蛋白的结构达到钝化酶活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超高压对苹果汁微生物和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处理压力和保压处理时间对鲜榨苹果汁的杀菌和钝酶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处理压力升高和保压时间延长,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下降显著.在压力达到400MPa,保压时间25 min时,菌落总数由9750 cfu/mL降低到80 cfu/mL,降低达2.5个对数,大肠菌群数由30 cfu/mL降低到0cfu/mL,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了100%,符合美国FDA鲜榨果蔬汁非热力加工的安全营养要求和国家饮料食品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超高压处理对香蕉果肉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残存率,首先研究压力、温度和保压时间对香蕉果肉PPO 和POD 的酶活残存率的影响,然后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香蕉果肉PPO 和POD 的酶活残存率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分别为压力>温度>保压时间和温度>压力>保压时间;超高压处理香蕉果肉PPO 和POD 的酶活残存率最佳工艺参数为压力480MPa、温度55℃、保压时间10min,在此条件下,PPO 和POD 的酶活残存率分别为0.90% 和3.26%。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超高压处理和超高温瞬时灭菌对调配草莓汁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以未处理调配草莓汁为对照,研究不同压力、处理时间、协同温度、间歇次数对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组均能显著降低PPO残余活性。处理压力越大,PPO活性越小,600MPa处理与UHT处理对PPO钝化作用相当。400MPa条件下:30℃时,较短时间超高压处理(20~40min)PPO活性变化不显著,60min处理显著降低;20min时,30~45℃协同超高压处理PPO活性基本无变化,60℃与超高压对PPO活性钝化的正协同效果更明显;间歇性处理2次10 min(20 min)与20 min(40min)1次处理相比PPO活性下降(P0.05);贮藏30d后,UHT处理酶活性恢复约14.4%(P0.05),各超高压处理组与0d贮藏相比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探究0~20 mg/mL果胶对PPO酶促反应活性、热钝化动力学、热失活构象变化及抑制剂作用的影响.结果 表明:PPO活性随果胶质量浓度的上升而下降,当果胶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PPO活性下降约20%;热钝化动力学显示,果胶能显著提高PPO的热稳定性;热处理使PPO三级结...  相似文献   

11.
超高压处理对梨汁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鲜榨梨汁中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受高压和热协同处理的影响。方法使用超高压技术单独或协同加热处理加或不加维生素C的鲜榨梨汁,测定其中PPO活性和果汁颜色。结果200~600MPa的压力处理对果汁中PPO活性影响不大,400MPa的压力对PPO有激活作用;高于600MPa的压力使PPO显著失活。维生素C在500MPa以下对果汁中PPO有激活作用,在600MPa以上或热处理结合高压时有钝化PPO的作用。随着保压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梨汁中PPO相对活性逐渐降低。500MPa60℃或750MPa50℃以上的处理条件可使鲜榨梨汁中的PPO失去60%以上的活性,750MPa50℃的处理条件下果汁颜色变化不显著。结论梨的PPO是耐高压的酶。  相似文献   

12.
超高压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超高压处理后的茶鲜叶加工成红碎茶,对成品茶进行感官评定,香气组分分析,茶黄素(theaflavins)含量、茶红素(thearubigins)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采用鲜叶一超高压处理(550MPa,10min)室温密闭放置4h→切碎→发酵30min→烘干工艺制得的红碎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带鲜,带有花香,感官品质最优。和对照相比,按照最优工艺制得的红碎茶茶黄素含量提高20.43%,茶红素含量下降10.09%,游离氨基酸总量提高24.03%,水浸出物含量提高8.70%,呈甜味氨基酸(赖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脯氨酸)有所增加,芳香型醇类、酯类、醛类物质的含量增加,而部分烷类物质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高γ-氨基丁酸茶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对高γ-氨基丁酸(Gabaron)茶加工过程中离体茶鲜叶在无氧条件下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条件下的离体茶鲜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5%,其中除含有一般的蛋白质氨基酸外,还含有茶叶特征氨基酸-茶氨酸(The)以及微量的γ-氨基丁酸等。游离氨基酸中含量较高的为谷氨酸(Glu)、脯氨酸(Pro)、天冬氨酸(Asp)、精氨酸(Arg)、组氨酸(His),较低的是苏氨酸(Thr)、丝氨酸(Ser)和甘氨酸(Gly)。离体茶鲜叶经3h无氧处理后,游离氨基酸总量达3.4%。其中Pro、γ-氨基丁酸(Gaba)、Gly、Ser、丙氨酸(Ala)、缬氨酸(Val)、Thr等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Pro和Gaba是上升幅度最大的两种氨基酸,分别为正常条件下的3倍和15倍。无氧条件下Glu和ASP含量下降,降幅分别为45%、36%。其余游离氨基酸基本稳定不变。  相似文献   

14.
以新鲜海参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影响海参中微生物存活率的工艺参数(压力、pH值、保压时间)进行考察和评价;对比两种加压方式对保鲜效果的影响,确定超高压处理海参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压力300~500MPa、保压时间10~30min、pH6.1~6.9 对海参中各种微生物杀灭作用显著。最终确定采用循环加压、压力500MPa、保压时间30min、pH6.5 作为海参超高压保鲜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5.
在体外模拟人体消化环境,研究分析杀青、不杀青茶鲜叶和茶花水提液在体外对各种胆酸盐的结合能力,同时探讨杀青、不杀青茶鲜叶和茶花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茶多酚与胆酸盐结合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杀青茶鲜叶的水提液结合胆酸盐的能力最强,其次是茶花水提液、不杀青茶鲜叶的水提液。结合各种胆酸盐能力与各种水提液的茶多酚含量呈显著性相关关系,结果初步证明茶叶、茶花的功能性成分对人体具有降血脂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为通过不同鲜叶嫩度名优绿茶氨基酸组分差异分析,实现分类判别,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对单芽、1芽1叶、1芽2叶的名优绿茶样品进行游离氨基酸组分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贝叶斯(Bayes)判别分析法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鲜叶嫩度名优绿茶氨基酸组分构成存在各自的典型特征,以磷酸丝氨酸、磷酸乙醇胺、天冬氨酸、苏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茶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为因子通过Bayes判别能较好进行区分。依据茶样中氨基酸组分含量,通过结合PCA和Bayes判别分析法能够实现对不同鲜叶嫩度名优绿茶的有效判别。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NaCl胁迫对烤烟多酚物质含量的影响,以烤烟NC89为供试品种,在营养液砂培盆栽种植条件下经含350、700 mmol/L NaCl的1/3浓度Hoagland营养液根部胁迫处理,检测分析了植株叶片中多酚物质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处理2 d时叶片类黄酮含量明显增加,处理6 d时绿原酸含量开始增加,处理8 d时芸香苷含量明显增加;花青苷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胁迫浓度处理中,绿原酸、类黄酮、芸香苷和花青苷含量以350 mmol/L NaCl处理较高。350 mmol/L NaCl胁迫处理下,PAL活性逐渐升高,并分别与绿原酸、芸香苷含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胁迫处理后PPO活性逐渐升高,且与绿原酸含量有一定相关性。总之,适度NaCl胁迫处理下鲜烟叶多酚物质含量增加,且与PAL活性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选用‘毛蟹’、‘丹桂’、‘九龙袍’、‘矮脚乌龙’4个乌龙茶树品种新梢为原料,分别蒸青固样并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红茶。所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分析其茶类适制性。结果表明:用‘毛蟹’试制的绿茶,其氨基酸含量在4个品种中最高,为2.02%,酯型儿茶素含量为10.27%,仅低于九龙袍;用‘毛蟹’试制的黄茶,其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为40.91%、2.13%、3.96%,均高于其它3个品种;用‘毛蟹’试制的白茶,其水浸出物含量在4个品种中最高,为44.32%,茶多酚含量为24.28%,仅低于矮脚乌龙;用‘矮脚乌龙’试制的红茶,其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和茶黄素含量均为4个品种中最高,分别为40.17%、23.34%、3.18%、0.42%。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毛蟹’制绿茶、黄茶和白茶品质均优,‘矮脚乌龙’制红茶品质优,‘丹桂’制白茶品质较优。综上,‘毛蟹’品种茶类适制性强,适制绿茶、黄茶和白茶,‘矮脚乌龙’适制红茶,‘丹桂’适制白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茶叶加工方法对咖啡叶进行加工,探索茶叶加工步骤(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对不同叶龄咖啡叶的基础成分、植物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步骤和叶龄对基础成分、植物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咖啡叶中水浸出物的含量在整个加工步骤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的含量在前三个步骤中呈下降趋势,但是干燥后其含量有所上升;萎凋使咖啡幼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然而从发酵步骤开始降低。咖啡因含量在幼叶中呈降低趋势但在成熟叶中变化不显著;芒果苷和芦丁含量在萎凋时升高,揉捻和发酵时降低,干燥时升高;绿原酸含量在发酵步骤结束之前呈下降趋势,干燥时又升高;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基本变化趋势与绿原酸相似。鲜咖啡幼叶的水分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植物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成熟叶且在相同步骤下其含量在幼叶与成熟叶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发酵2 h的基础成分含量、植物化学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高于48 h。不同茶叶加工步骤对咖啡叶的植物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发酵的时间对除了水分之外的基础成分和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对江西省5个茶区的88个茶鲜叶(新叶、老叶)样,以国标方法测定Cu、Pb、Cd、As、Hg、Cr;新拟茶鲜叶限量值结合商品茶限量标准,采用改进的单因子污染指数(PI)和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NIPI)对新叶重金属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老叶与新叶的Cu、Pb、Hg、Cr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历年累积明显;分别有11.4%和6.8%的茶园新叶Cu和Cr轻度污染(2≥NIPI>1);全省Cu、Cr轻度污染,Pb为警戒水平(0.6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