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居民果汁饮料消费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一年食物频率调查的数据,对55211名15岁及以上居民的果汁饮料饮用率、饮用频率和饮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果汁饮料的饮用率为20.6%,平均每周饮用果汁饮料1.1次,平均每周饮用果汁饮料78.4g。果汁饮料的饮用率、饮用频率和饮用量为城市高于农村,15~17岁、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年龄组依次降低。果汁饮料的饮用率为女性高于男性,而饮用频率为男性高于女性。我国居民的果汁饮料消费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中国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分析我国居民奶及奶制品的消费情况,指导合理消费奶及奶制品提供科学依据,作者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一年食物频率调查的数据,分别对55211名15岁及以上居民的鲜奶、奶粉、奶酪和酸奶的食用率、食用频率和食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奶及奶制品的食用率为23.7%,鲜奶、奶粉、奶酪和酸奶的食用率分别为17.4%、8.5%、3.2%和10.1%,食用频率为0.7次/周、0.2次/周、0.1次/周和0.2次/周,每人每天的食用量为20.6g、0.8g、0.7g和4.2g。奶及奶制品的食用率、食用频率和食用量均为城市高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15~17岁组和60岁~组较高,18~44岁和45~59岁较低。我国居民的奶及奶制品的消费水平较低,应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增加奶及奶制品的消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状况,为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个大城市选取12 173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对象蛋类食物消费率和消费量,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比较消费率和消费量的差异。结果 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率为72.9%(8 875/12 173),全人群蛋类食物平均消费量为28.1 g/d(P25:0,P50:20.5 g/d,P75:43.9 g/d,P95:78.3 g/d),消费人群平均消费量为38.6 g/d(P25:17.6 g/d,P50:33.3 g/d,P75:51.3 g/d,P95:86.9 g/d)。高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和东部地区的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率和消费量较高。蛋类食物消费低于膳食推荐摄入量(40 g/d)的人群比例为71.5%(8 705/12 173),满足推荐摄入量(40~50 g/d)的人群比例为9.9%(1 201/12 173)。结论 蛋类食物在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中的消费较为普遍,但人均消费量相对不足。建议针对蛋类食物的营养知识进行宣教科普,适量提高我国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居民豆类及豆制品的消费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分析我国居民豆类及豆制品的消费现状,指导人们均衡膳食,合理消费豆类及豆制品提供科学依据,作者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的数据,对55211名15岁及以上居民的豆类及豆制品食用率、食用频率和食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居民豆腐、豆腐丝/千张/豆腐干、豆浆、干豆类的食用率分别为88.8%,47.5%、25、1%和54.6%,每周食用频率分别为1.6次,0、6次、0.5次和0.5次,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量分别为27.6g、8.5g、12.0g和7、1g。城市高于农村,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国居民的豆类及制品的消费水平较低,应指导人们科学、合理、适当增加豆类及豆制品的消费。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中连续3d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收集的家庭食用油消费数据,分析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依据家庭成员的膳食能量比计算我国2岁以上居民个体食用油摄入量。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食用油的摄入量为41.8 g,其中植物油37.1 g、动物油4.7 g。城市居民食用油摄入量为43.0 g、农村居民食用油摄入量为40.8 g,农村居民动物油摄入量高于城市居民,尤其是贫困农村居民的动物油摄入量最高,为9.2g。中小城市居民的平均摄入量已经超过大城市。与2002年相比,全国城乡居民食用油平均摄入量基本持平,其中动物油所占比例下降。目前,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消费量仍偏高,农村居民动物油消费偏多。  相似文献   

6.
中国居民谷类及薯类消费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一年食物频率调查”的数据,对55211名15岁及以上居民的谷类及薯类的食用率、食用频率和食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大米、小麦面粉、杂粮、薯类的食用率分别为98.9%,87.6%、59.9%和84.1%,每周食用频率分别为12.8次、6.5次、1.6次和2.1次,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量分别为265.9g、134.8g、21.5g和59.6g。大米、小麦面粉、杂粮、薯类城市的食用率均高于农村,但食用频次和食用量均低于农村。一类农村大米的食用率、食用频次和食用量均最高,三类农村最低;而小麦面粉和杂粮的食用频次和食用量则以三类农村最高,一类农村最低。四类食物的每人每天食用量均是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7.
对沈阳市320名食用油消费者食用油消费意识、食用油相关知识及标签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市消费者消费的主要食用油种类依次是大豆油、调和油、花生油,选择食用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品牌、营养价值和是否转基因,消费者有关食用油营养知识的来源途径主要是电视广告和朋友介绍。总体来说,消费者的食用油基础知识缺乏,对标签的认知度不高。因此,加大食用油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正确的消费意识,对食用油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居民蔬菜、水果消费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一年食物频率调查的数据,分别对55211名15岁及以上居民的新鲜蔬菜、干菜、咸菜、酸菜、泡菜和新鲜水果的食用率、食用频率和食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新鲜蔬菜、干菜、咸菜、酸菜、泡菜和新鲜水果的食用率分别为96.5%、25.3%、56.4%、I6.6%57.1%和95.4%,每周食用频次分别为11.8次,0.3次、2.5次、0.4次、0.6次和3.2次,每人每天的食用量分别为264.3g、4.0g、12.2g、2.8g、8.3g和71.8g。新鲜蔬菜的食用率、食用频次和食用量均为城市低于农村,而新鲜水果为城市高于农村。四类农村酸菜和泡菜的食用率、食用频次和食用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新鲜水果的食用率、食用频次和食用量随着年龄组的增加而降低。可见,我国居民的蔬菜、水果的消费水平较低,应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消费。  相似文献   

9.
《食品科学》2004,25(11):423-423
新华社电商务部预计今年国内食用油供应量约为2000万吨,而消费量预计为1700万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国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密度的摄入现况。方法:将参与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调查并具有完整调查数据的8738名18~64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资料,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收集膳食资料,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研究对象膳食能量密度摄入情况及不同膳食能量密度水平下研究对象的各类食物、能量、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中国18~64岁成年男性和女性膳食能量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92、1.83 kcal/g。男、女性18~44岁年龄组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高于45~64岁年龄组、农村地区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高于城市地区、小学及以下组和初中组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均高于高中及以上组、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的膳食能量密度均高于高收入组(P<0.05)。按性别将膳食能量密度三分位的结果显示,男、女性高膳食能量密度组研究对象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高于低、中膳食能量密度组,而膳食纤维以及蔬菜、水果、蛋类摄入量均低于低、中能量密度组(P<0.05)。结论:中国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密度存在人口学因素差异,不同膳食能量密度水平下成年居民能量、营养素及各类食物摄入量存在一定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人群营养膳食宣教及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设计,系统研究了醇油摩尔比、浓H2SO4加入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四个因素对餐饮废油脂酯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酯化反应都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醇油摩尔比〉浓H2SO4加入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且醇油摩尔比与反应温度的交互作用对酯化反应有极显著的负影响。在醇油摩尔比16.5~17.5、浓H2SO4加入量4.2%~4.6%(油重)、反应时间1.6~2.0h和反应温度57.2~61.5℃的优化工艺条件下,废油脂的酯化率可达98.29%以上;经优化参数最低限值的实验验证,预测偏差约为1.27%。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长柄扁桃油的烹饪稳定性,本文采用菜籽油作为对比对象,探究长柄扁桃油和菜籽油分别在100 ℃、130 ℃、160 ℃、180 ℃和210 ℃温度条件下高温烹饪不同时间后理化特性、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柄扁桃油的烹饪稳定性远高于菜籽油,适合作为一种高品质烹饪食用油。随着烹饪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两种油的酸价和茴香胺值均增加,过氧化值先增加后降低;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增大,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生育酚总量均显著下降;两种油均产生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苯并芘和极性物质),但长柄扁桃油较菜籽油不易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极性物质,长柄扁桃油在整个高温烹饪过程中产生苯并芘含量≤10 μg/kg,未超出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中对苯并芘的限量,而菜籽油在100 ℃下烹饪3 min后已超出规定限量。  相似文献   

1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地沟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地沟油,实验结果表明,地沟油在波数1711 cm-1处有区别于食用植物油的特征吸收峰。对于掺有地沟油的调和油,本方法可以鉴别体积分数为10%的样品。由GC-MS试验推断,地沟油所测特征峰,是由羧酸类物质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天然植物油肪酸组成与人体适宜摄入脂肪酸比例严重不符的问题,利用各种天然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有较大差异的特点,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天然植物油调配成适宜素食人群消费的、在同一产品中同时满足了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中ω-6与ω-3的比例为4:1~6:1的营养平衡的调和油。将数学模型编制成计算机软件,可方便快捷地求解出各种原料油在营养平衡调和油中所占的质量份,实现了调配手段现代化,结果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F. Jousse    W. Agterof    T. Jongen    M. Koolschijn    A. Visser    R. Vreeker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2,67(8):2987-2996
ABSTRACT: The release of 10 methylketones and ethyl ester molecules from vegetable oil has been followed during heating to 130 and 160 °C. The activity coefficien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so that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partition coefficient is well approximated by that of the saturated vapor pressur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flavor distribution in the oil remains largely heterogeneous during heating. In spite of this heterogeneity, a simple homogeneous 2-equation model reproduces quantitatively both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data during the heating period. Therefore, such a model can be used to analyze experimental results, even in strongly inhomogeneous and non-isotherm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正>食用油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人们的 消费习惯正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 油方向发展。这样小小的一个转变却造 就了一个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年增长速 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我 国小包装油产业去年达到了300万吨的销  相似文献   

17.
DDS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间歇式置换蒸煮技术,以其明显的节能、环保效果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深度脱木素理论为依据对DDS蒸煮工艺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实践应用几个方面进行简述,并对其进一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
地沟油的快速检测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沟油是质量、卫生极差,过氧化值、酸价、水分、羰基价、丙二醛、黄曲霉毒素B1等严重超标的非食用油。地沟油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后得到的油,即通常所说的泔水油或狭义的地沟油。  相似文献   

20.
为开发廉价实用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本研究以废弃油脂为原料,采用缩合、稀释磺化等工艺在室内合成了多种可能用于驱油的表面活性剂。用大港孔店原油和地层水对这些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性能评价,包括界面张力、乳化性能、抗吸附性能、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相互影响。其中,合成的烷醇酰胺类表面活性剂WX20和羧基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ST经过地层砂四级吸附后界面张力仍然能够达到10~(-3)m N·m~(-1)数量级。结果表明:用废弃油脂合成的烷醇酰胺类和羧基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各项指标和常用石油磺酸盐接近,但用量较石油磺酸盐少,综合成本低,有望用于实际驱油;而用废弃油脂合成的乙氧基脂肪酸甲酯类、脂肪酸甲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均可使孔店油水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但综合指标不能达到实际驱油要求。为油田三次采油化学驱开发廉价、高效、实用的表面活性剂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